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羡云 《航天》2013,(11):26-29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一句豪言壮语:“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已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但是,人们也不会忘记巴兹·奥尔德林,他与阿姆斯特朗一起开创了人类登月的奇迹,1969年7月20日,在尼尔·阿姆斯特朗印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串脚印之后,巴兹·奥尔德林也踏出了舱门。从那一刻起,他对月球的描述语“华丽的苍凉”传遍了世界。此外,他对航天技术研发和为太空探索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在航天史下也留下光辉足迹。9月下旬,这位80多岁的老人出现在北京举行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再一次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2.
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再次兴起,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载人登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这项由NASA主导、多方参与的登月计划,目标不仅是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长期运营基地,并为后续的载人探火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对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战略部署及任务要素进行了概述,涵盖登月着陆点选择、运载火箭与飞船、着陆器与有效载荷、“门户”绕月空间站以及商业航天的参与。最后讨论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震惊世人,21世纪美国重树奔月雄心。充满勇气和智慧的星座计划为人类再次登月量身打造,取名为希腊战神的“阿瑞斯”火箭将高耸入云,奥利安飞船力图扬长避短,登月器决心旧貌换新颜,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标——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4.
庞言 《航天》2011,(4):38-41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196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把建造载人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和一项国策。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人类有了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基地。  相似文献   

5.
杭仁 《航天员》2009,(4):35-37
“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脉络 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登月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引起全世界震动。  相似文献   

6.
张雪松 《航天》2014,(5):50-53
红色的火星是人类最早了解的大行星之一,它也是除了地球外,太阳系一直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地带内,还有稀薄的大气层,外加可能存在水,也是最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星球。因为这些特点,自阿波罗登月后,火星就是人类尤其是美国航宇局念念不忘的目标。虽然由于技术和预算等各种原因,人类登陆火星还遥遥无期,但以美国航宇局为首,世界各国已经把火星作为未来载人航天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航天》2009,(8):44-45
虽然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已过去40年,但有关它的新闻仍层出不穷。美国航宇局2005年10月15日宣布,全力搜寻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神秘失踪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13000万盘原始录像。这些宝贵的资料共有13000万盘录像带,装在2000多个箱子里,每盘录像带记录了长达15分钟的画面资料。其中记录两名航天员登月“关键时刻”的录像带有15盘,分装在3个箱子里。  相似文献   

8.
按照计划,我国今年将把绕月卫星“嫦娥”一号送往38万公里外的近月轨道。这一计划如果成功,将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计划,也将给更多的国人对载人登月留足了遐想的空间。大家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有自己的航天员能够踏上月球,一圆中华民族的千年“嫦娥奔月”梦!但是,登月的过程一旦加上“载人”的前缀,就使许多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如何确保登月航天员在登月以及在月居留期间的健康、安全和工效一直是实现载人登月的关键性难题之一。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博士的文章让我们冷静地意识到:载人登月的路上,希望与困难同在,荣耀与汗水交融……  相似文献   

9.
行动源于梦想,梦想开创未来,今日的月球基地假想图很可能便是明日的登月实景。人类在月面上进行科学探测与研究活动,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建立永久性月球基地的必要性前文已通过论证。而关于人类登月后月球基地的建设和月面活动方案,已有很多建议,由于目的不同及建议者不同,因而各种提案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总体的构思似乎都离不开下列几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航天》2009,(8):36-37
美国航宇局在阿波罗10号综合演练了登月全过程飞行试验结束后,宣布阿波罗11号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具体任务和目标只是简单的2句话:完成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任务,完成月球考察和取样任务。  相似文献   

11.
载人登月飞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载人登月任务,基于近地月之间交会对接点和火箭发射次数,将载人登月初步归纳出七种飞行模式,并从飞行模式、飞行模块质量、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各种登月飞行模式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优的登月模式。根据我国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提出了有限规模和大规模载人登月模式,给出了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登月那一刻     
刘瑞江 《航天员》2009,(3):50-51
在危难来临时,很少有人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镇定。在很多情况下,失败和成功其实就在转瞬之间,只要临危不乱,用理智去思考,用镇定去面对,就有可能把眼前的失败转化为成功。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的伟人,正是在最危难的时候,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平静智慧彻底实现了人类的登月计划。  相似文献   

13.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日月 《航天》2009,(4):56-57
提起登月的“月球人”,人们总是习惯地想起在月面上留下了第一个足迹的美国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但其实最早到达月宫区域的,却是“阿波罗”8号上的三名航天员:弗兰克‘博尔曼、詹姆斯·洛弗尔、威廉·安德斯。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之际,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这一壮举的3名字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得到了美  相似文献   

16.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夫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先后踏上月球,迈出了人类在空间探测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此后,直至“阿波罗”登月工程结束,美国又相继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进行过多项有效的月球探测和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阿波罗登月,其真实性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据统计竟有约1000-2500万美国人认为:所谓美国人前6次登上月球,是NASA制造的一个科技史上空前的大骗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放映的—部美国电影《摩羯星一号》,讲述一家公司伪装登火星的计划,骗取政府钱财的故事,即影射阿波罗登月行动。此外,一位曾在NASA工作过的工程师比尔·凯恩,他写了一本书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史实说明阿波罗登月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37年前,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踏上月球的一小步,圆了人类几千年的登月梦想,随后的航天员在月球表面所进行的各种研究活动,再次夯实了这个伟大的梦想,那么,我们可以说,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的阿波罗号系列飞船犹如一艘艘载梦之舟,带着人类的梦想和祝福驶向遥远的月球……  相似文献   

19.
载人登月飞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祺擘  李桢  李海阳 《上海航天》2012,29(5):14-19,72
根据载人登月任务有无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将登月途径分为地球轨道交会-月球轨道交会、地球轨道交会-直接返回、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交会,以及地球轨道不交会-月球轨道不交会四类,并对各自可能的演变登月方式进行了分析。对载人登月的质量规模及运载火箭需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比较了一次发射、基于环月轨道交会组装和基于近地轨道交会组装方案的时间窗口和登月方案,并给出了建议。研究可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方案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航空周刊》1988年4月11日报道: 1988年4月初美国月球基地会议对约翰逊航天中心提出的登月舱方案进行了审查。这是自美国总统里根正式提出要研究美国重新执行登月计划或飞往火星问题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月球基地会议。图1所示是圆形轨道转移运载器,又称登月舱(图左),用于将登月器(图右)送上月球。图2所示是登月器将登月人员送到月球Rook山附近,增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