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前言在宇宙空间飞行的火箭、人造卫星、航天飞机要经历超高真空、失重等特殊环境,因此在地面上有必要进行预备性实验。在地面上用长为20m左右的真空槽做失重实验,也只不过能实现几秒的失重状态。然而在地面上30km的高空处,空气密度大约仅是地表处空气密度的1/100,因之空气阻力也变小,所以由很高的高度落下的物体,就能实现近似于失重的状态。例如,重量100kg、横断面积0.1m~2、摩擦阻力系数约为0.2的物体,由35km高空落下时,可望能实现10~(-3)g  相似文献   

2.
结构热强度虚拟试验平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描述了通过对地面热试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建模,构建结构热试验虚拟试验平台的技术途径.数学仿真的过程也就是确定模块特征参数的过程,模块的标准化也是虚拟试验技术的发展趋势.热环境虚拟试验验证平台的建立对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具有预示和指导作用,可以提高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质量、缩短试验周期,加快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来失重条件下空间生产研究高速发展着。基础理论、地面试验、载入航天器轨道飞行试验均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特种合金、半导体材料、超纯玻璃、特效药品和生物制品已在空间制取成功。由于这些产品的巨大军事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使美苏日西欧东欧国家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竞先研究发展。空间生产是在独特的失重条件下进行的,失重物理现象、失重燃烧、失重流体力学是空间生产研究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地面试验手段的创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4.
前言在载人轨道飞行期间,利用空间独特的失重环境来生产制作产品,已进入到探索发展的阶段。六十年代初期国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基本理论、工艺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利用落塔、飞机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在宇宙飞船、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的轨道飞行中进行了实践。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失重环境中制造的半导体材料、光学材料、金属合金、生物制品以及药品等比地面上生产的性能要好,许多产品在地面上是无法制取的。所面  相似文献   

5.
用失重法,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了一些稀土元素离子对LC9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将CeCl3的缓蚀性与同等浓度的8108复合缓蚀剂,0.3%K2Or2O7水溶液进行了比较,根据失重实验的失重量计算腐蚀率和缓蚀诲,同时也根据试片表面状太,泽,破损面大小评估试片的耐蚀性。通过动电位扫描法测极化曲线,恒电位法测量诱导期的方法平确定孔蚀电位Eb,保护电位Ep及其它参数。结果表明,CeCl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相似理论对失重环境下混杂问题、沉淀问题的应用,指出地面1g环境下作低g试验途径,阐明低g环境试验中模型初步设计,为即将开展的失重试验工作作准备。  相似文献   

7.
TW-1拖靶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所的一项项研项目,它可供作种类防空武器试验之用。为了保证拖靶能可靠、稳定地从携带它的载机上释放出来,以形成正常的工作状态,就需要有一套拖靶释放系统。在预研工作中,我们设计了这套系统,并做了一些必要的地面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这套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本文将介绍该系统选择的方案,工作原理、一些主要特点及地面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8.
微重力落塔试验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的几个主要落塔试验设备,给出了这些设备简要的数据资料及图表等,40年来微重力环境科学与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工作是在地面完成的。落塔是完成地面微重力试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日本,德国等建立了落高为700m的微重力落塔。  相似文献   

9.
用失重法、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了一些稀土元素离子对LC9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将CeCl3的缓蚀性与同等浓度的8108复合缓蚀剂、0.3%K2Cr2O7水溶液进行了比较,根据失重实验的失重量计算腐蚀率和缓蚀率,同时也根据试片表面状态、色泽、破损面大小评估试片的耐蚀性、通过动电位扫描法测极化曲线,恒电位法测诱导期的方法来确定孔蚀电位Eb、保护电位Ep及其它参数。结果表明,CeCl3是LC9合金在含Cl-水溶液中的良好缓蚀剂,其缓蚀作用优于其它两种缓蚀剂。Ce3+离子改善了LC9合金的表面膜,抑制了氧还原反应,减弱了对腐蚀的敏感性。CeCl3是阴极型和沉淀模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0.
作为产品研制中一个重要标志性试验,助推器分离试验的意义重大。由于首次在大尺寸结构分离试验中使用缓冲气囊回收,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完成,需要对回收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模拟。基于LS-dyna建立了回收过程的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了助推器与气囊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比较了助推器的截面载荷和尾段着陆速度。分析表明:气囊可以有效地减小尾段与地面的撞击速度,确保助推器在回收过程中不会发生破坏。按照气囊回收方案进行的助推分离试验圆满成功,助推器未发生破坏,验证了气囊仿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高速客车模型气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高速客运列车模型气动特性在低速风洞中测量结果.试验模型由头车、中间车、尾车模型组成,且头、尾车互换位置.试验风速为80~300km/h,风向角为0°.同时还进行受电弓接触压力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头车和尾车组合,对高速客车的气动阻力有很大影响.整流罩和受电弓使列车空气阻力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人类对超光速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近期的一些实验结果使得该领域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 ,这是因为该现象既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又涉及到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本文将概述超光速的理论、实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准确的叶轮特性对预估发动机共同工作状态、检验叶轮设计技术、提升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但微型涡轮发动机尺寸小,结构紧凑,无法在整机试车中准确测量叶轮性能,故本文针对12 cm直径微发原理样机的离心压气机和向心涡轮设计了联合试验台.该试验台由试验段、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测量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组成,可实现压气机全转速及涡轮长周期热态试验.试验过程中利用控制系统自动调节压气机与涡轮的功率匹配,实现多转速、多流量的叶轮特性测试.试验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针对直径55~180 mm的叶轮进行试验.为准确测量叶轮效率,本文开发了测量精度达1%的光电扭矩传感器,可实现转速125 000 r/min的高速刚性转轴扭矩测量.  相似文献   

14.
弹上电子产品起飞前工作时间折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IL-STD-810F等效公式,给出了弹上电子产品在导弹发射前通电工作时间折算为飞行任务时间的环境因子计算方法;论述了因发射前振动量级极小,发射前工作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提出了加速试验方式,使高可靠性、长时间工作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验证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由稀土永磁方波同步电动机、IGBT逆变器及双闭环控制电路构成的新型无刷直流电动机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力矩脉动小、调速精度高、响应快及调速范围宽等优点。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电动机系统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6.
结合风洞试验首次采用三维尾流数值积分方法对高速列车尾部流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尾流积分方法用于高速列车三维尾流场分析,深化了对尾流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风力机叶片在风洞中作气动弹性实验的模拟方法、简化原理、模型设计原理和数据处理等有关问题及其弯曲/摆振颤振模型的地面实验和风洞吹风实验结果,文中都进行了讨论,根据模型实验的频谱和时域图,分析模型可能发生颤振的速度,用"频率重合理论"确定了模型的颤振点以及发生颤振时的颤振速度和颤振频率。  相似文献   

18.
在FL-26跨声速风洞半模试验段进行了某高速飞机T型尾翼颤振模型的光学测量实验,并依据测量结果解算了尾翼颤振模型的弯扭特性.颤振模型表面用白色圆点进行标记,用于记录模型表面的位移变化,两台固定在风洞试验段上壁板观察孔旁肋板上的400万像素工业相机用来采集图像,采集到的图像通过自主开发的图像解算软件进行图像的识别与求解,计算出尾翼颤振模型表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模型表面标记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坐标变化转换到风洞气流坐标系中,利用不同时刻模型表面坐标的变化计算模型剖面扭角和弹性轴位移的分布.T型尾翼右平尾图像采集实验与弯扭特性计算结果表明,非接触光学测量技术可以用于高速颤振试验的定量分析中.  相似文献   

19.
A FAST KALMAN FILTER FOR INTEGRATED GPS/INS BASED ON U D FACTORIZ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基于U-D分解的快速Kalman滤波算法,并将它应用到一个21状态的GPS/INS组合导航系统工程实现中。常规的Kalman滤波器已广泛应用于GPS/INS组合系统,但由于系统建模误差和计算舍入误差,Kalman滤波器在工程应用中会出现发散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推导了一个基于U-D的扩展Kalman滤波器。此外,由于高阶组合系统计算量大,导致基于U-D分解的滤波器在实时应用中有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的滤波算法来节省计算时间。文中设计了一条近于实际的飞机航迹来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滤波算法能有效地克服组合系统滤波器发散问题,并减少计算时间近69%。  相似文献   

20.
直升机旋翼试验塔主拖动系统功率大、负载特性特殊,选择以中压变频交流调速系统作为主拖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本文针对旋翼负载特性,建立了基于矢量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仿真模型,分析计算了不同机型旋翼负载的起动特性及调速性能,论证了三电平中压变频调速方式用于直升机旋翼试验系统的可行性,为旋翼试验塔的研制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