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判断固体发动机为外防热涂层厚度的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2.
确定了栅格翼防热涂层结构和制备工艺。涂层结构为:“等离子喷涂铝包镍涂层+等离子喷涂氧化铝涂层+高温耐热胶层”,涂层的制备工艺包括吹砂、底层喷涂、氧化铝喷涂。介绍了高温耐热胶的研制过程和栅格翼防热涂层经受发动机喷流试验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超高速防空导弹结构防热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炳渊 《上海航天》2002,19(4):41-45
介绍了高超声速导弹结构防热技术的发展现状,根据新一代超高速防空导弹气动加热特征,讨论了防空导弹弹体结构,包括天线罩,弹身各舱段,弹翼和空气舵的结构热防护技术以及相关的热结构分析与试验技术。  相似文献   

4.
外防热涂料是导弹及航天器正常飞行和仪器仪表正常工作的必要保证。405-21C涂料是一种新型的高固分外防热涂料。本文着重介绍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出来的涂料喷涂工艺。该工艺在某型号研制、定型过程中运用,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激光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武器系统上的应用已成为摧毁导弹的有力武器,迫使研制导弹的技术人员去研究导弹抗激光加固技术。本文介绍一种成本低、重量轻的抗激光加固方法。现就固体导弹发动机为例,新型的抗激光加固的发动机壳体外表面有两层防热层,两层防热层之间央一层抗激光保护层。防热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保证甲板舱壳体总成保温性能和防尘密封性能技术指标,壳体,舱门,口盖在结构设计上所采取的结构形式,密封措施,预埋件的结构设计,甲板舱壳体总成传热系数K值的测定和防尘密封性能测试情况,结果及其结论。  相似文献   

7.
烧蚀是导弹与宇航工程界引人注目并得到重视的科目,是发展新型再入飞行器所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关键。烧蚀测量是导弹或其它再入飞行器在飞行试验时防热材料烧蚀量的测量技术,是研究烧蚀理论、烧蚀材料以及防热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本质上提升钢壳体基材与硅橡胶基涂层间的粘接力,基于钢壳体发动机外表面物化特性以及硅橡胶基涂层材料组成、反应特性,研制了以有机硅化合物为主要组分的界面处理剂,采用FT-IR对界面处理剂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归属。研究了界面处理剂的贮存时间、浓度、固化时间、固化温度以及耐有机溶剂等工艺性能。采用钢粘接试件对界面处理剂涂覆后的钢基材与硅橡胶基外防热涂层间粘接强度进行了研究。界面粘接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粘接强度2.0 MPa,大于未涂覆界面处理剂时的粘接强度1.2~1.3 MPa。动态电弧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界面处理剂的涂覆可有效保证钢基材与硅橡胶基外防热涂层间界面粘接可靠性。界面处理剂在某型号发动机上工艺扩大试验表明,涂覆有界面处理剂的涂层体系粘接性能稳定、可靠,满足固体发动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返回式飞行器为承受再入气动载荷和着陆冲击,采用具有防热层的刚性飞行器壳体,导致返回舱的质量和外形大于有效载荷的数倍。柔性可膨胀再入防热锥可解决上述不足之处,这种锥形返回舱在返回前进行充气改变其气动特性,使在返回过程中达到所需的气动参数和最终着陆速度,可膨胀再入防热锥技术能使有效载荷舱获得广泛用途,不但能使航天员,货物和昂贵的硬件安全返回地面,还能在载人飞行遇险时作为应急救生的有效措施,以及在未来火星探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固体火箭发动机外防热涂层体系包括钢壳体/底漆/粘接剂/涂层/面漆,其中粘接剂用于底漆和涂层间的粘接。目前常用粘接剂为多种硅烷混合物,由于受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大,导致发动机外防热涂层在热考核中易发生界面脱粘。为了提高界面粘接的可靠性,以发动机钢壳体基材和硅橡胶基外防热涂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硅烷粘接剂的研制工作。以多烷基硅烷和氨基化合物为原料,分别制备了氨基改性硅烷DTJ-1和酰胺基改性硅烷DTJ-2,采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X射线能谱(EDS)以及接触角(CA)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开展了粘接性能和热考核试验。结果表明,DTJ-2的常温、高温粘接强度分别为1.221 MPa和0.48 MPa,均优于DTJ-X的1.069 MPa和0.34 MPa,且通过了石英灯加热考核和动态电弧风洞试验。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功能函数与可靠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防空导弹中几种典型舱段的功能函数和相应的可靠度计算实例,并对中心点法、验算点法、蒙特卡罗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对GEO卫星蓄电池温度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红一3卫星平台的基础上,将合理简化后的南蓄电池舱作为热分析模型。根据影响蓄电池温度波动的机理,提出服务舱舱板内表面常用热控涂层(白漆、镀铝膜、碳蒙皮)的5种组合方案,并量化分析了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对蓄电池温度波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降低蓄电池舱舱板内表面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尤其是降低蓄电池安装舱板表面的热控涂层红外发射率,可有效减小蓄电池温度波动幅度。与基准方案相比,最优组合方案能使蓄电池温度波动幅度降低50%。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第三区的光引爆高能炸药(LIHE)设施中,进行了一次对“和平捍卫者”导弹第四级的爆炸冲击试验,模拟导弹在受到核攻击时作用在弹上的某些力。其方法是用电容器组启动排列成半圆弧形的石英灯组,用石英灯的闪光引爆试验件上的炸药。炸药是用喷涂方法喷涂到圆柱形试验件表面的,炸药层的厚度受到严格  相似文献   

14.
李乐洲 《上海航天》1995,12(5):60-64
结合生产实践介绍了新一代导弹的重要构件-控制舱壳体机械加工的难点及其工艺总方案的确定,并着重就控制铝合金乐于壁壳体的变形、提高偏心圆加工精度的措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实践证明,该种工艺方法简单、合理,可以为类似的复杂舱体加工提供一条可借鉴的工艺途径。  相似文献   

15.
陆征  杭仁 《中国航天》2004,(9):38-42
惠更斯着陆器直径2.7米,呈铁饼状,重319千克,由防热外罩和降落舱组成。防热外罩由多层耐热材料制成,用于在进人大气层时保护罩内的降落舱。降落舱由上/下平台、前盖和后锥组成,其中上平台用于安装降落伞、S频段发射机和天线等服务系统,下平台的两个面用于安装科学仪器。软件采用Ada程序语言,电源采用5组锂-二氧化硫蓄电池,总容量1600瓦时。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返回式飞行器为承受再入气动载荷和着陆冲击 ,采用具有防热层的刚性飞行器壳体 ,导致返回舱的质量和外形大于有效载荷的数倍。柔性可膨胀再入防热锥可解决上述不足之处 ,这种锥形返回舱在返回前进行充气改变其气动特性 ,使在返回过程中达到所需的气动参数和最终着陆速度。可膨胀再入防热锥技术能使有效载荷舱获得广泛用途 ,不但能使航天员、货物和昂贵的硬件安全返回地面 ,还能在载人飞行遇险时作为应急救生的有效措施 ,以及在未来火星探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开展高效应力筛选试验提高导弹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导弹舱段高效应力筛选试验的方法、内容、程序和效果。数据分析证明该方法在研制阶段可实现导弹可靠性增长,提高外场使用可靠性,是可靠性增长的重要手段,并提供改善可靠性管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一种线性反馈原理应用于自动驾驶仪设计的方法,该自动驾驶仪用于先进动能导弹的助推段这种先进导弹是美国陆军部队正在研制的一种高超音速导弹,在助推段导弹状态的快速变化以及精确制导要求,对自动驾驶仪调计人员提出了挑点。应用线性反馈研究方法,可以圆满地完成自动驾驶仪的设计,而且不需要推导大量的弹体递函数和凝点和稳定图,因此这种方法设计的自动驾驶仪可以方便地予以修正,以便适应导弹设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镁合金表面耐蚀性,用冷喷涂技术在ZM5镁合金表面制备AA5083铝合金涂层与AA5083/20vol.%Al_2O_3铝基复合涂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显微硬度测试仪等分析手段研究涂层形貌组织和性能,并结合电化学测试技术对涂层的抗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冷喷涂铝合金涂层组织致密,铝基复合涂层中Al_2O_3与AA5083颗粒分布均匀;2种涂层显微硬度均大于ZM5镁合金基体且抗腐蚀性能优于ZM5镁合金,腐蚀电位相比镁合金基体有所提高,腐蚀电流相比镁合金基体降低一个数量级。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的AA5083铝合金涂层与AA5083/20vol.%Al_2O_3铝基复合涂层,组织致密,涂层硬度较高,均可显著提高镁合金表面耐蚀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弹道导弹的防热结构、隐身结构的特点,根据结构的防热机理和电磁波在结构中的传输特性,对导弹防热、隐身一体化结构的防热性能、隐身性能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一个典型的结构实例进行了分析、计算,并与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简要概述了弹道导弹防热、隐身一体化结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