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国际航空》为了纪念建国十周年,要我写一篇《中国古代航空史话》(简称《史话》),我向领导请示后,才在暑假里写了约一万字的稿子,编辑部替我配了四幅插图.这是第一稿(见《国际航空》1959年第10期).  相似文献   

2.
大概是在1980年或1981年,我写了几十篇有关航空的短文,每篇有500字左右,总名为“航空杂谈”。我把篇名目录寄给《航空知识》编辑部。他们只选用了4篇:吴有如的《名胜画集》。黑旋风飞上天,长翅膀的人及《推背图》和航空,合为一篇《航空杂谈》发表在1981年9月的《航空知识》上。 1982年春,有十多位航空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想组织一个航空史学会并出版会刊。后来,学会组织不成,会刊自然也出不成。不过我还想自办一个航空史刊物。这个刊物就在1002教研室主任黄尧民同志的支持下,在1983年办起来了。由黄提名为  相似文献   

3.
我在《航空史研究》(22)上写过一篇《我要登广告》,说在抗日期间,我在《新闻报》上登过一个求职广告。广告登出了,但未见效果。四十年后,在1984年我又想登一个学术性广告,目的是“为直升机正名”。想纠正把直升机误叫成“直升飞机”或飞机的全国性错误。为了使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自1972年创刊以来,至今已35周年了.我个人自1962年从事航空标准化工作直至1997年,从航空标准化岗位上正式退休也恰好是35周年.在年代上虽未完全重叠,但都是为航空标准化事业奋斗了整整35周年.我虽然退休已10年,但对《航空标准化与质量》却一直情有独钟.一有缘去北京,我总会到《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编辑部会会旧友,畅谈《航空标准化与质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5.
早在1982年,我就在《航空知识》上提出直升机不是飞机,不该把直升机叫成直升飞机。我又在1987年的《直升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特刊上,说直升飞机  相似文献   

6.
1949年10月我在上海,给《中国航空史料》写过一篇《自序》,这《史料》没有出版,只曾在五十年代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的《航院学报》上,零星刊出.到1957年春,把已在《学报》刊出的文章集合起来,铅印成一本小册子,作为参加学校第一次科学大会的论文.大会开会时,我正出差在北京,我的论文是由当时501教研室的童心同志代读的.会开过后,我不知开会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论文得到什么样的评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软件国标、航标的制定发布,我所的计算机应用工作逐渐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轨道。1989年,我所制定并下发了三个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部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规定》、《软件文档管理规定》和《软件质理管理规定》,用以指导全所的应用软件工作。1991年,16项软件工程航空工业标准发布后,我们对原有的软件规定进行了修订完善,并在全所推广实行。  相似文献   

8.
我从七十年代初起才认真准备从事科技创作,包括文字锤炼、收集资料和提高外文阅读能力等。可是从一开始就走弯路,花了两年多时间写成一部十万字左右的书稿,到处碰壁,以失败告终。于是改而写短篇,到1974年才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作品。再过四年,出版第一本专刊。又过四年,出版第一本书。与此同时,在《计量工作》、《计量技术》、《国外计量》、《国外机械工业》、《机床》、《机械工人》、《设备维修》、《北京机械》、《航空工艺技术》、《航空技术参考资料》、《导弹技术》、《航空标准化》、《导弹标准化》、《宇航标准》、《航天标准化》等十几种杂志上发表了作品九十余篇。还有一本书已  相似文献   

9.
黄尧民教授:您好!姜老的《史话》,经数十年曲折,五易其稿,最近才出版,其艰辛,不言而喻、而其出版,令人喜悦之情也可想而知.为出书事,姜老给我写了封长信,感慨多之,并寄来《史话》及张鸿的《古代飞行的故事》.我本想写写评介文章,无奈我拟明年  相似文献   

10.
“一定要把国家级刊物《飞机设计》办的更好!”这是最近召开的《飞机设计》编委会编委们发出的共同呼声。 由我所主办的《飞机设计》刊物已于1993年10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升为国家级正式期刊。为了进一步提高《飞机设计》刊物质量,使它在为振兴航空工业和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经我所领导研究和推荐,于今年年初调整了《飞机设计》的编委会。  相似文献   

11.
97年 1 0月 30日 ,我收到了中国航空史研究会黄尧民老师的来信 ,通知我已接纳为该会会员 ,当时我真是非常激动。我从小就对飞机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在我儿时的玩具中 ,各种各样的飞机占了很大的比例 ,其中有铁的、塑料的、还有木制的 ,当我沉浸在这些飞机为我带来的欢乐中时 ,不禁萌发了一个念头——将来有一天我能够驾驶着它们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也许是缘份吧 ,我母亲为我买的第一本杂志便是《航空知识》,虽然有些知识对于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我来说有些陌生 ,但我却早已入了迷 ,从此便不断的买书 ,什么《航天》、《航空周刊》、《空中角斗士…  相似文献   

12.
我收到今年第44期《航空史研究》杂志,看到其上有《中国直升机先驱·朱家仁》、《直升机在二战中崛起和应用》二文中共同提到1939年美籍俄裔飞行器设计专家И.И西科斯基(И.И СИКОРСКИЙ)研制的VS-300型直升机为世界上第一架直升机。因近日我在写《云南航空之最》一文时,所查《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第574页所载:“1936年德国人H.福克成功试飞了第一架得到公认的载人直升机  相似文献   

13.
在《航空史研究》6 5期目录中 ,发现有篇于林写的《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我怀着几分欢快的心情翻开 6 3页一看 ,心就凉了半截 ,原来如此 !文章开门见山说 :“凯瑟琳·程素芬在 1 932年登上世界飞行的舞台 ,成为第一位领照的亚裔女飞行员。”其实 ,早在 1 986年笔者就在拙作《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新探》(见 1 987年 6月《航空史研究》1 6期 )中指出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 ,是美国一家报纸。那是 1 91 9年 1 1月 7日 ,《三藩市号角邮报》在报道谭根奉中国政府之命 ,赴美检查订购的飞机时说 ,著名飞行家谭根的内妹卢佐…  相似文献   

14.
自从我1979年开始订阅《国际航空》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可以算是一个《国际航空》的忠实读者,所以,在《国际航空》迎来她40周年之际,我也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根据我亲身感受到的《国际航空》所走过的路,它作为一种专业性的科技刊物,能在全国众多的科技刊物中被国防科工委列为国际交流的重点国防科技刊物,实为不易。其重要的一条,是在办刊过程中形成了并始终坚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是人类从事航空飞行100周年,中国的航空工业也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里程。在此,我谨通过《国际航空》杂志,向国内外航空工业界的新老朋友们致以良好的祝愿,向所有关心支持中航第一集团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希望《国际航空》杂志  相似文献   

16.
两年以前,编辑部在四川雅安组织召开了《航空标准化与质量》通讯员会议。2008年的金秋时节,编辑部又在北京怀柔组织召开了《航空标准化与质量》通讯员会议。每次参会,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惭愧,同时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7.
我厂于1985年6月举办了三期宣讲新国标《机械制图》和《表面粗糙度》的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是由全厂各单位抽调出来的240名技术骨干。通过这三期学习班的宣讲和今后进一我厂于1985年6月举办了三期宣讲新国标《机械制图》和《表面粗糙度》的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是由全厂各单位抽调出来的240名技术骨干。通过这三期学习班的宣讲和今后进一步的宣传,将对我厂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加深对新国标技术内容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对我们定于1985年9月1日开始在新机研制、外协加工和新品设计中全面贯彻这两项新国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21日下午,我所召开了2008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所长孙侠生满怀激情的作了题为《继往开来,创新发展,努力将我所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的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一清 《航空港》2013,(4):94
<正>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可能还不知道莫言,也不会知道他的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文学王国的存在。莫言的获奖,使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王国的钥匙,我的面前是文字的盛宴,从《红高粱高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干架》到《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再到《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一书的及时面市,让我欣喜若狂。"张艺谋、大江健三郎、余华等齐聚发声,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相似文献   

20.
《航空史研究》(39)(1993.3)上,有两篇《钱昌祚》,两位作者是云铎和蔡震寰。云和钱是航委会同事。蔡是钱的内弟,他的文章是根据《浮生百记》写的。 1933年9月到1934年5月我是杭州梅东高桥航空署署员,在技术处的器材科工作。我的上级是器材科科长朱霖,朱的上级是技术处处长钱昌祚。航空署技术人员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