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攀  陈仁良  俞志明 《航空动力学报》2021,36(10):2036-2051
由于倾转四旋翼飞行器具有特殊的构型,针对直升机模式下的操纵策略,建立了样机的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试验数据进行了验证,提出了适用于直升机模式的四种操纵方式,对比了不同操纵方式相应的配平值、操纵功效及操纵耦合,随后确定了一组相对合理的操纵方式,解决了倾转四旋翼飞行器在直升机模式下操纵冗余的问题。分析了重心位置对所确定操纵方式的配平特性和操纵功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横向通道下总距差动引起的操纵功效比周期变距联动大得多;偏航通道下周期变距差动引起的操纵功效大于总距差动,横向周期变距差动引起的交叉耦合小于纵向周期变距差动;正常重心位置所得到的配平量和交叉耦合最小。   相似文献   

2.
动力入流对直升机旋翼前飞操纵导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动力入流模型把直升机旋翼扰动运动产生的气动力变化和诱导速度的扰动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模型,本文把动力入流模型引入到直升机旋翼前飞操纵导数(升力,滚转力矩和俯仰力矩随总距及周期变距的变化)的分析计算中,通过分析,弄清了不同前进比,不同总距条件下动力入流对操纵导数的影响规律,并对动力入流的影响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基于时间精确自由尾迹方法的旋翼非定常 气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邵松  朱清华  张呈林 《航空学报》2012,33(4):607-616
 给出了一种显式修正的二阶向后差分格式(PC2B)的时间精确自由尾迹算法,用于分析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由于旋翼自由尾迹控制方程具有非线性特征,求解过程中易产生数值不稳定性问题,因此本文推导了修正PC2B算法的修正方程,分析了该算法的求解精度和数值稳定性,并通过数值试验对其稳定性和计算效率加以验证及分析。基于该算法,首先对悬停和总距突增时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其次研究了总距操纵时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旋翼自由尾迹几何形状的瞬态变化是造成总距操纵条件下旋翼非定常气动特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理论研究和飞行实测结果,探讨确定直升机四个操纵,即总距、纵向和横向周期操纵、尾桨距操纵范围的方法,以及应考虑的飞行状态。  相似文献   

5.
陈培  徐锦法 《飞行力学》2023,(5):65-73+80
为解决四倾转旋翼飞行器直升机模式旋翼操纵冗余问题,建立了120 kg级四倾转旋翼无人飞行器飞行动力学模型,并依据不同操纵方式的功效变化进行操纵策略优选设计。应用串级PID控制理论设计了四倾转旋翼无人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仿真分析操纵策略对姿态控制和轨迹控制响应的影响;用给定姿态指令和轨迹指令跟踪控制效果验证所设计操纵策略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直升机模式下,纵向、横向通道用旋翼总距差动进行控制,航向通道用左右旋翼纵向周期变距差动进行控制时操控效率最高,控制响应快,且控制输出变化幅度小;面对外界风扰,使用该优选操纵策略,控制误差最小,抗扰性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直升机运动方程中关键的旋翼气动力预测采用非定常分析计算模型,建立了时间推进自由尾迹方法。通过计算的孤立旋翼的总距操纵突变时的气动力响应与试验值的对比,验证了自由尾迹方法用于瞬时气动响应计算的有效性,然后利用嵌入自由尾迹模型的直升机运动方程分析了在前飞条件下,对旋翼进行总距阶跃突增及余弦突增操纵时,直升机载荷因子和平飞速度的时间响应历程。  相似文献   

7.
卢京明 《飞机设计》2007,27(3):70-73
针对飞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中小操纵位移频次影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确定了某机全机主操纵系统小操纵位移频次的级别。同时,在原某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的基础上再次对其小操纵位移频次进行了计算,去掉了这一级别以下对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无影响的小操纵位移频次,从而完善了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谱。另外,对小操纵位移频次问题研究结果在其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陆洋  王浩文  高正 《航空学报》2006,27(5):763-767
电控旋翼是于21世纪初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旋翼系统。为探索其操纵规律,首先给出电控旋翼的理论计算模型。以此为基础,对SA349基准电控旋翼的稳态操纵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结论:(1)襟翼操纵可有效改变桨叶桨距,时滞约为1/10旋转周期;(2)前飞状态下,襟翼总距操纵会产生周期变距效应;(3)襟翼周期变距操纵响应与传统旋翼类似。在原理性电控旋翼系统上,进行了悬停和前飞状态下襟翼的总距和周期变距操纵试验。通过对操纵响应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理论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电控旋翼完全可用于旋翼操纵。  相似文献   

9.
电控旋翼直升机配平及操纵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洋  王浩文  高正 《飞行力学》2005,23(2):43-46
对采用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配平及操纵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电控旋翼的刚体桨叶变距运动方程,推导了襟翼操纵量与桨叶桨距的显式关系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电控旋翼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模型。以WZ-1直升机为样例直升机,对比分析了电控旋翼直升机与常规直升机的配平特性和操纵响应特性。结果表明,电控旋翼直升机具有与常规直升机类似的配平和操纵特性,桨叶预安装角和桨根扭簧刚度这两个参数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飞机斤斗飞行的基本运动关系和操纵动作要领。以双纲斤斗为例,指出了双机编队复杂特技科目中存在着突出的上赶下掉现象;并阐明了上赶下掉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重点探讨了保持双机斤斗编队距离的操纵方法、基本原理和具体修正计算式。最后,为保证飞行安全,分析了双机斤斗飞行易出现的主要偏差、特殊情况、修正方法以及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贾新哲  杨松山 《飞行力学》1996,14(2):65-69,74
主要阐述直升机回避区曲线的试验确定方法,分析了影响回避区曲线的各种因素,导出了回避区曲线与直升机的自转性能,总距操纵应和着陆装置承受能力等参数的关系。该方法经飞行试验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可用于各种直升机的飞行试验,解决了新机试飞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多操纵面飞机气动参数在线辨识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多操纵面布局飞机为对象,针对其操纵面冗余造成的激励信号线性相关及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信号激励不足问题,对最小二乘辨识算法进行了改进。新方法将先验经验引入在线辨识过程,可以克服弱信号输入造成的辨识不准确;采用激励-补偿机制,增加激励信号,改善了辨识结果的精度。以六自由度非线性飞机模型为对象进行的姿态控制系统仿真验证表明,当操纵面完好时,该方法能够在线修正建模误差;当飞机操纵面损伤时,该方法能够迅速反映操纵面气动参数的变化,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飞机驾驶员诱发振荡机理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说明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定义,简单介绍了现代飞机的PIO类型之后,详细分析了影响PIO的各种因素(如飞机的动态特性、操纵面伺服器,座舱操纵感觉系统,驾驶员及诱发因素等);为了探讨驾驶员操纵行为对PIO的影响,采用优化控制理论,建立等效驾驶员操纵动态模型;研究飞行品质与PIO的关系,建立相应的预测PIO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介绍了修正侧风的三种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指出了着陆下滑阶段修正侧风应注意的问题。其次,分析了侧风对着陆拉平和平瓢阶段以及对不同机种飞机着陆滑跑方向的影响及其修正方法。再次,介绍了侧风条件下不同机种飞机减速伞的使用特点。最后,重点分析了带偏侧角接地及滑跑的成因、危害、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等。侧重于实际操纵特点的介绍与分析,对侧风着陆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倾转旋翼机的不同舵面存在冗余操纵,而冗余舵面的分配策略和飞行转换路径对其控制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建立的小型无人倾转旋翼机全量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在不同飞行模式下的进行配平计算、模型线化后,求出单位操纵面位移所引起的俯仰、滚转和偏航力矩的改变量,即考察倾转旋翼机各操纵面的操纵功效,并对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确定倾转旋翼机的冗余舵面控制重构能力;确定各飞行模式下倾转旋翼机的操纵方式,给出舵面分配策略的权重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不同的全模式飞行转换路径方案,并分别计算三种方案下倾转旋翼机的飞行速度与前倾角、姿态角及操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方案都能实现对飞行器的合理操纵,表明倾转旋翼机的冗余舵面控制重构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X-31A的颤振试飞采用了各主操纵面来激振0.1 ̄100Hz范围内的各种结构模态。这些操纵面受颤振控制系统控制,该系统与飞机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相连接。本文描述了颤振激励系统的特性和使用,其中包括:控制盒、运用的几种操纵面、与控制系统之接口的框图、该系统的正弦扫描、恒频及脉冲能力、振荡频率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典型的操纵面转动幅度和相位角与时间的关系。简要叙述了批准的飞行包线、监控的实时遥测参数以及采用  相似文献   

17.
飞机航向神经网络PID参数自整定控制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航向操纵的模型参数具有非线性、慢时变特性。飞机航向操纵的传统控制方法的操纵性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讨论一种应用BP神经网络实现PID参数自整定的控制方法。此法能根据飞机动态特性的变化,自动重新整定PID参数,从而改善了飞机航向的操纵性能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机全机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中的载荷监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基于操纵载荷/位移实时加载曲线最大值及控制点初值数据分析的主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载荷监控方法制定及实施进行了阐述。在操纵系统疲劳试验过程中的实际监控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副翼/平尾/方向舵操纵系统多种试验状态下的试验载荷监控实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首先建立了带襟翼翼型的非定常气动力模型,继而基于Peters-He广义动态尾迹理论,考虑襟翼偏转对电控旋翼叶素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电控旋翼有限状态尾迹模型;进一步基于Theodorsen理论推导出电控旋翼桨叶挥舞响应与桨叶变距和襟翼操纵量的关系,综合以上建立了电控旋翼气动特性分析模型.以改进型电控旋翼试验系统为平台进行了风洞试验,测量了不同风速、不同襟翼操纵条件下的电控旋翼气动力、桨距、襟翼偏角及旋翼挥舞角的变化情况.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符合情况良好,验证了所建立的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并得出以下结论:旋翼转速一定时,桨叶变距与襟翼操纵基本呈线性关系;旋翼拉力随襟翼总距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襟翼总距较大时,其实际气动效率略有下降;前飞状态时,襟翼总距操纵会引起桨叶的纵向周期变距.   相似文献   

20.
模型旋翼风洞试验中变距拉杆载荷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桨叶变距拉杆操纵载荷是旋翼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参考了常规飞机模型风洞试验测力元件及国外测量方法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足够刚度和强度,且有较高载荷灵敏度的新式变距拉杆测力元件,解决了高刚度与高的载荷灵敏度要求这一矛盾。同时采用了信号放大技术,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旋翼模型试验,并获得了操纵载荷这一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