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1960年 2月和 1 961年 9月 ,中国最早的民用空间技术研究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 ,先后发射成功我国第 1枚液体探空火箭 T-7M及其扩展型 T-7,下一步的任务是在提高探空火箭的性能和飞行高度的同时 ,研制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于 1 958年 ,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 ,它的任务就是研制人造卫星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后来 ,鉴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 ,技术水平较低 ,研制发射卫星的基本条件不具备 ,1 959年起 ,设计院的任务就由研制卫星转为研制探空火箭。1 963年 1月 ,国务院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1日,伴随着憾天动地的轰鸣,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14名本科生历时一年研制的“北航一号”探空火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这是我国大学生独立设计的第一枚火箭。  相似文献   

3.
本文导出探空火箭速度方向角(俯仰角)和方位角(偏航角)满足的一组微分方程,并在一些近似假定下分析了风对探空火箭飞行弹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庆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20年之际、回顾一下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航天活动最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心开展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对探空火箭和其他型号的火箭进行了研制。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对近地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的火箭,统称为探空火箭,例如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微重力火箭、生物试验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火箭等等。探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以促进  相似文献   

5.
面对空间环境监测日益增多的需求,而常用的接收、跟踪定位设备却比较笨重且灵活性差,不能满足既机动灵活又适合于多种场合的要求.据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差定位(TDOA)的探空火箭定位方法及约束加权最小二乘定位算法.该方法具有接收可靠、移动灵活、定位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可用于多种场合的探空火箭定位、数据接收和处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的探空火箭减速板质量大、展开角度不可调节等缺陷,提出一种新型探空火箭裙锥减速器减速方案。它具有质量小、可改变展开角、展开阻力面积大等优点。针对超声速探空火箭减速器再入时的气动特性,对其外围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减速器不同锥角对气动特性及过载的影响,并给出了减速器外围流场、压力场以及减速器的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减速器所受的气动阻力与其锥角有明显关系,具有非线性特点,且减速器的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该方案可为探空火箭的回收及新型减速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上海航天科技工业展示馆是上海航天的一个行业展馆.也是上海市的高科技展馆,地处市漕河泾高科技开发园区.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集中展示上海航天的导弹、卫星、飞船和火箭四大系列产品,以及上海航天专家精英代表。  相似文献   

8.
正小型运载火箭的发动机和结构的规模要小很多,在制造、试验等方面的更容易实现,而美国、欧洲等工业基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为其提供相对完备的制造设备和试验设备,所以近年来小型运载火箭成为新兴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公司的宠儿。根据网上的统计信息,目前正在开展小型运载火箭研制设计的商业公司接近20家。其中部分型号已经完成了设计生产,即将开展飞行试验;还有部分公司在探空火箭或运载火箭相  相似文献   

9.
空间活动大事记1993年9月1日当地时间10时34分,韩国在忠清南道的一个军事基地,发射了第二枚科学探空火箭——韩国探空火箭2号(KSR2)。火箭长6.72米,直径0.42米,是从一个机动发射车上发射的。火箭在112.5秒的时间内到达了54.1公里的...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太空》1996,(2):24-25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LLV-1运载火箭于1995年8月15日进行了首次发射,但发射没有成功。在发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两个问题之一经验证与4年前欧洲探空火箭——Maxus发射失败的原因相同。据欧洲空间官员讲,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电缆过热导致了1991年5月德...  相似文献   

11.
正1955年,大连工学院的王希季副教授如往常一样把头发梳成三七开,换上一身新式中山装,准备和妻子聂秀芳一起去上海工作。不久后,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5年,梁思礼博士去越南援建"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这是他到邮电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越南回来不久,梁思礼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起,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12.
<正> 1988年12月25日在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我国成功地发射完了最后一枚“织女一号”探空火箭,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回满结束。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获得了赤道区域中层大气资料数十万组。这些数据将对校订和完善我国现用的大气模式标准、促  相似文献   

13.
1960年9月13日我国实用探空火箭——探空七号气象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火箭探空活动的序幕。自那时以来,我国火箭探空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共发射了17种型号的探空火箭;此外,一种新型号探空火箭——织女三号高空研究火箭也将于近年内发射。本文从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试验、火箭大气取样、火箭试验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概略回顾。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各国开展超导物质研究活动频繁,新的超导物质层出不穷。日本通产省与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决定利用瑞典的材料科学实验火箭(Material Science Experiment Rocket),作常温超导物质的制造和晶体凝固实验。“MASER”是一种小型探空火箭,总重为374公斤,总长4.5米,可提供微重力的持续时间为6~10分钟,微重力水平不低于10~(-4)g。通产省和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为了掀起空间利用的新高潮,于1987年6月制定了利用“MASER”的方针,由日本航空宇宙工业会所  相似文献   

15.
正也许,探空火箭与"两弹一星"比起来,无论是产品的知名度,还是工程的影响力,都相差甚远。但不能因此而抹杀了探空火箭在中国航天早期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它也是"两弹一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日后大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起到了引路和铺垫作用。在探空火箭的整个研制和发展历程中,钱学森作为顶层战略规划的制定者、总体方案的策划者和工程推进的领军人,其卓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月3日凌晨4时,天鹰4A气象火箭携带中国首枚GPS探空仪海燕A成功发射,试验获得了中国低纬度地区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压力和风场的完整探测参数。2011年5月7日上午7时,天鹰3C探空火箭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再次成功发射,成为中国探空火箭飞行高度最高的一次,为中国火箭探空事业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早的民用空间技术研究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的1001设计院,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成立时的任务是研制人造卫星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后来,鉴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还很低,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基本条件尚不具备,从1959年起,设计院的任务就由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转为研制探空火箭。  相似文献   

18.
1 总体概述 目前,不少国家的科学家们都想利用多种方式打造微重力环境开展研究,比如抛物线飞机、探空火箭、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实验平台,但它们有的只能提供几分钟甚至更短的微重力环境,有的则价格昂贵,带回样品比较有限,周期也较长, 这对空间生命科学等一些短周期科学实验有较大限制,要想进行周期和价格都合适的微重力研究,返回式卫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返回式卫星运行周期短,适合开展短周期的空间科学实验.这种卫星技术现已比较成熟,且比较便宜.其外形类似于弹头,所以发射时不需要整流罩,卫星的星体就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1月初以来,海峡两岸多个城市,包括上海、北京试汉和台湾南投市等地上空,相继发现了神秘的不明飞行物。不明飞行物出现的时间由数分钟至一个多小时不等,每次均有多人目击,在上海、北京和武汉更是两度光临,并被目击者用照相机或摄像机拍下。京人连续两口目击1999年11月12日门时左右,两名中央电视台记者途经北京昌平县时,偶然在该县刘村镇西南部上空发现两个不明飞行物,它们与近日出现在上海上空的飞行物极为相似。两个飞行物一上一下缓慢地向天空的南部移去,20分钟左右飞行物飞离视线。两名记者完整地拍摄下了这一过程。无独…  相似文献   

20.
1日 瑞典的“耐克·奥艾恩”亚轨道探空火箭载着德国的微重力实验装置再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达125千米,提供的微重力时间仍为4分钟左右。发射地点在瑞典北部的Esrange发射场。4日 晚上,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台上,由于推进剂肼的渗漏而引发了火情,殃及到了正停放在发射台上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幸好火势不大,30~45秒钟便扑灭了,航天飞机只受到了轻微损坏,没影响其飞行计划。5日 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签订了一项发射服务合同。根据这项协议,1997年长城公司将用长征-3C运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