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朱青 《推进技术》1991,12(5):51-57,76
本文介绍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文章针对某型双轴涡喷发动机在湍流型动态畸变流场条件下压气机喘振放炮的实例,重点分析了该发动机在高空台喘振放炮的原因及其排除故障的方法.增设气动格栅和收敛段整流装置可使进口流场较为均匀,使涡喷发动机在高空台地面进气流场下工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李树人 《航空动力学报》1988,3(2):169-171,191
本试验是研究双轴涡喷发动机工作稳定性的飞行试验的一部分。在飞行试验台上,采用击发导弹模拟器的方法,造成发动机进口温度畸变,并通过动态测量参数,研究发动机不稳定工作。试验是在不同的飞行和发动机状态,以及模拟器装药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全部试验,发动机均经受了喘振,除四次因喘振过程瞬时降油退喘外,其余均因喘振停车。  相似文献   

3.
杨帆  胡骏  严伟 《航空发动机》2017,43(1):41-47
针对涡喷和涡扇发动机,通过求解带源项的2维欧拉方程组,发展了模拟发动机整机过失速及退喘动态过程的理论模型,实现了2种发动机稳定状态-喘振/旋转失速-退喘动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某单轴涡喷发动机算例,模拟结果展现出喘振和旋转失速相应的基本特征;对某小涵道比双轴混排涡扇发动机进、退喘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风扇与压气机均发生了喘振,且喘振频率相等,并最终都恢复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某型发动机喘振特征分析及消喘系统验证试验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分别采用吊舱进口安装扰流板和提高发动机慢车以上状态供油量进行某型发动机地面逼喘试验,研究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分析了喘振过程中发动机参数变化情况和喘振原因.结果表明,安装扰流板间歇缓推油门杆和提高供油量快推油门杆逼喘试验均能够有效反映干扰因子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安装扰流板后的加速过程中,总压畸变和空气流量减少引起喘振,前者是主要因素,风扇先喘压气机后喘;提高供油量后的加速过程中,燃烧室油气比始终偏大,稳定工作裕度降低,高压燃气堆积并堵塞了空气流,压气机和风扇先后喘振.喘振过程中消喘系统可靠投入工作.获得了该型发动机的临界畸变指数.为该型发动机空中逼喘试验及稳定性评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涡喷发动机在“净”和畸变进气下,涡轮一导面积减小12%或标准一导时,进行旋转失速和喘振试验的试验方法、测量方法及其试验的结果和分析。还介绍两种逼喘方法的试验,一种是静态逼喘,另一种是动态逼喘。试验结果表明,逼喘方式与喘振点参数有关联,动态逼喘的喘振点上的压比值与流量值分别比静态逼喘的低2.8%和1.7%。   相似文献   

6.
发动机动态压力畸变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传鑫  雷宇鹏 《飞行试验》1998,14(2):30-32,47
本文介绍了一种发动机动态压力畸变试验方法。试验在地面试车台上进行。在发动机前面安装插板式动态压力畸变发生器。当发动机吸气时,气流在发动机进口产生动态压力畸变,畸变严重时,发动机会失速喘振。在发动机进口改装高响应米字测压耙,耙上有40个动态压力传感器和40个稳态压力测量皮托管,以测量动态压力畸变数据。在高压压气机和低压压气机出口改装动态压力传感器,探测压气机失速喘振信号,以便发现失速喘振后,迅速退出  相似文献   

7.
某型发动机对畸变进气响应的流动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虎  黄智涛  廉小纯 《推进技术》2003,24(3):219-221,235
建立了畸变进气下某型双轴发动机高压压气机,扩压器间流动耦合模型,完善了畸变进气对发动机稳定性影响模拟方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考虑耦合影响给出的高压压气机出口静压畸变与其总压畸变不仅相位相反,而且随进口总压畸变强度变化而变化。据此所给出的高、低压压气机畸变响应和发动机推力响应特性也与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对于某型双转子发动机,控制高压压气机稳定工作裕度的关键参数是转差,调整发动机的转差可改变高压转子共同工作线在高压压气机特性图上的位置。除转差影响之外,低压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裕度还取决于喷口面积。由于直接影响发动机在使用中的可靠性,发动机转差成为该型发动机验收的主要指标之一。本文分析了影响转差线的因素、转差对发动机的影响以及导向器面积对压气机工作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识别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时的特征,通过进气畸变方式开展了某型发动机台架试车逼喘试验,利用声压传感器测量采集了轴流压气机和离心压气机两侧的声压信号。对声压信号进行测试环境与背景噪声修正,再采用时频分析方法实现了对由于进气减少引起的压气机叶片失速团特征和低频喘振特征的检测,并采用小波低频重构声压信号方法实现了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信号的提取与识别。结果表明:随着进气的增加,轴流压气机和离心压气机转子频率处声压信号幅值会降低,同时会产生失速团,轴流压气机右侧能最先监测到喘振,喘振频率约为60 Hz。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某型涡轴发动机喘振发生位置规律,采集并分析了台架喘振试验时进气道、轴流压气机叶尖、轴流压气机出口和离心压气机出口的压力信号。采用连续小波时频变换对压力信号进行特征提取,以小波系数作为喘振信号特征,阈值为小波系数最大值的10%,结果表明:某型涡轴发动机的轴流压气机总是比离心压气机先发生喘振,喘振在轴向上由进气道向离心压气机传递的同时,在周向上也沿着压气机转子叶片旋转方向传递。对某型号发动机进行实时喘振监测时,监测轴流压气机能比监测离心压气机更早发现喘振,在后续某型涡轴发动机改型设计时,可增加轴流压气机的喘振裕度来提升整机防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某型发动机压气机进口档板动态畸变流场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场稳态总压、总压脉动强度和涡旋尺度随档板插入深度、压气机流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动态参数之间的相对变化特点;初步探讨了涡旋尺度、总压脉动强度、综合畸变指数和压气机喘振裕度损失等性能参数变化的关系,获得了有价值的试验研究数据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加热管设计了小流量压气机温度畸变发生器,针对某小流量压气机的温度畸变要求,对温度畸变发生器进行畸变指数标定试验,得到满足温度畸变指数要求的畸变发生器运行参数、总压恢复系数和总压畸变指数;将温度畸变发生器安装至压气机试验件,进行压气机性能试验,得到压气机在温度畸变条件下的气动性能.结果表明:满足温度畸变指数要求的电...  相似文献   

13.
发展了一种分析进口稳态压力畸变对多级轴流压缩系统稳定性影响的逐级平行压缩系统模型;建立了一种稳态压力畸变进气条件下,多级轴流压缩系统对燃烧室燃油瞬时脉冲的气动响应及气动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导出了基于MacCormack隐式格式的新的数值计算方法。应用新的模型方法对一个三级实验压气机进行了数值分析,给出了稳态压力畸变与压缩系统稳定裕度损失及不稳定发生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定量给出了压气机失稳首发级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进气畸变对轴流压气机性能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骏 《航空动力学报》2001,16(2):142-146
本文针对RB-199五级高压压气机,实验研究了进口周向总压畸变和旋流畸变对其性能和失速边界的影响,获得了进口总压畸变度和周向畸变角变化,以及进气气流方向角不均匀时,RB-199五级高压压气机性能变化的详细实验数据,该实验数据对于型号研制中多级轴流压气机进气畸变影响和发动机的稳定性评估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深冷组合发动机吸气模态最大状态控制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远  陈玉春  史新兴 《推进技术》2020,41(12):2659-2669
为了研究深冷组合循环发动机吸气模态最大状态控制规律,基于部件法建立了发动机热力学计算模型,依据整机共同工作条件确定了发动机非设计点计算的变量与平衡方程。根据工质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以氦压气机转速和氦涡轮前温度为控制变量的双变量控制规律。在考虑发动机机械负荷、气动负荷、热负荷及压气机稳定裕度等限制的条件下,根据制定的最大状态控制规律,完成了高度特性和速度特性的计算。根据限制条件计算得到了发动机的工作包线,并指出了最大状态控制规律的区域划分。最后,将控制规律应用于工作包线内,获得了压气机转速、换算转速及工质流量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工作包线上下边界分别取决于氦压气机喘振裕度限制和空气压气机换算转速下限,右边界限制取决于换热器1氦气出口温度上限。深冷组合循环发动机最大状态控制规律应划分为2个区域,分界线满足以下条件:空气压气机和氦压气机换算转速同时达到最大值。分界线以上空气压气机达到最大工作状态,分界线以下氦压气机达到最大工作状态。空气压气机进口参数是决定控制规律分界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涡喷发动机对湍流型动态畸变的响应。湍流型动态畸变是用发动机进口截面的叶根或叶尖挡板造成的,挡板的周向范围为180°,这个范围内的堵塞比为50%。这两种动态畸变发生器分别在发动机进口截面的叶根或叶尖部分产生相当强烈的湍流型动态畸变,在发动机转速(n)=1.0时,都会引起涡喷发动机出现“漂移型”喘振。本试验还对小一导(涡轮第一级导面器出口截面减小12%)的涡喷发动机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n)=0.9,同样挡板所造成的湍流型动态畸变也引起发动机“漂移型”喘振。(n)=0.87时,在“净”进气条件下,发动机出现的不稳定为深喘振,而在网格造成的进气畸变下,发动机出现的为古典喘振。这些结果表明,除了转速之外,发动机的不稳定性态还与进气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弹用涡扇发动机气动稳定性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评定流程。给出了进气畸变、附加功率提取、附加引气、加速过程对弹用涡扇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影响的计算分析模型。其中,进气畸变对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影响的计算采用平行压气机模型,基于李亚普诺夫理论的方法完成;附加引气、功率提取对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通过对发动机转子间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进行修正的方法进行;加速过程对发动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欧拉方法求解动态的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的方法完成;最后采用“层叠”的方法进行各种降稳因素的综合评估。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进气畸变是弹用涡扇发动机主要的降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