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加载铷泡的TE111模式微波腔。设计一种小型化铷原子频标微波腔。容积24.5mL,重量120g。并初步实现一种腔内倍频的方案。通过与铷频标整机进行联调,能够实现闭环锁定并给出了整机的短期稳定度测试指标。为小型化铷原子频标研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铷原子频标TE111微波腔的仿真分析及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AnsoftHFSS软件建立铷原子频标微波腔内加载集成泡的模型,仿真并分析了集成泡尺寸和安装位置对腔体谐振频率的影响,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得出的结论和实验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加载不同尺寸集成泡对微波腔谐振频率影响明显并且呈一定规律分布,这对于中微波腔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汽室型铷原子频标中微波腔的小型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实现汽室型铷原子频标微波腔小型化的技术途径,给出了自主研制的小型化微波腔的三维仿真结果和外型结构,介绍了以新研制的小型微波腔为基础构成的小型化腔泡系统。小型化微波腔的研制成功,使整个物理系统的体积减小。在小型化的条件下,整机短期频率稳定度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微型相干布居囚禁(CPT)原子频标开展了小型、低功耗微波电路的研究,借助于ADS仿真,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利用微带线传输微波,以阶跃恢复二极管作为非线性器件的小体积、低功耗微波倍频电路,电路面积为20mm×10mm、功耗小于10mW。测试结果表明:当输入功率为6dBm、频率为569.5MHz的信号时,获得了所需要的频率为3417MHz、功率为-9dBm的微波输出,满足CPT原子频标对微波信号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一种小型化铷光谱灯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谱灯的小型化是谱灯抽运被动型铷原子频标小型化的关键之一。分别对光谱灯的机械结构、热结构、电磁结构和电路结构进行了分析、仿真和优化,并改进设计了一种小型化的铷光谱灯,经过测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其主要性能指标如下:体积〈14mL,灯温〈115℃,激励电流〈80mA,光漂移〈1·10^-4/d,光温度系数〈1·10^-3/℃。此小型化的铷光应谱灯已应用于小型化铷原子频标中。  相似文献   

6.
用AnsoftHFSS仿真软件建立了超小型氢频标磁控管微波腔的模型结构,对仿真设计微波腔的各种频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极小型氢频标磁控管微波腔的仿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nsoft HFSS仿真软件建立了极小型氢频标磁控管微波腔的几种模型结构,在给定腔体尺寸下,仿真了不同电极间距的空型和磁控管型微波腔谐振频率和品质因数,得出极小型氢频标磁控管微波腔的设计参数,并对实际设计中影响磁控管微波腔谐振频率的因素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铷原子频率标准的小型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推动国产铷原子频标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进行了小型铷原子频率标准装置的研制,目的是重点解决铷频标的小型化、长寿命、高稳定度、低相位噪声、低老化率等技术关键。详细介绍了小型铷原子频率标准装置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微波倍频链、误差放大链及同步检波、物理泵体、高稳压控晶振)在小型化前提下进行的技术指标改进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最后简要分析了小型铷原子频率标准装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铷频标物理系统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系统是铷频标的核心部件,通过分析影响频率稳定度的因素,对物理系统内部结构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物理系统采用分离滤光的三泡结构,增加了光学滤光技术,此外,物理系统还选用了磁控管微波腔。经测试,改进后的铷频标温度系数为9.7×10-14/℃,频率稳定度约为1×10-12/τ(1s≤τ≤10 000s)。  相似文献   

10.
铷原子频标是各种原子频标中发展最为活跃的 ,由于其独特的外在及内在的特点 ,使其在商业通信、空间导航等领域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在铷原子频标中 ,倍频电路是影响整个系统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简要介绍了Push -Push结构的基本原理 ,并且给出了基于Push -Push结构的倍频器的具体实现电路与仿真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 ,该种结构设计对改善电路的相位噪声是有十分有效的。最后分析了影响幅度调制噪声与相位调制噪声的因素 ,对上述电路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模型,利用Ansoft HFSS 12.0对小型铯原子钟内微波腔的调谐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调谐棒半径、在调配器内长度与微波腔谐振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调谐棒半径一定时,调谐棒长度在一定范围内,微波腔谐振频率随着长度的增加逐渐下降;随着半径的增大,微波腔谐振频率的变化范围逐渐增大,在铯原子跃迁中心频率处,调谐棒长度对微波腔谐振频率的影响变大。根据仿真结果,给出了调谐棒半径的取值范围,为微波腔的设计、加工和调谐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使用Ansoft HFSS软件分别仿真计算了氢原子频标中标准尺寸微波腔、蓝宝石部分介质充填微波腔和不同金属极片间距的磁控管微波腔,并分析了储存泡对谐振频率的影响,得到极片间距和储存泡对谐振频率的影响趋势,对于实际工作时主要影响谐振频率的极片间距的选择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氢频标蓝宝石微波腔金红石温度补偿的仿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氢原子频标蓝宝石微波腔的频率温度系数,提出采用介质温度补偿技术。该技术利用负温度系数晶体——金红石补偿蓝宝石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介电常数的变化,通过理论计算比较了补偿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最后通过软件仿真来验证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并确定补偿介质的引入不影响咂。模式。当补偿介质环高度为5mm时,微波腔的频率温度系数为-28.99kHz/℃,Q值为41648,与实验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蓝宝石氢原子频标微波腔的频率温度系数比较高,提出采用一种新的负温度系数晶体—钛酸锶。通过软件仿真计算,对蓝宝石微波腔进行介质温度补偿设计及优化,并比较了钛酸锶与金红石的温度补偿能力。根据仿真设计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介质补偿的有效性。当钛酸锶晶体尺寸为Φ17×8 mm时,温度系数为由无补偿时的-66 kHz/℃降为-10.35 kHz/℃。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超导稳频振荡器(scso)具有高短期稳定度这一特点,详细介绍了超导谐振腔的设计,并对同轴线激励该超导微波腔内TE011模的输入输出耦合方式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实验数据表明了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对我厂的频率标准XSR型铷原子频标发生的故障及具体检修情况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和介绍。可供修复同类或其他类铷原子频标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CORDIC算法的DDS在铷原子频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铷原子频标是各种原子频标中发展最为活跃的,由于其独特的外在及内在的特点,使其在商业通信、空间导航等领域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铷原子频标中,通过DDS和倍频链共同生成Rb87原子跃迁所需的微波信号,其中带有任意尾数频率DDS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目前的DDS多采用查表法来实现,而对于高分辨力的DDS,查表法则需要相当巨大的ROM空间,以至于无法用于较高要求的设计中。简要介绍铷原子频标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实现了一种基于CORDIC算法的DDS,本算法通过简单的加、减和移位等基本操作来实现DDS的功能,并给出实现DDS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对影响铷原子频标短期稳定度的三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短期稳定度的方法和措施,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获得改进后的铷原子频标的短期稳定度指标,短期稳定度从7×10^-12/1s提高到1.20×10^-12/1s。  相似文献   

19.
利用蓝宝石晶体在低温下具有低损耗的特点,设计并研制了本征模式为WGH12,0,0的蓝宝石微波腔。当温度稳定在6.4K时,其Q值能够达到4.0×108。以此微波腔为基础,形成正反馈振荡回路,并根据POUND电路原理对环路中振荡信号的相位进行控制,提高整机稳定度指标。为满足频率互比测试的需求,采用共用一个低温装置的方案,构建了两台低温蓝宝石微波源,一路输出频率为9.204GHz,另一路输出频率为9.205GHz,两路信号混频,并用时间间隔计数器测量差频信号的频率。经计算,低温蓝宝石微波频率源的秒级频率稳定度达到了3.28×10-15。  相似文献   

20.
微波能量传输设计与验证是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各阶段的核心工作,微波能量反向波束控制则是微波能量传输的关键环节。目前的反向波束控制研究都基于微波能量发射阵列具有理想型面的前提,没有考虑空间环境中微波能量发射阵列结构模块发生位置和姿态偏差的实际情况。结合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发展的4个阶段任务,分析了结构模块姿位偏差对整流阵列处功率密度和波束指向误差带来的影响。在已经验证的软件化微波能量反向波束控制基础上,结合结构模块姿位偏差校正,提出了基于相位补偿的反向波束控制技术,并对校正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基于相位补偿的反向波束控制技术对微波能量发射阵列结构模块姿位偏差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校正能力。文章可以为微波能量传输系统的设计和研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