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云二号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器准确预报太阳质子事件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日前通过安装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上的空间环境监测器,成功地监测到太阳的两次最高量级大耀斑,对其引起的太阳质子事件进行了预报,并向各种航天器的用户发出了灾害预防警报。从1997年1...  相似文献   

2.
空间电子、质子和紫外综合辐照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文章介绍了地面模拟地球同步轨道15年电子、质子和紫外环境的综合辐照模拟试验技术,为长寿命卫星热设计及热控涂层选型提供可靠依据。试验采用空间低能综合环境试验设备、太阳吸收率原位测试系统,针对卫星各种表面材料如S781白漆、SR107-ZK白漆、F46镀银和OSR二次表面镜等进行了空间低能综合辐照试验,与已有的飞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反映航天器在轨道上材料的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持续开展的国外GOES系列卫星和国内FY-2系列卫星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介绍,以及AE8和AP8、AE9和AP9、POLE、FLUMIC等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带电粒子辐射环境评估的经验模型发展。我国自主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监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FY-2系列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仪器经过了两代卫星的技术巩固和第三代卫星的创新发展,实现了更精细的能道划分并拓宽了对带电粒子辐射能谱的探测。介绍了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不同扰动状态下高能电子能谱特性,兆电子伏特级高能电子快速、缓慢增强事件,以及与GOES-13,15卫星联合应用分析高能电子不同地方时动态与太阳质子事件动态演化结果。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观测数据能准确、灵敏反映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动态变化;与GOES系列卫星的同期观测结果比较既反映出相对平静时的趋于一致性,又反映了强扰动下的显著短时局地差异,这为开展该轨道粒子辐射实测数据多星联合分析,发展磁层对扰动响应更全面、更复杂的图像,为带电粒子起源、重新分布、损失机制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最新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卫星上,带电粒子探测仪器兼顾了能谱和方向的设计,既具备FY-2系列卫星平台高能电子、质子全能谱的探测,又增加了高能电子的多方向探测。目前除GOES系列卫星以外,仅有我国地球同步轨道系列卫星可提供持续的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环境长期实测记录,数据的长时间积累和信息丰富将促进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经验模型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推动我国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理论和自主建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  相似文献   

4.
地球反照对数字太阳敏感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崔坚  贾锦忠 《航天控制》2008,26(2):19-22
地球反照对太阳敏感器性能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制约着太阳敏感器在卫星上的安装。由于数字太敏感器本身独特的结构模型,所以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影响分析。本文在此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图像技术的地球反照影响分析方法,为太阳敏感器在航天器上的应用与安装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日在北京宣布,“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正式启动。 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探测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两个近地磁层活动区的电磁场和能量粒子的时空变化规律,系统研究磁层亚暴、磁层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其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响应的全球过程,建立符合实际的空间环境动态模式,研究相应的预报方法。 双星计划由一颗赤道区小卫星和一颗极区小卫星组成,这两颗卫星将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地球空间重要活动区。 该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刘振兴院士牵头提出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用航天器进行空间探测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例如,欧空局1998年4月28日宣布,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卫星(SOHO)发现,在太阳上存在巨大的太阳旋风,宽度大致相当于地球直径,时速高达50万公里;美国也于同月中旬透露,伽利略探测器发现木卫二上存在有机物...  相似文献   

7.
文章简要回顾我国空间环境天/地基监测设施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发展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空间环境天基监测已具备一定规模,覆盖主要的轨道类型,探测要素基本齐全,正在工程实施阶段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计划、空间先进太阳观测台(ASO-S)计划,以及规划中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监测,将促...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地球资源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一颗巴西小型科学应用卫星也同时搭载升空。这是我国与巴西在航天技术领域的首次合作。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总质量为1540公斤,轨道高度778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工作寿命2年,主要用于监测国土资源的变化;评估森林储量、农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灾害及评估灾害损失;勘测地下资源,监督资源的合理开发;监测空间环境,为空间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用航天器进行空间探测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例如,欧空局1998年4月28日宣布,太阳与日光层观测卫星 (SOHO)发现,在太阳上存在巨大的太阳旋风,宽度大致相当于地球直径,时速高达50万公里;美国也于同月中旬透露,伽利略探测器发现木卫二上存在有机物,从而使木卫二冰封的表面下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前的4月7日,欧空局则声  相似文献   

10.
空间次生环境研究及探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空间次生环境及其效应定义,分别结合不同次生环境阐述了国内外在磁场作用下带电粒子对航天器的影响、航天器非金属材料出气的影响、航天器与空间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影响、航天器发动机羽流效应和航天器舱内电子环境及效应等的研究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典型的发动机羽流效应、放电监测系统和航天器自身磁场分布探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曹志宇 《上海航天》1998,15(5):41-43
“风云二号”自旋稳定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以地球脉冲作为姿态控制基准,以太阳脉冲作为图像扫描基准,太阳、地球、卫星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在连续不断地运动变化。为了验证扫描成像原理和在地面测试卫星的成像质量,需对三者的相对关系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太阳、地球、卫星相关模拟源,成功地用电子信号准确模拟“风云二号”卫星在静止轨道上感受到的不断变化的太阳、地球信号,使卫星的成像测试顺利进行,同时发现了卫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10,(4):114-114
据俄罗斯《观点报》2010年7月1日报道,俄罗斯著名航天专家7月1日宣布,俄罗斯已经启动一项能够近距离全面研究太阳活动情况的“内太阳探测”航天器研制项目,计划在2015年以后借助联盟-2运载火箭发射一颗独特卫星,进入日冕附近,在非常接近太阳表面的地方进行科研活动,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5):F0002-F0002
1957年至今,全世界在空间科学方面共发射了890个航天器,约占航天器总数的20%。其中空间天文方面约有500个航天器:开展太阳及日球探测的约150个,月球反行星探测的约200个,宇宙天体探测的约150个。遗憾的是,中国作为空间大国,至今尚未发射一颗空间天文卫星,,仅仅在2001年发射的"神舟二号"飞船上进行过初步的伽马射线天文观測试验。然而运个情况在不久后将彻底改观——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步伐加快,空间天文学研究方面已开启系列重大发展计划,在今后15~20年,平均每年将有3颗相关卫星发射,并有望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柔性航天器的姿轨机动及跟踪控制问题,首先基于模块化的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在SE(3)框架下建立柔性航天器的姿-轨-结构一体化动力学模型,其中航天器的位置、姿态使用李群SE(3)上的指数坐标来描述,然后进一步推导其相对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预定义性能及时间的积分滑模跟踪控制方法,通过引入预定义时间扰动观测器估计柔性附件弹性振动及空间环境的扰动,并在控制律中加入扰动估计结果的前馈补偿项,通过Lyapunov理论证明了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和跟踪误差收敛性。该算法通过对状态误差的实时监测来调整执行器的输出,使控制器在系统存在柔性振动及空间环境干扰的情况下仍可实现高精度的姿轨跟踪。将其应用至柔性航天器姿轨跟踪系统中,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太阳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剂量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晓超  王世金  王月  张微 《宇航学报》2008,29(1):357-361
利用“实践六号”A星3台辐射剂量仪2004年9月至2007年1月的在轨探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低年,该卫星所处太阳同步轨道不同方向、不同屏蔽厚度下的辐射剂量水平及辐射剂量增长变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空间环境扰动会导致日辐射剂量率较之空间环境宁静期有1个数量级的增长,这种增长一般滞后于空间环境扰动事件1~2天,持续时间为十几天至数十天;太阳活动低年,平均日辐射剂量率小于5rad天,与地球辐射带模型计算结果大致相当。这些结果对卫星的在轨安全保障和抗辐射加固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日本九州工业大学航天器环境相互作用实验室主任Mengu Cho教授的邀请,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冯伟泉研究员于2009年10月26日至30日参加了ISO/DIS11221标准第五届国际研讨会。标准名称是《空间系统—空间太阳帆板—航天器带电引起的静电放电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7.
ESA/ESTEC的空间环境试验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的空间环境主要指电子、质子、离子、太阳紫外、原子氧、碎片、极端温度、污染等环境,这些环境在航天器中产生总剂量效应、单粒子效应、充放电效应等各种有害效应,甚至会引发航天器故障与异常。鉴于空间环境不利影响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欧洲空间局(ESA)在欧洲空间技术研究中心(ESTEC)的产品保证与安全部门建立了空间环境试验室,目的为ESA航天器的空间环境防护提供先进的试验验证手段。文章介绍ESA/ESTEC的空间环境地面试验能力,包括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测试仪器及其试验相关的标准;介绍ESTEC航天器研制组织体系及其空间环境试验室所在的产品保证与安全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分析研究了这些部门及空间环境试验室对ESA航天器质量、可靠性、安全性的基础保证作用;最后就完善我国空间环境试验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电推进羽流与航天器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推进与传统的化学推进相比可以节约大量推进剂质量,被广泛用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南北位置保持和深空探测等任务的主推进系统。电推进器工作时产生的羽流与传统的化学推进器羽流有显著区别,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的影响是进行卫星电推进器系统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讨论了电推进羽流对航天器的主要影响,介绍了国外在地面模拟试验、空间飞行验证和软件仿真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国内开展羽流与航天器相互作用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不仅是太阳物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空间环境探测研究的重要对象。文章提出了一种在日地L4/L5点布置一颗探测器开展太阳立体探测的技术构想,相较于目前国际上在地球轨道或日地L1点布置探测器只能沿日地连线方向获取正对地球的太阳活动信息而言,该构想具有更大的优势,能够从侧面对整个日地连线上的日冕物质传播和演化规律进行立体监测,获取单点探测无法得到的立体信息,从而大大丰富太阳磁场、太阳活动等信息。文章在国外相关任务调研的基础上,对达到L5点的轨道转移方式和代价进行了初步计算,提出了探测器总体方案设想,并对我国开展L4/L5点太阳立体探测给出了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6):644-644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地球和月球的拉格朗日点(地一月L2)上建设空间站。地一月L2处于地球和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距离月球65000km。由于处于该点的航天器还要受到太阳引力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