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开展,新型120t级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将得到广泛的使用,该发动机采用的推进剂贮箱增压系统设计被列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在对国内外主要液体运载火箭增压方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120t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贮箱增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氧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煤油贮箱采用压力传感器与电磁阀组合的常温氦气增压方案,并针对液氧贮箱采用常温氦气加温增压的方案开展了理论分析和全尺寸系统级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增压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2.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系列的一种型号。1988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首次使用即告成功,从而使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了能覆盖包括太阳同步轨道的全部地球轨道。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是在改进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一、二级的基础上,新研制第三级而发展起来的。它在继承已有技术成果的同时,采用了不少先进的技术措施。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式网络、数字式调零方案和双向伺服机构,三级推进系统采用定压全程氦气增压系统和主、副增压管路方案,三级发动机采用铌合金喷管延伸段,姿控发动机系统采用表面张力贮箱,三级贮箱采用高强度铝单层薄壁共底结构等。这些新技术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上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自投入使用以来,两次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的多用途运载工具。 本文着重介绍了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等主要特点,展望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交叉输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液体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行器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的概念。分析了贮箱间和管路间两种交叉输送系统的原理和工作特点,以及国外如美国第二代航天飞机、三级并联火箭飞行器、宇宙神运载火箭,以及欧空局阿里安4LP运载火箭采用的交叉输送技术。阐明了交叉输送连接器和交叉增压等关键技术。对所研制的蝶型活门进行的气动螺栓分离和气动分离,以及以水为介质的交叉输送系统小比例系统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分离方案均能实现可靠分离,系统工作正常。推进剂交叉输送技术可用于改善捆绑式运载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布局和性能。  相似文献   

4.
根据运载火箭贮箱壁板精密化学铣切减重的技术要求,分析了设计技术难点,通过确定制动电机,计算传动比、线速度,释放扭矩和消除两侧齿轮间隙等,研制了一套专用定位倍式化学铣切旋转设备。采用倍式转动化学铣切,减少了传动间隙,提高了转动扭矩和使用寿命加工精度,确保运载火箭贮箱壁板的精密化学铣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述氦气的传热、节流、扩散、多变膨胀等的传输特性,以及氦气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获得了大量的氯气使用性能资料和经验,为某型号三级首发采用全程氦气增压提供了依据.介绍系统研制与应用中,以空气代替氦气进行调试、然后用氦气校验的方法,并以空气或氮气代替氦气进行系统气密性检查,仅发射前用氦气充填增压气瓶和自动增压贮箱到额定压力,使型号研制大大地节省氦气用量和费用,为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应用轻型增压系统提供了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某型号超大直径贮箱筒段壁板内部网格加强筋及外轮廓的卧式径向铣切加工,采用分体组合式结构及真空吸盘减振系统等新型设计方法研制了一种大型壁板铣切工装,结合五轴龙门铣床实现了超大直径贮箱筒段壁板产品加工。结果表明:该工装采用的设计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加工过程中铣切振动,保证了大型壁板类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并且可减少设备研发成本,为后续型号大型制造装备自主研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低温液体推进剂增压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载火箭低温推进剂贮箱的增压问题极为复杂,其传热问题的研究分析又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根据我国上面级低温液体推进剂火箭的要求及其具体条件,推导和制定了整个飞行过程的贮箱增压计算方法、主动段—滑行段—主动段的计算公式和必需的初始数据.计算结果与国外同类试验结果规律相一致,与某型号低温推进剂火箭飞行结果相接近,证明该计算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11):54-5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和空间实验室八大系统组成。其中,载人飞船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第八研究院为主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负责研制;空间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为主负责研制;航天员、发射场、测控通信及着陆场系统由相关研究单位负责研制建设;测控通信设备主要由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有关厂所负责研制。  相似文献   

9.
运载火箭脐带自动脱落连接器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载火箭脐带自动脱落连接器技术进展符锡理现代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行器在发射准备过程中与地面设备间的电、气、液管线联系十分复杂,这些管线统称为脐带。某些管线脐带要一直工作到火箭起飞前,甚至火箭离开发射台后才从箭上脱落。例如以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的运载火箭,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一篇关于运载火箭自动化系统和生产自动化系统的研制经验的总结报告。“供电与接地”的设计质量,不但影响系统的抗干扰特性,而且直接危及设备和人身的安全。本文概要性地论述了系统及其组成设备的供电与接地类型,供电与接地的正确方法,供电与接地在不同研制阶段中常见的错误,地线系统的设计、施工与测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郝贵欣  张华  董飞 《火箭推进》2012,38(5):59-64
通过对表面张力贮箱结构、泡破点测试难点分析,提出了采用微压闭环控制技术解决测试过程管理装置内腔压力维持准平衡状态难题的技术途径,研制的贮箱泡破点盲测系统具有自动控制、自动判读及测试精度高等特点,经试验验证该技术满足贮箱泡破点盲测要求,已在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2.
日前,长征七号火箭首个贮箱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顺利完成下架。 长征七号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此次下架的助推氧化剂箱是首个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2.25米直径贮箱。整箱长度由目前的4.5米增加到近13米,薄区厚度仅1.7毫米,制造难度非常大。该贮箱创造了三项“第一”,即它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生产的第一个大部段产品,是中国航天火箭领域第一个完全实现三维数字化制造的贮箱,也是我国2.25米助推贮箱中长度最长的贮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张力贮箱的研制概况,重点叙述了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姿控发动机上采用该方案的原因以及设计、生产和试验情况,并对实际达到的水平及飞行试验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姿控喷管是运载火箭滑行段经常使用的一种执行机构,姿控喷管的故障辨识通常需要增加监测设备.本文通过对运载火箭滑行段动力学模型进行研究,结合运载火箭刚体、晃动等模态,利用关系矩阵推导了使用陀螺敏感信息进行故障辨识的基本条件.此外,建立特征参数与典型故障的关系,结合姿控喷管推力特性等因素给出了故障辨识方法.通过仿真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对新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共底贮箱进行隔热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常温外界条件下,设计的共底结构形式能有效降低燃料和氧化剂的相互影响,满足运载火箭发射的需求。根据常温试验结果,对共底结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小于10%。用修正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共底贮箱在低温外界环境(-20℃)条件下煤油温度变化进行预示分析,结果发现煤油最低温度维持在-30℃以上。该预示分析结果可作为确定共底贮箱结构形式的重要判据,并为共底贮箱低温环境验证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构是运载火箭的"脊梁",主要承担火箭发动机推力传递、燃料贮存等功能,并为有效载荷、控制、测量等系统及单机设备提供安装和保护。对国外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发展需求,展望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技术发展方向,提出支撑我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结构的关键技术,为我国运载火箭结构技术的发展路线探索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鲍尔宇航系统集团目前正在研制一种结构紧凑的环形液氧贮箱,这种贮箱可使下一代轨道转移飞行器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运送能力达到7700公斤,而航天飞机的固体惯性上面级(IUS)只能把23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这一轨道,一次性运载火箭宇宙神-半人马座以及  相似文献   

18.
运载火箭智能控制是智慧火箭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结合智能技术在航天控制上的应用研究与工程实践,对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运载火箭的智能测试与发射、典型动力故障诊断与重构、环境与模型自适应控制,以及“软件”定义运载火箭等关键技术;对我国运载火箭智能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通过对航天智能控制技术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为我国智慧火箭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一号C雷达卫星是"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雷达成像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由卫星系统、运载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系统和应用系统六大系统组成。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研制,中国科学院参加了有效载荷的研制任务。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星箭发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测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运载火箭地面风载条件对地面风场较大的发射场的适应性、降低运载火箭设计载荷、减轻火箭结构质量、提高运载效率,针对三平测发模式的特点,开展起竖臂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的影响分析。采用基于广义位移和广义载荷的运载火箭地面风载计算方法,根据起竖臂的结构特点,量化分析竖臂刚度、支承油缸刚度、抱箍数量及位置因素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的影响程度。起竖臂刚度、抱箍数量和位置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影响较大,提高起竖臂刚度可使根部弯矩降低24.8%,增加Ⅰ级箱间段抱箍可使根部弯矩降低38%,而支承油缸刚度对运载火箭地面风载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