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重型运输直升机构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外重型运输直升机的特点、作用及发展情况,并对单旋翼带尾桨和纵列式两种构型的重型运输直升机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重型运输直升机宜采用纵列式构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和单旋翼直升机,包括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发展对比分析、结构特点对比分析、性能特点以及优缺点对比分析,系统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与单旋翼直升机的下洗流和飞行品质.  相似文献   

3.
第十五回破传统纵列式腾空迈新步大型机问世上一回,咱们介绍了世界上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和反潜直升机的研制情况。这一回咱们谈谈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和大型直升机的发展情况。自从实用直升机诞生以来,世界上使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和试验技术,提出了一套测定纵列式旋翼直升机在起落架上的刚体模态特性试验方法。仿真试验和工程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纵列式直升机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纵列式直升机悬停飞行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适合于飞行品质评价的纵列式直升机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为基础,根据有人驾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军用品质规范(MIL-F-83300)以及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ADS-33E-PRF),对纵列式直升机悬停开环状态下的飞行品质进行了计算分析.按照两种规范的要求,对纵列式直升机的动态响应特性与带宽、操纵特性与姿态敏捷性、轴间耦合以及横向突风扰动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针对纵列式双旋翼桨叶的几何特征、运动方式及气动特性,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方法的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机身组合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中采用的非结构网格能综合考虑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点且满足动量源计算网格要求。通过算例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采用该方法分析了悬停及前飞状态下纵列式直升机的双旋翼/机身干扰流场特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纵列式双旋翼重型直升机的静稳定性和动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找出了影响纵列式双旋翼重型直升机最关键的迎角静不稳定和速度静不稳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操纵模式,并制定了操纵系统及飞控系统的初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的旋翼尾迹受前飞自由流、机身和旋翼之间的干扰影响,旋翼尾迹不仅影响机身的空气动力,也影响旋翼自身的空气动力特性.应用欧拉方程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采用自适应非结构直角网格技术生成计算域网格,数值模拟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全机流场,给出了考虑旋翼影响的机身表面压力分布以及全机流场特性.  相似文献   

9.
家住费城郊区的里德·帕克先生相信,处于困境的波音大吨位军用直升机CH—47将获得转机。自1989年冷战结束后,对这种直升机的要求已日渐减少,虽然至今已有17个国家购买了这种直升机。销往国外的支努干比交付给美军的还要多,实际上,美国军方是这种直升机的唯一客户。在600多架的国际销售中,大约200架是在意大利持Agusta许可证制造的。为满足在400英尺至500英尺之间的高度上大量运输军用物资,军机设计人员选择了纵列式双旋翼式结构。  相似文献   

10.
CH—47“支努干”直升机是由美国波音公司于50年代研制的纵列式双旋翼双发运输直升机。这种直升机在美国陆军与特种作战部队中服役了30多年。目前,驻扎在世界各地的22支美国陆军部队仍在使用这种直升机,还有17个国际用户也在使用“支努干”,总的数量超过600架。  相似文献   

11.
对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控制律构型进行了研究,并采用Dspace动态实时仿真系统对飞行控制律进行设计与仿真。其中包括Simulink/Control Desk交互、Dspace试验原理和步骤以及应用图形界面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12.
纵列式双旋翼悬停状态气动干扰特性参数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一个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气动干扰特性分析的自由尾迹迭代方法。在该方法中,考虑了双旋翼以及旋翼与尾迹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将旋翼尾迹模型、桨叶气动力模型以及旋翼配平模型进行耦合求解。同时给出了一个适合于双旋翼干扰计算特点的配平方法。计算了悬停时干扰状态下的双旋翼诱导速度分布以及旋翼性能,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应用上述方法,对比分析了纵列式双旋翼与单旋翼的性能,结果表明:悬停时纵列式前、后旋翼的性能都比单旋翼时的要差。文中进一步系统地分析了悬停状态双旋翼纵向间距和轴向间距对气动干扰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纵向间距为1.3R时,纵列式双旋翼相比两单独旋翼需要额外的附加功率为8.5%,且随纵向间距的增大,附加功率减小并出现负值,当纵向间距为1.85R时,附加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3.
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流场特性的自由尾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旋翼尾迹模型与旋翼配平模型进行耦合求解,建立了一个分析纵列式双旋翼流场的迭代计算方法.为充分模拟双旋翼的干扰影响及桨尖三维效应,使用了畸变的自由尾迹模型,桨叶模型则采用升力面/涡格方法.应用该耦合方法,计算分析了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在干扰状态下的尾迹结构及旋翼重叠区域的流场特性,并与单旋翼做了比较.计算表明,悬停时,纵列式双旋翼重叠区下方的下洗速度大于单副旋翼的诱导速度,但小于两副旋翼诱导速度的简单迭加;前飞时,随飞行速度的增大,尾迹重叠区域减小,两副旋翼相互间的干扰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型组合机翼/旋翼系统—卸载升力偏移旋翼(ULOR)的原理。这种组合旋翼系统能够增大直升机最大飞行速度,提高前飞效率,使直升机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同时可以克服升力偏移旋翼的主要障碍,即减小振动。ULOR系统将机翼与升力偏移旋翼结合在一起,有效消除了后行桨叶的失速,并使旋翼效率提高了一倍。这种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以及纵列式旋翼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和航程。最后,提出了一种ULOR与辅助推进系统组合的新构型设想。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由尾迹和升力面方法的双旋翼悬停气动干扰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一个同时适合于共轴式、横列式及纵列式直升机双旋翼气动干扰分析的计算方法。在该方法中,为更好地模拟气动干扰特性及桨尖三维效应,桨叶模型采用了升力面/涡格法,尾迹则使用畸变的自由尾迹模型。通过旋翼下洗速度的计算值与可得到的实验值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应用该方法,以横列、共轴、纵列式双旋翼为例,分别计算了悬停状态双旋翼的尾迹特性及诱导速度变化,给出了部分尾迹边界,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纵列式直升机前后旋翼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干扰现象,本文针对两旋翼之间的气动干扰问题进行了流场分析。首先,建立了基于动量源模型和N-S(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研究方法,选用k?ω SST两方程湍流模型,采用基于压力隐式求解器,并对所建立求解方法进行了算例验证。随后,对悬停状态,前向来流状态,后向来流状态的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前后旋翼干扰流场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计算结果与流场特性,对干扰流场所产生的气动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针对本文算例,悬停状态前后旋翼性能均降低,后旋翼对前旋翼的性能影响较大。前向来流状态后旋翼升力损失大于悬停状态,后向来流状态前旋翼升力损失更为明显,最低处旋翼效率损失近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一种分析纵列式旋翼直升机“地面共振”的理论建模方法,通过算例计算与分析对多旋翼与机体耦合产生动不稳定性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动力学参数或因素对“地面共振”的影响,指出了“地面共振”建模分析和工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和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8.
邓彦敏  陶然  王晓勇 《飞行力学》2001,19(1):55-58,77
介绍了直升机回避区的意义和生成,并指出影响回避区范围的主要因素是直升机重量、旋翼的转动惯量和密度高度等;拟定了计算轻型共轴式直升机回避区的方法,该方法考虑到共轴式直升机的氯动特点,对国外无因次高度-速度曲线法进行了某些修改,使用此方法对某轻型共轴式直升机的回避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较好的结果。该结果与国外某轻型直升机回避区的飞行试验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
分别运用涡流理论和动量理论对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建立了两种飞行动力学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完成配平计算,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配平结果和参考的实验数据较吻合,所建模型是后续进行稳定性导数和稳定根计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六西格玛设计方法和改进的遗传算法,并应用该设计方法对直升机总体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优化设计后获得的直升机设计方案,由于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付诸实现时并不能保证得到像预先优化设计方案那样的结果。在改进的遗传算法实现最优化设计的同时进行六西格玛设计,可提高优化设计结果的可靠性和鲁棒性。本文以CH-47D纵列式直升机为优化算例,优化效果良好,结果可靠,表明本文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