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天电子对抗》2011,(2):57-57
美现役的巡航导弹不能升至15240m的高空,且通常不能在近水的弹道飞行。可以克服这一缺陷的"山狗"超声速掠海靶弹"高空跳水者"成功地在加州圣尼古拉斯岛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试验中,靶弹从地面铁路发射,由变流涵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到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速度,上升至10668m的高空,  相似文献   

2.
吴家彤 《火箭推进》2004,30(2):48-53
根据与NASA签订的协议,CIAM和NASA在CIAM的高超声速飞行实验室“Kholod“上联合进行了第四次双模式超燃冲压发动机飞行试验.此次试验旨在进行6.5马赫飞行,并在哈萨克斯坦中部Sary Shagan试验场成功完成.此次地面发射的火箭是一枚改进型俄罗斯SA5型导弹,该重新设计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加速后达到高于6.4马赫的一个新的最高飞行速度.此次发射是在真实飞行条件下的完超燃模式下进行的,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飞行与地面测量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和风洞试验在俄罗斯或(也可能在)在美国做.本文阐述了该计划的方案设计及其目的,以及为了达到6.5马赫目标试验条件而采用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和SA5型导弹重新设计的技术细节.概述了此次发射的操作过程.最后,对初步飞行试验结果做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会庭 《中国航天》1995,(9):39-40
轻型外大气层射弹试射失败3月28日,美国的轻型外大气层射弹(LEAP)进行了拦截模拟弹道导弹发射试验,但未命中目标。这是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第二次试射脱靶。这次试射所用的LEAP动能杀伤器是由洛克韦尔公司洛克达因分部研制的。该动能杀伤器装在经过改型的...  相似文献   

4.
美阿联特技术系统公司(ATK)的"ATK运载器"(ALV)X1亚轨道火箭8月22日在NASA沃洛普斯飞行设施发射该局两个高超音速飞行试验装置时于起飞后不久因偏离飞行路线而自毁。火箭有害残骸大部分落到海上,少部分落到地面上。公司官员称,火箭起飞正常,随后偏离了路线,迫使靶场官员于起飞后27秒发出自毁指令。自毁时,火箭飞到了约3300~3600米的高度。按计划,  相似文献   

5.
在弹道式飞行操作中,飞机的抛物线飞行会反复地产生达20秒的失重,在这种抛物线飞行中,可以进行物理和生命科学的短期微重力研究,并在太空飞行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和培训航天员。由于这是在真正的失重环境下进行的人体研究的唯一设备,因而可作为诸如浸水、卧床试验等地面模拟失重实验的补充,并为载人空间任务作准备。欧洲航天局(ESA)自1984年用三种不同的飞机共组织进行20场次抛物线飞行试验活动,总计飞行超过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1998,(8):12-12
国际空间站首次组装飞行推迟到11月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的16国代表已正式同意把该站第一个组件的发射日期推迟到今年11月,并修改了剩下的组装飞行的发射时间。美国航宇局估计,组装工作共需进行43次飞行,比原来少了两次。其中俄将发射9次,比原计划少3次。为了...  相似文献   

7.
1985年4月29日“空间实验室-3”(继“空间实验室-2”之后)发射,仅在“STS-16”飞行任务完成后17d,是以前发射间隔时间的一半。这次飞行乘组人员的年龄是当时最大的:指令长是48岁的罗伯特·奥弗迈耶,这是他的第二次飞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吴清才 《中国航天》1998,(12):20-24,28
@吴清才1997年美国航天飞机共发射了8次,参加飞行的航天员为56名,总飞行时间为87天10小时16分钟。飞行任务包括材料科学研究、卫星释放与营救、空间对接和微重力研究。第81次飞行(STS81)轨道器亚特兰蒂斯号(第18次飞行)飞行时间1997年1月1...  相似文献   

9.
机场仪表飞行程序的目的是保证航空器在机场区域内按规定程序安全而有秩序地飞行,以避免在起飞离场和进近着陆的过程中,航空器与地面障碍物、航空器与航空器之间相撞。确保飞行安全,提高经济效益,便于指挥、调配和飞行操纵是建立每一个仪表飞行程序必须达到的要求。安全、经济和简便是机场仪表飞行程序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联盟T-14 1985年9月17日发射,这次飞行任务完成了世界首次“乘组轮换”,2名乘员留守“礼炮-7”空间站,贾尼别科夫在太空停留113d后返回地面。指令长是33岁的弗拉基米尔·瓦休京中校,科研航天员是35岁的亚历山大·沃尔科夫中校,两人都是第一次飞行。飞行工程师是54岁的格奥尔基·格列奇科,他是苏联最老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2003,(1):3-10
本刊综合报道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4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2号F火箭托举升空。火箭起飞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神舟”4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又迈出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4次飞行试验,也是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这次试验将全面实现和验证各项载人飞行的功能和性能。按照研制计划,我国要发射若干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  相似文献   

12.
大型弹体发射速度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弹体的发射速度是各种弹体飞行控制中的重要参数。由于弹体尺寸大、发射时间短等原因,因而对发射速度的快速实时测量难于保证精度。本文提出一种“双测头光电反射式速度测量系统”,它采用“双路平衡式光电传感系统”接收信号,可实现各种大型物体(如导弹、火箭)的发射速度测试,在0-50m/s内,其相对误差小于1%,且安装调工方便,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空间短时飞行试验是指以探空火箭、气球、亚轨道重复发射工具等为主要实现手段,将待试验对象发射到一定高度,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研究方法。对空间短时飞行试验工具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对探空火箭、气球、亚轨道重复发射工具在科学观测、新技术试验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总结和概括,以NASA飞行机会计划FOP为例,对其在有效载荷技术成熟度评估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重点阐述,结合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和空间技术试验的迫切需求,对空间短时飞行试验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载人航天初期,先驱们在短期飞行时从起飞到降落始终都穿着航天服。而在长期飞行阶段,乘坐“联盟”号飞船的航天员们只有执行动态(发射、降落、对接)作业时才穿当时的“隼”航天服。俄罗斯航天员从空间站出舱进行舱外活动时使用“奥兰”航天服。空间站上的航天员们多数时间都是穿着地面上的衣服(航天服里面是普通内衣)。  相似文献   

15.
士元 《中国航天》2006,(8):34-38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下午2时38分,发现号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升空。这是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后航天飞机的第二次复飞,也是美首次在独立日这天进行载人航天发射,还是发现号第32次上天、航天飞机第115次飞行以及美第18次执行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因而受到美国国内外广泛关注。此次飞行任务代号为STS-121。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07,16(2):40-40
2007年2月24日,日本的情报收集雷达卫星-2用H-2A火箭发射升空。它将和已在轨的3颗间谍卫星组成体系,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每天一次的拍照。雷达卫星运行在高400~600km的低轨道上,可自动发射电波,根据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合成黑自图像,分辨率南北方向为1m,东西方向为3m。一同升空的还有一颗光学试验卫星,后者主要是为了验证日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光学卫星的性能。据悉,新一代光学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将提高到0.4~0.6m,预计2009年发射,而新一代雷达卫星计划2011年升空。  相似文献   

17.
刘博 《中国航天》2016,(4):58-59
正2016年1月,美国新兴航天企业蓝源公司利用回收后的火箭助推器成功发射"新谢泼德"亚轨道试验飞行器,并再次完成助推器地面垂直回收,实现了航天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同一枚液体火箭助推器的重复使用,向探索低成本航天发射的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1.回收后的"新谢泼德"再次完成垂直着陆。"新谢泼德"亚轨道试验飞行器于2015年4月首飞,至今共进行3次飞行试验,除第一次助  相似文献   

18.
星载/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提供了高分辨率二维地形图像。本文提出一种组合多路SAR图像(在稍微偏离仰角方向的飞行航线上所得到的)来生成高分辨率三维图像的技术。可以把这项技术看作是干涉SAR(InSAR)的扩展,用这种技术能产生多维分辨率的地形图像。3-D多路SAR成像系统在仰角方向一般由相对比较短的模糊长度表征。为了使有关模糊度减至最小值,利用了一组图像内的相关相位信息来跟踪地面景物。然后,在以“主要”地形地面为中心的窄(仰角方向)体积范围内,采用非均匀DFT对SAR图像进行相干组合。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基础理论,并提供了该技术可达到的分辨率和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11,(8):15-17
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7月8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整个航天飞机编队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任务代号STS-135,预定飞行时间12天,后延长一天。它于7月10同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完成任务后,它于7月21日安全返航,为美国航天飞机编队的30年飞行生涯彻底划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20.
张晓岚 《上海航天》2005,22(4):48-48
据报道,2005年7月美国进行了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的雷达试验。该雷达集成了THAAD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系统,试验中系统成功捕获并跟踪了两枚猎户座导弹的飞行轨迹,为计划在年底进行THAAD系统的全面综合研制飞行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