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航天器工程》2011,(3):I0001-I0001
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功勋卓越的人民科学家。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在中国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领域作出了重大开创性贡献,为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航天事业描绘出了长远的发展蓝图。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提出了许多富于创造性、前瞻性的重要学术思想。他十分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学科专业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力倡导培养科技帅才和将才。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5):462-462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本期"院士语录"板块将继续推出纪念钱学森专栏,回顾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院士语录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28(3):267-267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自本期起,"院士语录"板块将连续三期推出纪念钱学森系列,从各个方面回顾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348-348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本期"院士语录"板块将继续推出纪念钱学森专栏,回顾钱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纪念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院士诞辰…惆年的时候,心中不免涌起一股强烈的暖流。  相似文献   

6.
正钱学森,一个值得让人永远铭记于心的名字。1955年10月,钱学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毕生致力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值此钱学森归国63年之际,"口述钱学森工程"课题组从2015年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2003年1月20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等,带着一盆盛开着的、饱含着航天人无限深情的鲜花,来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院士家里,看望钱老并给钱老拜年。  相似文献   

8.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在研究所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感人肺腑的讲话. 王希季院士说:"50年前,我调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开始了我从事航天事业的征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是我的母亲所."  相似文献   

9.
2009年10月31日08时06分,享誉海内外的世界级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98岁。钱老的逝世是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央决策发展固体推进技术我国现代固体推进技术是在1956年党中央做出建立我国独立的航天事业的决策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从技术方面说,钱学森先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站在世界航天技术前沿,洞察技术发展动向,深知固体推进技术对国家防务的重要。他提出研制“精  相似文献   

11.
1989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国家航天领导小组组长李鹏在中南海会见首届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学术研讨会的代表,并同代表们举行长时间的座谈。 李总理说,我国的航天事业是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钱学森、朱光亚、任新民等老一辈科学家也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防力量,为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  相似文献   

12.
正张履谦院士是我国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抗美援朝期间为部队解决了雷达抗干扰问题,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投身航天事业,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参加其抗干扰研究,多次击落美国U-2高空侦察机。张院士曾主持研制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实现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参与我国通信、气象、导航、遥感等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的研制工作,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21年3月1日是张履谦院士95周岁的生日,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中国航天》编辑部在此特别之日对张院士进行了专访,以此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13.
正9月23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与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杂志联手打造的专刊《系统工程在中国》正式发行。60年来,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巨匠,总结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开辟了系统工程发展的新高度。十二院(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正是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6):556-556
2010年11月8日凌晨2点半,中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庄逢甘在北京溘然长逝,走完了85岁的一生。这位饮誉世界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追随钱学森半个多世纪,奠定了我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并将毕生心血倾注其中,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钱学森科学历程的三大创造高峰:创建物理力学和工程控制论;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建立系统科学及其体系,创建系统学,并开创复杂巨系统科学与技术领域.以钱学森建立的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为基础,分析了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体系、系统学与综合集成方法,以及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诞辰110周年. 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的一生、创新的一生和辉煌的一生.在长达70多年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涯中,钱老建树了许多科学丰碑,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夏丹 《航天》2010,(7):20-25
世界月球会议期间,本刊有幸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一次专访。谈到月球探测,欧阳院士就像一个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世界各国对月球探测的计划,到月球探测的深刻意义和未来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解析。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进欧阳院士的月球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王越院士在20世纪60年代与钱学森有过工作上的接触,并对钱学森的系统科学思想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内容是根据王越院士的访谈录音整理编辑而成。20世纪60年代,我和钱学森接触过一段时间。1965-1967年的时候我曾任某型导弹预研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西安的某设计所工作,当时是属于七机部的,而钱学森是七机部的副部长。那个时候钱学森作为领导,我有时向他汇报一些问题,和他有些接触。  相似文献   

19.
阮崇智 《中国航天》1999,(10):27-29
一、中央决策发展固体推进技术  我国现代固体推进技术是在1956年党中央做出建立我国独立的航天事业的决策后,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经过艰苦创业发展起来的。从技术方面说,钱学森先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站在世界航天技术前沿,洞察技术发展动向,深知固体推进技术对国家防务的重要。他提出研制“精密弹药”的思想,并亲自参与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制定发展和建设规划。现代固体发动机在结构上采用浇铸成型、与壳体壁面粘接、内孔燃烧的药柱,为制造大尺寸、长时间工作、结构重量轻的发动机打开了道路。新型复合推进剂或改性双基药…  相似文献   

20.
陈全育  龚界文 《航天》2009,(3):20-21
2008年12月15日,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陈德仁科技奖”设立暨捐赠仪式现场,当年近八旬的徐瑞芝老人遵照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陈德仁院士的遗愿,将50万元捐赠款亲手交到四院院长潘旭东手中的时候,现场所有的人都肃然起立,掌声久久不息。此时距陈德仁院士离别他所珍爱的航天事业将近一周年,作为陈老的伴侣和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徐瑞芝老人落下了欣慰的泪水,她喃喃地念道.“感谢四院,感谢四院的领导!谢谢你们帮助我完成了他的遗愿,他可以彻底安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