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伽利略发回木星大气数据重340公斤的伽利略探测器去年12月7日在木星北纬6度左右以17万公里的时速闯入木星大气,从而成为与该行星接触的首颗人造物体,其主卫星也成为进人木星轨道的首颗人造航天器。美国航宇局证实该探测器在向木星大气内下降约640公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3,(12):39-39
美国航宇局的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在用将近8年时间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之后,于9月21日以48.2公里/秒的速度撞向木星大气层,并被烧毁,从而结束了它长达14年的太空之旅。该计划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旨在通过对有“小太阳系”之称的木星系统进行研究来更好地认识太阳系的演化和系外行星特性。1989年10月18日,重1.35吨的伽利略探测器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于1995年12月飞到木星上空。途中,它的高增益天线未能展开,使科学家们最终不得不改用低增益天线。由它携带的大气探测装置在58分钟的下落过程中向主探测器发回…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4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称,NASA将与欧洲空间局(ESA)携手探索木星及其卫星,这一合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欧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将于2022年左右发射,2029年10月到达木星,随后将花4年时间对木星的磁层、湍流大气及冰冻的伽利略卫星——木星四大卫星:"艾奥(Io)""欧罗巴(Europa)"  相似文献   

4.
袁越 《中国航天》1997,(10):21-23
NEAR飞越马蒂尔达小行星袁越图1马蒂尔达(左)是人类从近处探测过的第三颗小行星。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在飞往木星途中曾在1991和1993年对盖斯普拉(中)和伊季山(右)进行了成像美国航宇局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中的第一颗探测器近地小行星交会...  相似文献   

5.
东旭 《中国航天》1997,(7):41-43
伽利略发现木卫二上有液态水东旭美国航宇局伽利略木星探测器最新发回的图像表明,木星的卫星木星二上有大量的液态水,它表面上的冰幔只有1~2公里厚,并有内部火山热源存在。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某个地外天体上有液态水存在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也增大了人们搜寻到地外生命...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408-408
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12时25分,重达4t的"朱诺"号木星探测器在"阿特拉斯5"型火箭的托举下,奔向茫茫太空。按照计划,该探测器经过5年长达32亿km的漫漫征途后,将于2016年7月抵达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轨道。此后,它将在木星辐射带中运行一年,围绕木星极地飞行33圈,了解木星是否存在水和固体内核,并研究其内部构造、大气、极光和磁场等。  相似文献   

7.
调研了国外3项典型的木星系环绕任务(伽利略号、朱诺号和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归纳总结了行星借力飞行、利用天体摄动演化轨道、高精度导航、限制近木点高度以及利用飞越实现任务拓展等任务规划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木星系环绕探测任务规划的初步设想,即以木星和木卫二为主要探测目标,采用金星-地球-地球的地木转移借力序列,以及基于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借力方式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规划,实现飞掠、环绕和穿透多种方式的木星系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8.
木星探测是未来行星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降落伞是进入木星大气探测必不可少的气动减速装置。文章基于“伽利略号”探测任务,设计了满足未来木星探测需求的降落伞系统简化模型,并针对该降落伞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木星大气和地球风洞实验环境中不同来流马赫数下降落伞系统的复杂流动现象及气动力变化规律。在木星大气环境中,降落伞的阻力系数和横向力系数大小以及横向力系数波动幅度均高于风洞试验环境,阻力系数波动幅度均低于风洞实验环境。此外,还研究了木星大气环境中不同来流攻角下降落伞系统的气动特性。研究表明,木星大气环境中降落伞系统气动特性与风洞实验结果有差异,因此未来在设计用于木星探测的降落伞系统时,应考虑由于木星大气环境对降落伞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众眼看宇宙     
王琴 《航天》2012,(6):60-61
2007年2月,“新视野”探测器与木星擦身而过,向地球传回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木星的大红斑在红外波段中现呈白色,复杂的旋涡以及明暗相间的条纹清晰可见。木卫一(又称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  相似文献   

10.
太阳系行星及行星际大气环境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达道安  杨亚天  涂建辉 《宇航学报》2006,27(6):1306-1313
研究了行星及行星际大气环境特性。为了克服用玻耳兹曼公式(BF)计算行星大气总分子数时出现的发散困难,在玻耳兹曼公式中引入新的归一化函数g(r),得到了新的行星大气分布律公式(RBF),探讨了归一化函数的物理意义。和Jeans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用RBF计算了太阳系中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土卫六的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分布。这些结果对于开展行星探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袁越 《中国航天》1996,(11):38-39
木卫三探测结果令人惊奇袁越6月27日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相距844公里处近距离飞越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发现这颗卫星比原来预计的要粗糙不平很多,而且有可能存在磁杨。这次飞越所拍的照片正在发回地球,很可能将使科学家们改变他们根据旅行者号拍摄的图像资料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伽利略探测器的新发现美国伽利略探测器传回的图像表明确实有一颗小行星有它自己的小卫星。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称,这一发现证明了100年前提出的一个理论。这一图像和数据是伽利略工作小组3月23日公布的。这颗直径为56公里的称作伊季山的小行...  相似文献   

13.
航宇局宣布,航天飞机的研制问题迫使1982年在木星轨道上运行以研究其大气层的伽利略任务推迟两年。这样,伽利略探测器的最早发射日期便是1984年。两个探测器的发射方式为,一种是航天飞机发射:另一种则是陆地发射。最初计划的经费预计为四亿五千万美元,现希望增补一亿八千四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14.
木星环绕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星环绕探测任务的规划,对电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文章结合木星及木星系环绕探测器任务各个阶段的温度、光照、辐射等空间环境特点,分析了电源方案的设计需求,并调研了以美国伽利略号(Galileo)、朱诺号(Juno)和欧洲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为代表的国外木星环绕探测器的电源系统设计。根据我国的能源和航天技术发展现状,比较了同位素电源和太阳电池阵2种技术路径,提出"太阳电池-蓄电池"是木星环绕探测电源系统的可行方案。最后给出了电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和输出仿真,并通过分析建议在低温低光照太阳电池、宽域电源控制器和太阳电池辐照防护等技术方面针对任务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木星环绕探测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15.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3):98-98
2007年5月初,NASA公布了飞往冥王星的新视野号探测器(New Horizon)在途中拍摄的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木星的大气、木星环、卫星和磁层。通过与1999年所拍摄的木卫一照片的对比,发现木卫一的地表已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张佩 《航天员》2011,(6):76-77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多次发射过航天器探索太阳系的行星,有趣的是,2011年8月4号,他们让3个十分特别的乐高小人偶随着“朱偌”号探测器飞往木星(木星的英文取自罗马天神朱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曹建峰  黄勇  段建锋  秦松鹤  张宇  李勰 《宇航学报》2020,41(10):1251-1258
针对木星探测任务中轨道计算所面临的轨道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木星探测轨道计算中涉及的时空参考系进行概述,比较了木星动力学时(TDJ)与质心动力学时(TDB)的差异;其次,对木星的定向参数模型及转换关系进行描述,给出了木星天球参考系与固联参考系的转换关系;再次,对木星探测器定轨计算中所需考虑的动力学模型进行讨论,提供了各类摄动加速度计算所需的公式;最后,对木星探测器JUNO的星历数据进行动力学拟合,检验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1,20(4):146-146
据新华网2011年6月2日消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近日公布,新一代木星探测器——“朱诺”(Ju—no)已完成太阳电池翼等关键系统测试,将于8月发射升空,预计2016年进入木星轨道,在1年多的时间里对木星上大量天然气起源、木星大气结构、地层构造以及磁场进行详细探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2011,(8):47-48
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宇宙神5—551型火箭8月5日在卡角空军站发射了NASA“朱诺”木星探测器。作为继1989年发射“伽利略”探测器后NASA的第二项木星专项探测任务.该探测器有望拍到这颗气体巨行星迄今最好的照片。该项探测任务共耗资11亿美元。探测器由洛马航天公司建造.重约3627公斤。探测器靠3个巨型太阳能电池阵供电,共使用18698片太阳能电池,可产生约400瓦电力。  相似文献   

20.
司马杭仁 《航天》2009,(5):48-50
科学家从哈勃空间望远镜在2008年5月9日拍摄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中发现,木星上一个白色气漩变成了深红色,出现第3个红斑,天文学家将这些红斑称作“行星麻疹”。木星大气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风暴,不过最大风暴为什么是红颜色至今仍是个谜。早期的观测资料指出,大红斑持续了200年到350年,小红斑在2006年出现。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最新图片也支持木星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的观点。这颗巨大的行星赤道附近不断升温和南极持续变冷,将打破南半球的平衡,导致急流变得更加疯狂,并产生新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