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舰载固定翼飞机着舰过程、着舰模式及着舰关键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了其着舰安全性影响因素,并给出提高着舰安全性的措施,为国内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舰载飞机在进场下滑着舰过程中的飞行动力学问题。着重讨论了舰载飞机在进场下滑过程中的轨迹保持及其纵向控制,同时给出了此时飞机的飞行自动控制系统和进场功率补偿器系统反馈控制参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舰载飞机着舰最佳甲板风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炎娜  董庚寿 《飞行力学》1995,13(2):18-24,32
主要依据美国海军航空兵试验地各种舰载飞机实际飞行试验研究结果,阐述舰载飞机着舰最佳甲板风研究的意义、方法及其大小。经初步分析认为:对于喷气式舰载飞机着舰甲板风为25kn,对于螺旋桨式舰载飞机着舰甲板风 15kn是最佳的。但通过计算喷气式飞机甲板风值在25kn和35kn的结果比较,在甲板风为25kn时,由于接地速率增加近10%,这将会带来一些不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舰载飞机着舰下滑时的跃升操纵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飞机飞行动力学模型和驾驶员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50 ft跃升规范”要求,以F/A-18舰载飞机为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采取不同操纵策略下的飞机跃升飞行历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F/A-18舰载飞机在着舰下滑状态下无法达到“50 ft跃升规范”.此外,飞机在不开启动力补偿的情况下,飞行员需同时操纵油门杆和驾驶杆来实现轨迹跃升.  相似文献   

5.
舰载直升机的舰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升机的舰面效应影响舰载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本文介绍了舰面效应的特点,并以直升机地面效应模型为基础,参考国外有关资料,建立了舰载直升机舰面效应模型,并讨论了舰面效应模型的求解方法.最后以某型直升机为例,计算了舰面效应对操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面向机舰适配的舰载飞机起降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舰适配性是舰载飞机总体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通常包括性能适配和保障适配两部分,是舰载飞机总体设计特有的阶段;其内涵是指舰载飞机充分、高效利用航母的特性,使用其设备和装置的固有能力。以舰载飞机的使用环境为切入点,定义了有人驾驶陆基飞机改舰载机设计所需考虑的机舰适配的诸多方面;以滑跃起飞/拦阻着舰型舰载机为实例,突出性能适配,对滑跃起飞和拦阻着舰的过程进行物理分解,探求舰机以及环境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相关性能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国外典型航母的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定量评估了甲板风对滑跃起飞和拦阻着舰的作用。同时,从保证着舰安全性的角度给出了建议的着舰方式、标准拦阻程序和安全逃逸的最短甲板长度需求。最后,给出了滑跃起飞/拦阻着舰飞机设计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7.
舰载飞机着舰时拦阻钩碰撞反弹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舰载飞机着舰时拦阻钩碰撞甲板后被反弹的动力学性能,以某舰载飞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机着舰动力学模型和拦阻钩碰撞甲板的碰撞模型,进行了全机着舰动力学仿真,通过拦阻钩碰撞反弹试验对碰撞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更加准确的碰撞模型。将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甲板涂层、俯仰角、航向速度、下沉速度和拦阻钩阻尼器参数对拦阻钩反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航向速度对反弹高度和碰撞力几乎没有影响;随着下沉速度和俯仰角的增加,反弹高度和碰撞力也增加;拦阻钩阻尼器参数的变化不会影响碰撞力,但是对反弹动力学性能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拦阻着舰过程通常被认为是舰载飞机事故率最高的阶段,因此,自从有了航空母舰和舰载飞机,拦阻着舰动力学就一直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拦阻钩、拦阻装置和起落架3个关键部件着手,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舰载飞机着舰拦阻涉及到的关键动力学问题及其研究现状,重点对拦阻钩弹跳动力学及其载荷分析、拦阻索动力学及其载荷分析、下沉速度、非对称拦阻对起落架载荷的影响、拦阻系统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着舰拦阻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舰载飞机的着舰精度,基于总能量控制理论设计了着舰下滑航迹角控制器。频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使航迹角的响应带宽为1.21rad/s,满足了设计要求。基于非线性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但能够使航迹角快速地响应阶跃输入指令和保持飞行速度基本不变,且对于气动参数的摄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舰载飞机着舰精确轨迹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舰载机着舰过程的精确航迹控制要求,利用现有机上的控制设备,采用系统综合设计的方法,给出了两种航迹控制系统———风参考航迹控制系统和惯性参考航迹控制系统,通过仿真分析,给出了系统的性能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飞机舰面清洗时不规范操作产生的负面影响。介绍了国外飞机舰面清洗相关标准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我国飞机舰面清洗标准的不足之处,给出了我国飞机舰面清洗国家标准的编制意见,并结合飞机舰面清洗的特点,总结了标准中应包含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2.
舰载飞机着舰精确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着舰运动及H∞控制方法概念对用H∞控制方法设计舰载飞机自动着舰导引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按着舰导引系统的性能要求,确定了H∞控制综合模型的结构,给出了权阵的选取准则。以AD-4飞机为例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动着舰导引系统能满足着舰要求,并有效地提高了导引系统着舰轨迹跟踪精度及抗气流扰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舰载飞机着舰过程的参数适配特性对于着舰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着舰安全准则,研究了无风和平静海况下驾驶员视野、着舰下沉速率和拦阻距离对舰载飞机参数适配特性的影响,给出了一定初始状态下舰载飞机的着舰质量和着舰速度的适配包线,分析了影响最大着舰质量的因素并对适配包线的扩展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配包线由最小着舰速度和最大着舰速度封闭而成.其中,最小着舰速度主要由驾驶员视野准则决定;对于最大着舰速度,当着舰质量较小时主要由着舰下沉速率准则决定,当着舰质量较大时主要由拦阻距离准则决定;最大着舰质量由拦阻系统性能和驾驶员视野共同决定.通过增大拦阻力、改善飞机的低速气动特性可以有效扩展适配包线范围,增加许用的最大着舰质量,但下滑角大小的改变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中性稳定的舰载飞机着舰模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舰载飞机着舰前处于跟踪雷达的盲区,此时导引系统关闭,为了使飞机的姿态及轨迹角在舰尾气流扰动下力求不变,以达到安全着舰的目的,提出了飞机中性稳定的新型着舰模态,其实现途径是利用后缘襟翼对称偏转所产生的直接力,对迎角小扰动变化进行气动解耦,从而构成中性稳定舰载飞机,使飞机动力学的特征模态由振荡型转变为非周期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态可有效地抑制气流扰动,提高着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随着美国海军对于航母舰载战斗机攻击群在独立作战、全球快速部署和快速响应中所发挥作用认知度的提升,已经将舰载无人机(旋翼和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17.
第二册(飞机设计的一般要求)编辑组于四月初在上海召开了碰头会,总结了几个月来的调研工作,统一了编写的认识,安排了工作进度,调整了任务分配。这一册内容新、范围广,涉及到飞机设计的很  相似文献   

18.
为使舰载飞机沿着理想的下滑轨迹安全着舰,自动着舰系统必须具备跟踪甲板运动和抑制气流扰动的性能。因此,采用自抗扰控制器(ADRC)设计了纵向着舰导引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自抗扰导引系统不但对典型输入的跟踪性能令人满意,而且抑制突风扰动的能力较强;和PID导引律相比,系统响应的品质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的机舰参数适配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舰载飞机与航母之间的参数适配特性是弹射起飞总体方案设计阶段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舰面起飞的复杂环境,建立了舰载飞机弹射起飞的数学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主要机舰参数对弹射起飞安全性的影响,并计算得到满足弹射起飞安全准则的主要机舰参数的适配值集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弹射起飞过程中,增加弹射能量、前起落架突伸力和升降舵预置偏角均可抑制航迹下沉;在适配值集合内,随着弹射能量的增加,升降舵预置偏角的适配范围增大,前起落架突伸力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20.
舰载直升机着舰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直升机的舰上起降是研究机一舰动态配合的主要内容,它是直升机起降安全和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有力保证。为此从直升机舰上起降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舰船运动特性,空气尾流场变化规律,对直升机着舰及其着舰后的甲板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最后简要地介绍了“风限图”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