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分析了体—壳过渡元中产生“虚假应力”现象的根本原因,给出了两种改进方法。方案一是在采用体元应力应变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元内位移、应变及应力的直接修改方法;方案二是将采用壳体应变应力状态的三维体—壳过渡元推广到轴对称,给出了具体公式。通过几个算例将上述两种方法与改进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案均大大改善了轴对称问题体壳过渡元的“虚假应力”现象,相比之下,前者公式简单,更易于实现。  相似文献   

2.
采用壳体应变-应力状态的过渡元推广于正交各向异性材料, 以解决壳体法线与一个材料主轴重合的正交异性体-壳组合结构的应力分析问题。算例表明:采用本文建立的过渡元计算正交异性体-壳组合结构是有效的, 精度能满足工程要求, 并能节省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3.
壁板是构成飞机气动外形的重要组件,提高其外形装配精度对保证飞机的飞行性能至关重要。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铆钉及孔周围的变形,而对壁板铆接整体变形的研究较少涉及。以壁板自动钻铆为对象,以单钉铆接变形分析为元模型,提出了壁板铆接"局部-整体"变形快速求解方法。钉孔周围采用体单元,壁板其余部分采用壳单元,利用"体-壳"连接建模方法,构建了"局部-整体"映射加载模型,将钉孔周围复杂的应力应变状态传递到壁板整体薄壳模型上,实现了壁板铆接变形的快速计算;以铆接变形最大值最小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进行铆接顺序优化,实现了对壁板铆接变形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刘夏石 《航空学报》1987,8(4):147-156
本文针对复合材料层钣的特点发展一种新的层钣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等参体元、超参壳元、体-壳过渡元及元外节点元的刚度矩阵。这些元素适用于各向同性材料、正交异性材料、蜂窝夹层和/或复合材料层钣的有限元分析,可以逼真地描述形状复杂的结构;还可以用来解决当前复合材料层钣研究的重大课题——层间应力计算问题。从工程应用出发,探讨了上述各种结构的最大承载能力,利用增量变刚度法提出一种解决复合材料这一非线性问题的分析方法。文中给出了一些算例,计算结果表明,所述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拉-拉应力条件下蠕变-疲劳寿命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翰生  何晋瑞 《航空学报》1991,12(5):303-309
 本文讨论了应变能区分法(SEP),应变范围区分法(SRP),Ostergre M(OM)和频率修改法(FM)在拉-拉应力条件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滞后环为半开环状态下通过实验测量获得寿命预测所需的应变分量。叙述了应变能区分法(SEP)的数值计算方法(SEP-NCM)应用的有效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维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无限大体裂纹尖端弹性应力场理论解的前几项多项式函数,对实际裂纹体弹性应力场有限元解进行拟合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应力强度因子时不需要预先假设裂纹尖端的应力应变状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更符合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实际的应力应变状态.首先基于二维无限大板中心穿透裂纹应力场理论解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拟合确定应力强度因子需要的多项式应力函数的项数.然后分别以二维大板中心穿透裂纹、三维大体内埋圆裂纹和三维有限厚板中心穿透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为例,通过与无限大板和无限大体应力强度因子理论解以及基于位移外推法和1/4节点张开位移法的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解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合理反映三维裂纹体裂纹尖端的实际应力应变状态,计算得到的应力强度因子数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慢应变速率试验方法研究预浸充氢和阴极充氢对时效及形变时效状态2091合金断裂延伸率和塑性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状态、特别是形变时效状态合金具有明显的氢脆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与预浸介质,时效,预形变方式和形变量有关。文中还对氢脆在应力腐蚀开裂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蒙特卡罗方法模拟陶瓷基复合材料基体随机开裂过程,采用剪滞模型描述了复合材料出现损伤时细观应力场,并推导得到了考虑基体开裂时复合材料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公式.开展了室温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的单轴拉伸试验,并将理论预测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同时,采用该方法对SiC/CAS,SiC/Si3N4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模拟,并与国外提供的相关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吻合得较好,从而证实了蒙特卡罗法可有效地模拟考虑基体随机开裂过程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应力-应变曲线.此外,还分析了Weibull模量、残余热应力和初始开裂应力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Weibull模量越大,应力-应变曲线非线性越明显;热残余应力越大,应力-应变曲线偏转越早,非线性越明显;初始开裂应力与Weibull模量对应力-应变曲线影响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9.
饶寿期  毛英勇 《航空动力学报》1992,7(2):147-149,194
一、多孔构件应力场有限元分析  为了计算多孔的涡轮叶片和燃烧室等构件的应力应变 ,我们编制和开发了壳体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程序。用退化方法从三维单元推导出的曲壳单元。这种单元直接离散连续介质力学的三维方程 ,避免了由一般壳理论带来的复杂。曲面等参元具有独立的转角自由度和平移自由度 ,三维应力应变就退化为壳体情形。本文编制的这种退化壳单元程序还可进行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分析[1 ] 。涡轮叶片因开有很多孔而使结构强度大大降低 ,由于孔间的相互影响 ,应力场相当复杂。我们用下列三种简化模型作计算分析。三种平板尺寸为 …  相似文献   

10.
梁仕飞  矫桂琼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0):2216-2222
根据2.5维自愈合C/SiC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特点,基于界面开裂和基体开裂的损伤机理,分别建立了该材料经向和纬向拉伸的细观力学模型,进而得到了经向和纬向拉伸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应力-应变曲线的预测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结果表明:纬向应力-应变曲线的最大预测误差为9%,经向应力-应变曲线的最大预测误差约为10%,经向和纬向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同.该模型采用切线弹性模量和平均裂纹间距的方法,省去了以往模型复杂的应变计算过程,使模型得到简化,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沈康智  诸德培 《航空学报》1989,10(7):331-337
 本文提出了平面薄板极限分析中的一种新的弯曲三角形元素,简化了元素刚阵的形成,大大降低了结构刚阵阶数。用塑性应变模态思想对平面薄板结构进行了极限分析。本文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显、数学形式简洁、元素简单、计算量小、实用性强等优点,在若干算例中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陆山 《航空学报》1985,6(6):548-555
 本文基于塑性增量理论导出一种不显含应变的矩阵增量物理关系及平面应变问题σz的表达式,提出解决无摩擦弹塑性接触问题的边界元-数学规划法。据此编写了用边界元法解二维问题的通用程序,并用之解算了两圆柱体的弹性和弹塑性接触问题,将数值解与现有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轴对称杂交应力元的优化列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把杂交元的单元优化设计原理应用于轴对称问题,从优化条件的轴对称形式出发,导出了这类杂交应力元的优化列式。其优化性能突出表现在离散模型对于计算背景(如网格的形式、单元的畸变和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等)的广泛适应性。文章还对优化杂交元的收敛、以及伪剪应力等问题开展了讨论,并与轴对称问题的其它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计算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一种用奇异性杂交应力元及等参元计算平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和J积分的方法。实际计算表明,此种方法的优点是精度高,计算时间短,便于实际应用。文中给出三个算例。各例分别采用216~256个自由度。计算结果同解析解及其他奇异元的解进行了比较。各例算得的应力强度因子值,均同解析解相差仅1~2%。每例中由4~6条路径求得的J积分值,其分散度均在±O.7%以内。 计算在TQ-16机上进行,程序编译约6~7分钟,每例的计算时间约6~8分钟。  相似文献   

15.
计算缺口局部应力应变的能量法和低周疲劳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礼 《航空学报》1991,12(4):191-194
局部应力应变法已成为预测结构零、部件疲劳寿命的有效方法。 在工程上,常常用近似的方法来计算应力应变。其中最常用的一种近似方法就是Neuber法,其优点是计算比较简单,但是,所得的局部应变往往偏大,用此应变预测疲劳寿命则偏于保守。因此,有人提出用疲劳缺口系数来代替Neuber法中的应力集中系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建立了一类过渡元素,它与同阶次标准等参数实体(或平面)元素及超参数壳体(或平面梁)元素配合协调,可用来处理实体-壳体及抗拉压平板-平面梁这样的非标准交接组合结构。叙述了建立这类过渡元素的一般方式。给出了2次过渡元素的公式系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类过渡元素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吴永礼 《航空学报》1984,5(4):416-424
 本文证明了在二次或三次拉格朗日等参数单元中,假使边上点和内节点移动适当的位置即可产生奇异性。在标准的拉格朗日等参单元中,使一边缩并成一点,成为三角形单元,再适当的选择边上点和内节点的位置,可以在单元的角点产生奇异性,因而,可以计算应力强度因子。在奇异元外面,适当移动边上点和内节点可以形成过渡元,可得到较精确的结果。通过几个例子表明,用这种奇异元,只要较少的单元数和节点数就能得到较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a macroscopic non-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accounting for damage, inelastic strain and unilateral behavior is proposed for the 2D plain-woven C/Si C composite. A set of scalar damage variables and a new thermodynamic potential express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framework of continuum damage mechanics. In the deduced constitutive equations, the material's progressive damage deactivation behavior during the compression loading is described by a continuous function, and different deactivation rates under uniaxial and bi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s are also considered. In damage evolution laws, the coupling effect among the damage modes and impediment effect of compression st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ear damage in different plane stress stat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esides, the general plasticity theory is applied to describing the evolution of inelastic strain in tension and/or shear stress state. The Tsai–Wu failure criterion is adopted for strength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e material model is implemented as a user-defined material subroutine(UMAT) and linked to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d its performance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several numer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