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多年来,美国导弹防御的研究重点一直围绕弹道导弹进行,投入多达数百亿美元,而对巡航导弹防御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其研发经费也被大量压缩.目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世界政局的改变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巡航导弹防御被提上美国军方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巡航导弹的防御方式以及拦截巡航导弹的作战模式,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军巡航导弹防御方案和美军巡航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日益复杂的作战环境下,有必要对高新技术导弹武器系统进行攻防对抗研究。针对攻防对抗这一复杂的动态过程,建立了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攻防对抗仿真体系,并在此体系框架下,分别给出了作战环境模型、结果评判模型和进攻方与防御方的交战仿真模型。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突防概率与毁伤概率,最后得到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仿真结果表明,减小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和增大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巡航速度是提高其突防效能和作战效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袁俊 《国际航空》2001,(1):56-58
巡航导弹的防御方法源于人们对其弱点的了解,无论是直接打击其发射平台、指挥信息链的主动防御方式,还是伪装欺骗、电子战等被动防御方式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美国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NORAD)正在制定称之为“顶级要求文件”(CRD)的、防御来袭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攻击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要确定未来威胁的性质、现有能力的特点和对付未来威胁的能力特点,主要考虑的是能将各传感器和各射手联网的“系统中的系统”,提供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的多层防御。该文件的制定正处于最后阶段。考虑到北美海岸线很长,所有潜在的、雷达反射面很小的飞行器都可能侵入,同时缺乏对其拦截的有效武器,因此,防御来袭巡航导弹和无人机攻击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的计划主管 W·霍奇金少将说,“9.11”事件之后,北美航空航天司令部的任务已经从冷战时代的监视威胁并提供重大战略告警,转为每天不停地提供航空航天领域的时间敏感目标的瞄准信  相似文献   

6.
对巡航导弹进行预警和探测,是拦截巡航导弹的关键。本文讨论了探测巡航导弹的途径和激光武器破坏巡航导弹的基本作用和效果,指出建立红外无源成像探测与传统探测手段有机结合的综合预警探测体系,可以实现远距离预警,提高对目标的发现概率。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AGM-86和苏联的Kh-55相继进入两国空军服役后,两国就开始了新一代远程巡航导弹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美国远远跑在了前面,1990年6月,第一枚"先进巡航导弹"AGM-129A生产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而苏联相应的Kh-101导弹项目的研制却屡遭重创,甚至一度陷于停顿.十几年过去了,正当美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时,俄罗斯最近宣布Kh-555型远程巡航导弹已经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并声称这种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全面超过美国"战斧"空射巡航导弹,其射程可打到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使这场长达十几年的比拼,出现了龟兔赛跑的戏剧性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锥导乘波构型在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气动外形设计上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乘波体上表面底部基线为参数化几何建模对象,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了不同设计参数对乘波体几何性能和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乘波体容积率和升阻比与设计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然后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乘波构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优化后的乘波体作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初步外形并对其气动性能进行f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以锥导乘波体为基础生成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初步外形其有良好的几何性能和气动性能,容积率大于0.42,升阻比接近6;参数化设计方法可根据应用对象来方便地控制乘波体的外形尺寸,大大提高了乘波体的适用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性好,数值模拟精度高,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总体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9.
针对舰艇防御所面临的新挑战,围绕舰艇对新一代反舰导弹防御的对策问题,介绍了新一代反舰导弹发展的特点,并对舰艇如何建立有效的防御体系、提高预警能力、发展"炮弹组合"防空武器系统、增强对反舰导弹弹载设备的干扰、研制新概念武器等的技术途径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印度军方2月4日在印度东部的钱迪普尔成功试射了一枚"布拉莫斯"超声速地对舰巡航导弹。这枚地对舰巡航导弹是通过一个由卡车改建的移动发射架发射的。该巡航导弹是印度和俄罗斯在1998年合资组建的布拉莫斯公司研制的。导弹长8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