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本文应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二维扩压器中不可压湍流附面层分离流动,得到了时均速度和表面压强分布,表面摩擦系数和时均速度分布经验关系式做了比较。预测中采用准同时粘性/无粘流匹配模型,并比较了两种形状因子H_1经验关系式所得预测结果。在最大反流以前,所预测的附面层位移厚度及形状因子与实验吻合。  相似文献   

2.
超声速流中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以及多块结构化网格求解了二维N-S方程。分别对超声速流和高超声速流中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进口马赫数为2.96的超声速流。计算结果准确预测了入射斜激波在平直壁面引起湍流附面层分离的流动特征:分离点的反射激波、分离包引起的膨胀扇以及再附点的反射激波。计算的壁面压力分布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计算的分离区长度与实验值比较有一定误差。本文还对进口马赫数为9.22的高超声速流中压缩角引起的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有逆压力梯度下的自由流湍流度对湍流边界层特性的影响做了较为仔细的测量,做了边界层内平均速度分布、壁面摩擦系数、压力梯度、边界层内三个方向脉动速度以及脉动总压的测量。试验结果指出:自由流湍流度的增加可大大削弱逆压力梯度对湍流边界层的不利影响,可使边界层速度分布饱满,尾迹强度减弱,从而延迟边界层分离。试验还首次得出自由流湍流度的增加可使边界层内的速度脉动和压力脉动分布均匀以及流动趋于稳定,因而可同时改善扩压器出口的静、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数值方法在非结构网格上对磁场干扰下的二维高超声速钝头体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控制方程为N-S方程耦合Maxwell方程的粘性MHD方程组,空间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对流项用AUSM格式计算,粘性项用中心格式求解,时间推进用显式5步Runge-Kutta格式,引用双曲型散度清除技术加强▽.B=0的条件。计算模型为二维钝头体,在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分别对有、无均匀磁场干扰下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均匀磁场干扰下,激波脱体距离显著增加,物体表面压力急剧下降。对比表明文中发展的计算方法可以准确地进行二维粘性MHD流场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5.
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机翼分离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倾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对NACA633-421三维直机翼进行分离流主动流动控制,天平测力结果表明合成射流可以有效地控制机翼流动分离,提升最大升力系数10.4%,推迟失速迎角4°。运用边界层测试技术及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对合成射流分离流控制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控制后边界层速度型变得“饱满”,形状因子减小,其底层能量增加,抵抗逆压梯度能力增强。瞬态及时均化PIV测试流场图进一步证明合成射流向主流进行动量注入及掺混后,主流附着机翼表面,翼面附近流体湍流动能和雷诺剪切应力增加,分离点向下游推迟,流动分离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B/L湍流模型在强压力梯度流场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对在湍流计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Baldwin/Lomax(B/L)代数湍流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B/L模型考虑了压力梯度及物面引射速度对内层VanDriest衰减因子的影响。与此同时,文中还用修正的B/L湍流模型对亚声平板附面层流动、拉伐尔喷管内的正激波/湍流附面层干扰流动进行了计算。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修正后的B/L模型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具有强压力梯度的激波/附面层干扰区内流动压力分布,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预报激波/附面层干扰引起的流动分离,从而为B/L模型的工程应用开拓了领域。  相似文献   

7.
SST-DDES模型在大分离流动问题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耦合延迟脱体涡模拟技术(Delayed detached-eddy simulation,DDES)的SSTDDES模型,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并针对低速流动问题,发展了基于隐式双时间步方法的低速预处理技术,用于数值模拟低速、高雷诺数湍流大分离流动问题。数值模拟了低速大迎角三角翼绕流及大迎角6∶1椭球绕流,观察到与物理现象相一致的旋涡特征,且得到的定量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汽车风洞设计一般参考现有风洞的设计经验和沿用工程估算方法.扩散段是汽车风洞的主要部件之一,它的设计经验和估算方法通常基于均匀来流.笔者采用v2f湍流模型研究两种非均匀来流工况下,不同扩散角对扩散段流动的影响.模型风洞扩散段出口速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使用v2f湍流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扩散段流动特性.与均匀来流相比,非均匀来流大幅度增加扩散段总压损失因数,约增加420%.壁面摩擦损失和流动分离损失的相互作用使风洞扩散段在某一扩散角下存在最小总压损失因数,且扩散段进口速度不均匀度越大,最优扩散角越大.  相似文献   

9.
大攻角流动非对称性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大角绕流的流动非对称性成因及相应研究对策。指出流动非对称性是绕流系统在适当流动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内在属性(一种分岔行为)。这一属性本质上是无粘的,并不以粘性为先决条件,尽管粘性对其有影响。相反,粘性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对称行为很可能是外部无粘绕流非对称性诱导作用的结果。从大攻角绕流表现出的特征来看,流动非对称性属绕流系统的分岔、混沌行为;对它的进一步探索除了运用流动稳定性分析和实验手段外,必须借助分岔混沌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带振荡的快速上仰翼型的非定常分离流问题进行了计算研究。采用微分形式的动力学方程和积分形式的运动学方程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以及可用于有分离流动的Baldwin-Lom ax 湍流模型,精确地模拟大雷诺数大攻角下的复杂流场。依据流场的不同特点,使用分区方法进行计算,保证了计算精度,大大节省了计算时间。文中分析研究了非定常前缘强旋涡的演化过程和气动力的变化,探讨了不同上仰率和振荡频率对分离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FASTSOLUTIONOFTURBULENTSEPARATIONBYSTRAW'SMETHODYinJunfei(DepartmentofPowerEngineering,NUAA29YudaoStreet,Nanjing210016,P.R.Ch...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二阶湍流模型方法,导出主流湍流度和物面粗糙度对层流边界层转捩位置影响的规律。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比较一致,说明这种计算方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粘性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及绕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结构网格进行计算时,需要在物体附面层区域内生成高展弦比的三角形网格。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物理学中弹簧原理的粘性非结构网格生成新方法--挤压法,它能有效地实现粘性区域内位伸网格到附面层外一般非拉伸网格的光滑过渡。然后在非结构粘性网格上对N-S方程运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数值计算,NACA-0012翼型以及平板层流的数值试验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4.
运用嵌套网格技术和Navier Stokes数值模拟对机翼半模和翼身组合体试验时风洞的四壁干扰进行综合模拟、评估和修正。计算格式在空间上采用中心有限体积离散 ,在时间上采用多步Runge Kutta时间步长格式进行积分。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在非结构网格上对二维高超声速化学非平衡粘性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应用此方法对涵道构型高超声速减阻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空间离散采用VanLeer逆风通量分裂格式,时间推进采用显式的Runge—Kutta格式。化学非平衡动力学模型为五组元五反应模型,对化学反应源项进行了点隐式格式处理,温度场的计算采用牛顿迭代法。分别对二维类弹头体涵道构型、二维半圆柱模型的高超声速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数值结果,并与完全气体绕流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应用于高超声速绕流计算,并且涵道构型具有高超声速减阻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制导与非制导单独强身亚、跨、超声速有攻角时的升力、阻力特性及压力中心的计算方法。其中超声速波阻采用 Van Dyke 二级扰动理论计算,跨声速波阻用半经验方法处理。其余如摩阻、底阻、粘性分离和旋转带的阻力均用经验方法计算。无粘升力特性,在超声速时用一级横流理论计算,亚、跨声速时采用半经验方法处理,粘性升力特性则全部用经验方法计算。这套方法已软件化,用一个源程序表出。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尖头、截平头和半球形头部的实际弹形均有相当好的升力、阻力特性计算精度,并能给出合理的压力中心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种非介入式高超声速边界层不稳定波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风洞实验是开展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可用于高超声速边界层三维空间测量的实验技术仍极为缺乏,且已有测量技术的动态响应频率普遍较低。基于光的折射和干涉原理,搭建了一套非介入式聚焦激光差分干涉仪测量系统(Focused Lase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FLDI),可有效获取三维流场空间点的密度变化。在马赫数为8的常规高超声速风洞中,使用FLDI开展了来流雷诺数107/m、7°半锥角尖锥标模边界层的不稳定波测量实验。结果显示FLDI成功捕获到频率在327 kHz的第二模态不稳定波及其谐波(645 kHz)。通过与PCB测试结果进行对比,FLDI的高信噪比、高解析频率(本文实验有效解析频率1.5 MHz)、高空间分辨率(沿流向小于1 mm)等优点得以体现。鉴于FLDI的高时空分辨率等优良特性,其可用于高超声速边界层不稳定波行为以及感受性等问题的研究,为深入认识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机制以及感受性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