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两轴稳定平台的过顶盲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顶盲区问题是目标在导弹的小离轴角附近区域运动时,由于框架角速率限制产生的稳定平台不能正常跟踪目标机动的一种现象.根据光电探测系统成像的几何关系,分别对直角坐标框架和极坐标框架稳定平台的目标成像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给出极坐标框架稳定平台的过顶盲区的数学描述,并对这种盲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合三种情况的目标机动速度,在Matlab的Simulink环境下对极坐标框架稳定平台的过顶盲区现象进行了仿真.最后,基于分区域变参数的PID控制方法,给出了目标在过顶盲区内作垂直向上机动时的一种控制方案,并与普通PID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研究.实际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数学分析得到的极坐标框架稳定平台的过顶盲区模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并且基于分区域变参数的PID控制方法能够改善极坐标框架稳定平台的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2.
<正> 对日定向卫星的天线方向图,往往在4π立体角范围内,存在一定角度的盲区。例如某一对日定向并绕其定向轴自旋的科学试验卫星,其天线方向图在卫星顶部就存在一个顶角为40°的盲区,加上卫星自旋,故形成一个盲锥(如图1所示)。当卫星天线盲锥对准卫星地面台站时,地面台站就无法跟踪卫星。同时,因为卫星的  相似文献   

3.
过顶盲区问题是目标在两轴转台奇异点附近区域运动时,转台不能正常跟踪目标的一种现象.从数学和物理上对过顶盲区性进行解释说明,结合工程研制的一些约束条件,提出基于姿态自主在线路径规划的过顶盲区规避策略及具体实施办法,对该策略的假设条件进行了建模和误差估计.最终仿真证明本策略满足预期,适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跟踪雷达距离自动跟踪系统特性,提出了战斗机中断雷达距离跟踪的机动轨迹控制策略.推导了跟踪雷达距离自动跟踪系统的系统传递函数,研究了跟踪误差产生机理.以二维平面内导弹攻击为例,分析了导弹与战斗机的二阶相对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闭环反馈控制思想,提出了战斗机中断雷达距离跟踪的控制方法,推导了战斗机的机动轨迹控制律,给出了其解析形式.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为战斗机飞行员制定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的"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只能实现二维有源定位,大大限制了该系统的应用。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北斗"双星系统资源,提出了使用伪卫星来辅助"北斗"双星系统的方案;推导了此系统的定位原理,并且简单分析了系统的时间同步问题;通过数学推导和仿真分析,研究了伪卫星数目以及布局对系统定位精度的影响,得出了伪卫星布局的相应结论。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是可行的,采用伪卫星来增强"北斗"双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可靠性、稳定性以及测量精度,为现阶段"北斗"双星系统无源定位的应用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类刚柔耦合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带有大型天线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一特定的刚柔耦合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因为考虑了星本体相对轨道坐标系的三维空间姿态运动、天线支撑臂的弹性运动以及天线对低轨道用户的跟踪指向运动 ,所得的动力学方程能更为全面地反映此类卫星的刚体运动与弹性体运动之间的耦合及其真实的动力学行为。根据此方程可以推出不同情况的简化方程。当需要对原系统进行振动分析时 ,可选用相应的简化结果 ,而不必重新进行繁琐的推导。该文所介绍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一般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卫星姿态大角度机动的轨迹规划和模型预测与反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科学观测、态势感知、对地遥感、操控服务等应用对卫星提出了高精度、高稳定度、平稳柔顺大角度姿态机动的需求。采用欧拉角形式,对时变、非线性卫星姿态动力学系统进行了分析与建模,将每一个测控周期视为一个姿态机动过程。基于动力学系统受控运动的规律,在每一个姿态跟踪机动过程中,预测姿态偏差,通过卫星姿态演化的反演得到控制指令。以三角函数为基础,设计了一种卫星姿态大角度机动的运动轨迹规划方法。本文所述的轨迹规划及控制方法具有轨迹跟踪精度高、稳定性好,跟踪和机动过程平稳柔顺的特点。数学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轨迹规划; 模型预测与反演控制; 卫星姿态; 大角度机动  相似文献   

8.
卫星运动对星间双向法时间同步的影响分析与校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编队飞行卫星间的距离和时间差测量是实现分布式航天器完成特定任务的重要基础。文章分析了采用双向法实现星间距离和时间差测量处理时,卫星运动对星间双向比对测量的影响,推导出在考虑卫星运动情况下,星间双向比对测量数据的处理算法,给出了忽略卫星运行参数情况下,对距离和时间差计算结果的影响情况对比。  相似文献   

9.
由于晶振频率漂移对GPS接收机的载波相位和频率跟踪带来了误差,在载波跟踪系统中需要对晶振误差进行建模。传统基于Kalman滤波的跟踪方法无法对非白的闪烁晶振误差进行准确建模,导致跟踪环路建模产生一定的误差。针对上述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晶振的频域模型建模过程和噪声协方差求解问题,提出了Kalman滤波中晶振闪烁噪声的近似建模方法,并用实际卫星数据验证了建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视线测量的方法,建立一种编队卫星队形保持与机动的协同控制策略。编队中每一个卫星跟踪自己轨道前方邻近卫星,产生一个视线测量矢量,编队的第一个卫星根据高级控制层指令追踪期望轨道,产生链式编队,将编队卫星之间的视线距离作为反馈控制量来实现队形控制。通过推导J2相对摄动力的表达式,控制模型考虑了模型不确定性和摄动影响,采用滑模控制器,实现了基于视线测量的编队卫星链式跟踪协同控制。仿真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现编队卫星队形保持与整体机动控制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一种克服不灵敏区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不灵敏区逆函数技术提出了能够改善不灵敏区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影响的鲁棒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基于自适应控制模型匹配方程推导了闭环系统误差方程,分析了标称化参数估计误差.仿真研究了控制算法在导弹自动驾驶仪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our efforts to perform precision orbit determination (POD) of CryoSat-2 which depends on Doppler and satellite laser ranging tracking data. A dynamic orbit model is set-up and the residuals between the model and the tracking data is evaluated. The average r.m.s. of the 10?s averaged Doppler tracking pass residuals is approximately 0.39?mm/s; and the average of the laser tracking pass residuals becomes 1.42?cm. There are a number of other tests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the orbit solution, we compare our computed orbits against three independent external trajectories provided by the CNES. The CNES products are part of the CryoSat-2 products distributed by ESA. The radial differences of our solution relative to the CNES precision orbits shows an average r.m.s. of 1.25?cm between Jun-2010 and Apr-2017. The SIRAL altimeter crossover difference statistics demonstrate that the quality of our orbit solution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POE solution computed by the CN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discuss three important changes in our POD activities that have brought the orbit performance to this level. The improvements concern the way we implement temporal gravity accelerations observed by GRA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TRF2014 coordinates and velocities for the DORIS beacons and the SLR tracking sites. We also discuss an adjustment of the SLR retroreflector position within the satellite reference frame. An unexpected result is that we find a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an of the 10 s Doppler tracking residuals which display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tern in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SA) area where the median of the velocity residuals varies in the range of ?0.15 to +0.15?mm/s.  相似文献   

13.
利用误差传播关系,比较了测速体制下逐点定轨算法和多项式定轨算法的精度,为多项式和样条算法在测速定轨体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逐点及多项式算法对两条典型轨道进行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多项式算法能获得比逐点算法更高精度的轨道参数,且该算法数据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4.
高精度位置跟踪自适应增益调度滑模控制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位置跟踪精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系统不可避免地存在内外不确定性。由于具备很强的鲁棒性,滑模控制能有效消除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然而也会带来抖振这一顽疾。因此,有效削弱滑模控制系统的抖振是提升系统跟踪精度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误差主导的自适应增益调度算法,该算法利用等效原理准确判断系统滑动模态是否建立,并以此来调度切换函数增益值的增减;同时,为克服因利用低通滤波器获取切换函数等效输出而引起的时间延迟,在增益调度中采用误差主导的增益变化率,确保了增益调度的实时性。理论和仿真实验证明,在滑动模态建立前,该增益调度策略能加快滑模变量的收敛速度;而在滑动模态建立后,该增益调度策略能使增益值在有限时间内趋近于系统不确定的绝对值,降低了系统抖振幅值,从而获取更高的跟踪精度。直流力矩电机伺服系统位置跟踪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增益调度方案有效,能使系统获得更高的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15.
日照边缘区域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MSIS模型和背景太阳辐射谱模型,在一定大耀斑辐射谱假设的前提下,计算了耀斑期间日照边缘区域的电子产生率,分析了这一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大耀斑期间在日照边缘区域,甚至大于太阳天顶角90°的区域都有明显的电子产生率的增加.从不同太阳天顶角处的电子产生率剖面的形态来看,随着天顶角的增加最大电离率减少,但高度增加.计算还显示了在太阳天顶角小于90°的区域内电子产生率的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双峰结构,这种结构对应着电离层的E区和F区,但在天顶角大于90°区域,F区的电子产生率要大得多.考虑到离子和电子的复合过程,这一区域的总电子含量的增加主要产生在高F区.   相似文献   

16.
弹道测量误差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分数 (形 )布朗运动 (FBM)模型 ,分析了飞行器弹道测量误差数据的分形特性 ;针对弹道测量数据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新的确定无标度区间的方法。仿真与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该方法精度较高 ,实用性好。利用 FBM模型估计了大量实测数据的分形维数 ,估计结果表明 :弹道测量残差数据的分形特性反映了测量环境和目标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对网络化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外弹道组网测试的引导控制系统,将雷达、光电设备和遥测设备所测量的目标数据坐标转换后进行弹道优选,并将优选弹道数据向所有测试设备实时广播,当测试设备目标跟踪丢失时,将接收到的广播数据作适当弹道外推后用于指引本设备快速捕获目标,提出了最小二乘+莱特准则的弹道优选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测试相比,利用本文设计的引导控制系统组网测试设备跟踪率得到显著提升,尤其光电设备跟踪率从75%提高到96%左右。  相似文献   

18.
距离及其变化率跟踪数据的数学处理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运用雷达或光学设备对航天飞行器进行跟踪测量可以获得距离及其变化率的观测数据。由于测量设备的精度、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测量数据都是有误差的。除了测距及距离变化率的随机误差外,还有测距的系统误差。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运用样条函数和回归分析方法给出一种估计距离、距离变化率及测距系统误差的方法,该方法很容易实现计算。理论分析和仿真计算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星敏感器在近地空间导航应用需求,开展了短波红外恒星探测信噪比分析方法研究。基于恒星目标与天空背景辐射特性,构建了恒星探测信噪比模型,并结合光学系统及图像传感器参数完成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星等及太阳天顶角下,Ks波段下的恒星探测信噪比最大,H波段次之,J波段最小;同一太阳天顶角及波段下,星等越小,恒星探测信噪比越大;同一星等及波长下,太阳天顶角越大,即恒星与太阳之间角距越大,恒星探测信噪比越大。本文可为新一代近地空间全天时星敏感器系统的方案设计、指标论证、评估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