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年来,物理学家们一直在为创造一种被称为夸克物质的超致密材料而努力奋斗。那么,什么是夸克呢?夸克,即理论上设想的带电核粒子,是已知的粒子如质子和中子等的基本构成部分。物理学家们试图借助各种高效能量,来打碎结合到一起的粒子。然而.或许存在一种更容易得到这种材料的方法,也许在太空中就存在夸克物质的巨大星体。  相似文献   

2.
跟踪模式是星敏感器的主要工作模式之一,跟踪过程的快速性直接影响星敏感器的整体性能.提出了一种快速星跟踪算法.在跟踪算法的3个耗时环节,分别采用了分区星表、阈值映射、先排序后匹配识别这3种方法,以提高跟踪过程的快速性.其中分区星表法将整个天区分成了若干个子天区,使得在星体映射时,只是搜索星敏感器视轴指向附近的部分子天区,而不是搜索整个天区,减少了搜索星体的数量;阈值映射法,在满足精确度的情况下,设置被跟踪星体的数量阈值,只有被跟踪的星体数目少于此阈值时,才进行星体映射,减少了映射次数;先排序后匹配识别法,先根据星体在星图中的坐标值进行排序,然后再进行匹配识别,减少了那些距离较大的无谓的星体间的匹配识别.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这3种方法的采用,提高了跟踪算法的快速性,提高了星敏感器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作为执行机构的小型敏捷卫星在姿态机动过程中存在着奇异问题.本文从SGCMG姿态控制系统整体出发,将奇异问题转化为状态约束的动态控制问题,基于控制变量参数化(CVP)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SGCMG奇异规避的轨迹规划.该算法在实现小型敏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过程无奇异的基础上,将SGCMG框架角转速的最优轨迹通过CVP方法进行分段线性规划.这种规划策略对框架伺服系统的算法设计无复杂要求,仅需要简单的加减速控制,从而节约了星上资源.在轨迹规划实现过程中,考虑了工程实际中的约束条件,可以按照姿态机动任务要求规划出一条综合考虑能量资源和目标精度的最优轨迹.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了姿态参数轨迹和星体角速度轨迹的平缓变化,目标误差在1×10-3量级,星体在机动过程中运行稳定,SGCMG不会出现奇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姚承 《飞碟探索》2008,(6):26-26
在1967年,天文学家观测到一种奇异的星体。它直径10千米~20千米,发出稳定的无线电脉冲波,具有每秒几周甚至几十周的自转速度,磁场是太阳的上亿倍,密度也大得惊人——这就是中子星。这种星体属于恒星的范畴,也是一种变星。物理学家分析,这种星体是超新星爆发时把星体内部的电子几乎全部挤压到原子核内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而形成的,故取名中子星。  相似文献   

5.
地球之外是否存在文明世界?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宇宙中的其他星体上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科学家推测,在宇宙的其他星体上是有生命的,为了验证这些推测,各国科学家都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工作,不少国家还为此建立了一些官方的和民间的团体。  相似文献   

6.
《飞碟探索》2008,(2):5-5
第一:类太阳恒星的死亡;第二:中子星“吸食”小星体;第三:火星表面曾有水;第四:“宇宙之眼”旋涡星云;第五:超强磁星体爆炸  相似文献   

7.
日月 《太空探索》2004,(5):34-35
变星都是缓慢变化着的星体,后来发现,除此之外,宇宙中还有另一类急速变化着的“激变星”,其中引类急速变化着的“激变星”,其中引人注目的则是“新星”与“超新星”。  相似文献   

8.
主要提出了以下学术观点:①粒子世界中并不存在强相互作用,夸克休系是自由旋着的夸克在电磁-弱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进动维系稳定的;②物质的质量源于夸克的质量,夸克的质量又源于它的自旋。自旋转速不同,能量不同,质量就不同;③用高能粒子碰撞分离出自由夸克很难,但用夸克磁共振(QMR)分离出自由夸克却很容易;④利用纵向驰豫时间的差别,使QMR仅在肿瘤组织内分离出自由夸克,就可在治癌的同时,不伤及正常组织,从而为  相似文献   

9.
老诚 《飞碟探索》2010,(9):46-47
在美国,NASA向天文学家们披露了一则惊人消息:2008年“凤凰”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探测中,在火星不远处发现一颗怪异的星体,根据照片上的颜色考证:它可能是天文界争议已久的一种冷热共栖星体。  相似文献   

10.
晓东 《飞碟探索》2010,(12):26-26
2.类星体 类星体,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相似文献   

11.
星敏感器中星图图像的星体细分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介绍了星敏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星图图像的预处理的主要方法,将传统质心法、带阈值的质心法、平方加权质心法和高斯曲面拟合法应用于星敏感器中星图图像的星体细分定位,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带阈值的质心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星体细分定位方法.就噪声水平、阈值选择及低通滤波对细分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仿真研究.最后,利用仿真结果对模拟星图图像的星体进行了细分定位实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分析了热变形引起的星敏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SAR)天线的形变特点,设计了一种SAR天线与星体结构之间的安装方法,并以某卫星为例,将两者半刚性连接(横向游离)其安装设计方法在于将SAR天线框架与星体间的螺钉连接横向刚度减小,使星体的热变形与SAR天线产生了横向游离效果。计算分析和试验表明,这种安装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星敏感器相对于SAR天线中板阵面的指向精度,可以满足高分辨率卫星成像的需求,为其他有较高指向精度要求的单机安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星体自转在宇宙中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但这种动力来自何处,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康德关于太阳系形成的假说认为星体的自转动力来源于“第一次启动”,即所谓星体最初形成时的压缩斥力。但他无法解释斥力为什么一定要引起星体自转,也不能解释这些星体为什么会数亿年转个不停。尽管他指出牛顿对斥力没有像对引力说得那么清楚,但他自己对斥力的解释同样是模糊不清的。  相似文献   

14.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老大哥。中国古代称它为“岁星”,西方以罗马主神“尤皮特”命名之。木星的庞大体积能装下1300个地球,其质量相当于其他8颗行星加起来的2.5倍,相当于地球的300多倍;木星距离太阳7.78亿千米,距离地球6.28亿千米;自转周期9小时50分,公转周期11.8年。木星是一个没有固体外壳的流体星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含有少量氨和甲烷。木星内部是铁和硅构成的固体核,地心温度可达3万摄氏度,不断向外辐射能量,放出的能量是它吸收太阳能量的两倍多。木星有浓密的大气,永远被色彩斑斓的浓云…  相似文献   

15.
太阳星云的化学分馏和冷凝物质的吸积作用是形成类地行星原始金属核和原始硅酸盐幔的主要原因,在类地行星的演化过程中看来存在过原始金属核和原始硅酸盐幔之间的金属-硅酸盐的进一步调整。随着星体内部温度的不断增高,这种调整的机制可能是金属的热扩散;金属及金属-硫化物的部份熔融;金属-硫化物-硅酸盐的完全熔融和分异。这种调整的结果,使原始金属核里的少量硅酸盐被排到核外的硅酸盐幔中去,而原始硅酸盐幔中原先含有的金属和硫化物组分也将不断下沉而加入到原始内核中去。调整的最终结果导致了类地行星现有核-幔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星载光学敏感器受天体干扰的可能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用途的星载光学敏感器均可能受到日、月、地等天体进入敏感区所形成的干扰.对光轴固定于星体的星敏感器,以及光轴在空间中保持方位不变的天文望远镜两类星载光学敏感器,根据敏感锥面和天体锥面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导出了天体干扰的发生条件,给出了预测干扰发生时间的实用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4,(11):54-54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近日在底夸克实验中发现了两种新型粒子——DS3*和DS1*DS3*的自旋为3。这是首次观察到的包含一个粲夸克的自旋为3的粒子。在其他介子中,夸克可以以几种不同方式中的一种成形.使得粒子的自旋不到3,并使夸克的确切性质变得模糊不清。自旋达到3的粒子就不存在这种含糊状态,所以DS3*的确切构造很清晰。  相似文献   

18.
@曹莹业余天文学家,代表了一个很有经验的观测者群体,他们巡视和注目夜空,花费了大量时光,他们发现着彗星和新星,他们对超新星、变星、流星、掩星以及人造卫星也十分钟情。这些业余人士,实际上已成了唯一监视夜空里各式各样的奇异现象(然而是自然的活动)的一支力量。那...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星敏感器定标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定标精度的影响,其中着重讨论了定标光源与待观测星的光谱非匹配对星敏感器定标精度产生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定量分析了在0等星时由于不同色温光源与待测目标光谱非匹配所产生的测量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光谱非匹配造成的星敏感器的定标误差最高可以达到0.323个星等。提出一种光谱可调谐光源实施方案,可以模拟任意光谱分布的星体并用于星敏感器定标,试验结果表明定标精度可以提升至0.62%以内。  相似文献   

20.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2,(12):63-63
131 天文学家利用费米伽马射线太空塑远镜,观测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形成的恒星所发出的光线。美国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天体物理学家马可·爱杰罗说:“我们利厢耀变星体作为宇宙的灯塔,观察到它们会因河外背景光的‘浓雾’而变得暗淡,这就使得定量耀变星体和我们之间的河外背景光成为可能。”用这种方法,爱杰罗和同事们分离出了这些存在超过131亿年的光线,即大爆炸之后6亿年时恒星发出的光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