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本文着重研究起飞状态下二元超音速进气道进气口内气流流动的动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唇口分离区再附着点下游的靠近唇口壁面和在几何喉道下游邻近的通道截面中部,各有一个强的气流总压脉动区,其最大紊流度达0.0825;而平均紊流度约为0.06。若对唇口内侧分离流采取有效的控制,紊流度峰值大大下降,平均紊流度由0.06降为0.032~0.031(在截面)。文中还就进气口内气流的总压信号与几何喉道附近气流的总压作了较为详细的相干分析。指出,在对唇口分离流采取有效措施之后,可以明显地改善其相干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研究了二元超音速进气道几种唇口内侧壁面分离流动控制结构,对进气口流场、几何喉道下游邻近截面的流场及其壁面附面层参数、进气道出口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并对唇口分离流吹除和吸除之后,进气口再附着点下游截面上的总压脉动压力均方根值分布及功率谱密度-频率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马赫数M_∞=2.0一级的双锥轴对称超音速进气道在起飞状态下,自大气引入射流,吹除唇口内侧壁面强烈的气流分离和倒流对进气道沿程静压脉动以及对其出口脉动总压的影响;并对进气道出口的动态畸变源作了相干分析。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短舱笛形管热气防冰系统中防冰腔设计参数对进气道唇口表面传热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不同设计参数下进气道防冰腔内外流域和固体域的耦合仿真传热计算。分析得出了不同射流孔孔径和射流孔到进气道前缘表面的距离等参数对进气道唇口表面的温度、对流换热系数和Nusselt(Nu)数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射流孔直径和射流孔到唇口表面距离在一定的范围内,进气道蒙皮表面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随射流孔直径的增大而升高,随中间排射流孔到唇口表面距离的减小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某飞机的要求,设计了几种进气道方案,并对其地面模型的试验结果作了讨论。 文章根据某飞机进气道的特点(两侧进气,近似方形进气口,进气道长度对进气道出口直径比L/D较大以及由于总体结构的限制,使进气道形成左右、上下较大的转弯等),阐述了进气道进口面积,喉道面积,唇口几何参数,喉道附近通道部分和亚音扩压段面积分布等参数的选择原则。文章还分析了上述这些参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本文对进气道有关设计参数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对一般的跨、亚音速进气道也是适用的。 从几种方案的试验结果得出:喉道M数为0.75,唇部收缩比为1.20,内型面的椭圆长短轴比a/b=2.84,超越椭圆指数n=2.25,内通道面积分布为第Ⅳ方案的进气道性能最好。在地面起飞状态,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σ可达0.908,周向总压畸变指数DC_(60)为0.22左右。该指标满足了与该机进气道配用的斯贝发动机要求,并达到和超过国内外同类机种的地面性能水平。  相似文献   

6.
一种高亚音速弹用S弯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法,可以方便地完成S弯进气道的几何造型工作,实现此类导弹用S弯进气道的参数化设计,生成的造型数据也可以为CFD和CAM使用。此外,作为验证,文中应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椭圆进口的S弯进气道,并进行了模型的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方法设计的弹用S弯进气道可以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能够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7.
三面压缩式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油滴显示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三面压缩式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流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揭示由于激波-边界层干扰,三面压缩进气道内存在边界层分离、溢流和三维涡结构等复杂流动现象,尤其是唇口诱发的较大强度的斜激波引起了侧壁和顶面的边界层分离,并在顶面附近形成大尺度的流向涡,造成隔离段内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低总压区,需要在进气道设计时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三种不同弦长比、弯度比的双圆弧串列叶栅改变其轴向位移和周向偏距等参数,组合成24种不同几何参数的串列叶栅,在进口马赫数M_1=0.3,雷诺数R_e=2.7×10~5进行了吹风试验,得到其主要流动特性,如气流转角Δβ和气流流动总压损失系数ω随气流迎角i的变化关系,并找出其在最佳状态下主要几何参数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9.
典型几何和流动参数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N-S方程模拟了一系列典型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内压缩通道及隔离段模型,模拟发现内压缩通道及隔离段增压比、温升比和总压恢复系数等性能参数主要受面积收缩比、内压缩通道收缩角、隔离段长高比等几何参数以及内压缩通道进口马赫数、密度、附面层厚度等流动参数的影响。内收缩比和内收缩通道收缩角的增大都会使压缩增强;隔离段内沿程平均温升比、马赫数和总压恢复系数曲线则均接近平行直线。内压缩通道进口马赫数的增大也会使压缩增强,但较小的进口马赫数可能引起分离,进而增大增压比;而进口密度增大使附面层变薄,对气流的压缩减弱;进口附面层厚度对沿程平均温升比、增压比以及马赫数的影响近似线性。  相似文献   

10.
埋入式进气道设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导弹用进气道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进气道的中心线,面积规律、中心线的倾斜角及双组线喉道的设计参数,并采用进气道唇口光顺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埋入式进气道设计的CAD化,该CAD技术与CFD技术的结合能大幅度地缩短埋入式进气道道设计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文提出的方法设计的埋入式进气道不做任何型面修改即可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小型直联式实验台,模拟来流马赫数5.3,对一组具有不同内收缩比的二维进气道唇口开启过程及其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进气道唇口的角度位置和隔离段高度均可调节,由此实现进气道不同内收缩比要求.通过分析进气道底板壁面压力分布,总结了进气道开启过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了两个不同S形亚音速进气管道模型的实验性能,模型A是一个平面S形扩压器,即其中心线仅在水平面内有偏距。模型B则是一个空间S形扩压器,它的中心线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有相同的偏距。所比较的性能包括沿流程的静压分布,出口截面总压场和旋流特性以及在大迎角下分离区再附点附近气流的功率频谱密度。结果表明,模型B中气流的特性比模型A要差,尤其在大迎角时,空间S形扩压器性能恶化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无限大平板内有三个等椭圆孔当承受单向和双向均匀拉伸载荷时,孔边的应力集中问题,计算结果分别用不同受载情况下,三孔应力集中系数相对于单孔应力集中系数的比值与孔间距无量纲参数的关系曲线给出,该曲线表明了三个椭圆孔之间的应力集中干涉效应。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一维气体流动的关系式推导出高超声速吸气式发动机的比冲公式,给出了计算进气道效率和面积比的公式。重点介绍了 NASA Langley 研究中心用于一体化超燃冲压发动机概念的固定几何形状、侧壁压缩的进气道的气动设计,包括主要几何参数如收缩比、宽高比、侧壁的后掠角与压缩角等的选择和燃料喷注支柱的设计。讨论了这种类型进气道的起动问题。最后,介绍了这种类型进气道的风洞试验技术与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根据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分析了这种类型进气道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乘波体构型应用于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高效地捕获预压缩后的气流;二是通过优化,可以实现飞行器的高升阻比性能设计。基于这两个优势,乘波概念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进气道气动一体化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和乘波机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前者主要利用乘波体高效捕获预压缩气流的特性,而后者则同时利用乘波设计的两个优势。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将乘波概念应用于机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两大类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归纳总结出"通过设计基准流场进行流向设计、应用吻切理论或几何拼接方法进行展向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分析了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广泛用于测量飞机进气道与发动机界面上的动态畸变或紊流度的总压耙的设计问题,包括探测杆头部形状、测耙支板的几何形状、几何参数对测点紊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复势函数理论,提出了一种简明的方法来研究含多个椭圆夹杂或裂纹圆柱体的Saint-Venant扭转问题。首先,应用Faber级数展开,导出了具有N个椭圆夹杂圆柱体的复势函数表达,然后计算圆柱体内部的切应力和扭转刚度。当椭圆夹杂退化为裂纹时,获得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解。最后,通过数值算例与已有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讨论了几何参数、不同软硬夹杂相对基体的剪切模量比和椭圆夹杂或裂纹的阵列形式对局部应力场的影响。通过数值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具有精度高、收敛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高超声速咽式进气道在非设计迎角以及低马赫数下的起动性能,利用流线追踪生成了设计马赫数Ma=7,具有8-7无粘基本流场(即俯仰平面内的斜激波由和自由来流呈8°夹角的斜压缩面产生;偏航平面内的斜激波由和自由来流呈7°夹角的斜压缩面产生)的咽式进气道,并对边界层修正前后的两种咽式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高超声速风洞实验.实验观测和记录了各个来流条件下进气道模型唇口的激波系结构,测量了沿进气道模型上下壁面中心线从气流进口到出口的沿程静压分布.结果表明:迎角的增大和来流马赫数的减小都会对迸气道的起动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咽式进气道进行边界层修正,可以提高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减小内收缩比,从而扩宽进气道起动的马赫数以及迎角范围,对进气道设计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然气绕三角翼产生旋流,使天然气中的游离水滴甩出,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在气流的牵引下沿管道内壁向下游流动,实现了气水分离的目的.通过水洞实验,利用染色液流动显示技术,探讨了流体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行性.同时,基于均匀设计思想对三角翼的前缘后掠角、后缘后掠角和迎角等几何参数分别做了5个水平的实验研究,均证实了天然气绕三角翼后产生旋流的可靠性,为该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进气道肩部膨胀扇以及不同压缩方式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结合具体的进气道构型,针对不同的压缩角、边界层厚度开展了马赫数4.0级的风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起动分离区同侧的膨胀扇会对当地气流加速,降低局部压强,进而对压缩激波较强时的进气道自起动过程有明显改善。而唇罩分级压缩对二元进气道的自起动能力也有提高效果。此外,对比侧压模型与顶压模型的试验结果发现,边界层厚度对侧压模型自起动性能的影响趋势与顶压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当自起动受限于几何喉道的进气道构型,压缩方式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对于由压缩激波-边界层干扰诱导分离区形成的气动喉道决定能否起动的进气道,侧压方式有利于提高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