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矢通量分裂法求解N-S方程和Euler方程,对超音通流风扇叶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由计算结果给出的物理图象表明,叶栅通道内没有强激波,亦未出现分离回流,全叶栅流场均为超音速,说明计算的两种叶型符合设计要求,其性能有待实验检验。  相似文献   

2.
在平面透平叶栅风洞中,测量了一种典型透平静叶型直叶片叶栅和叶片弯曲角分别为-10°、-20°的反弯曲叶片叶栅的出口流场和叶片表面静压.定量地分析了叶片反弯曲对叶栅出口二次流、总压损失和气流角的影响,并探讨了叶片反弯曲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叶片反弯曲在叶片表面特别是吸力面建立了反"C"形压力分布,它是引起叶栅性能和流场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叶片反弯曲不能改善叶栅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3.
企图应用通道理论,来寻求当理想位流绕过叶栅叶型时,确定沿叶面流速或静压分布的,在工程上可实际应用的近似计算法,从而帮助我们节省繁复的叶栅吹风实验,而能直接地且足够准确地检验出所设计叶栅叶型气动性能的好坏,有利于我们最后设计出气动性能非常完善的叶栅叶型。 本文所介绍的近似公式,通过对一些叶栅叶型的计算(仅在不可压情况),并将其结果与保角转换法计算结果及实验结果分别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跨音叶栅绕流参数繁多,为了便于系统研究参数影响,也为了扩展某个气动性能良好的叶栅的使用范围,研究不同流场之间的相仿可能是有益的。多年前VonKarman曾给出了二维孤立翼型的跨音相仿律。然而,由于远前后方边界条件的不对称性,以及叶轮机械流场的周期性 所以叶栅的相仿律和孤立翼型的尚应有所不同。本文指出,为了维持两个叶栅流场的相仿,五个对应跨音相仿参数应分别相等。文中举例表明,相仿性有助于由一个巳知给定叶栅流场迅速得到很多在不同条件下运转的相仿跨音叶栅流场。  相似文献   

5.
微尺度流动中的混合一直是微流系统研制中的一个大问题,对壁面zeta势非均匀分布情况下的二维微槽道电渗流进行了数值分析,重点分析了这种情况下的微流动混合增强.基于电渗流的Helmholtz-Smoluchowski滑移速度模型,应用SIMPLE方法计算了4种滑移速度在整个壁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一致时的微槽道电渗流动的流场及被动标量在其中的混合.计算结果表明,滑移速度的非均匀一致导致微槽道电渗流中的流线发生剧烈的转折,从而使得微槽道流动的混合效率有很大的提高.流场中流线的转折越剧烈、转折的次数越多,微槽道流动混合效率的提高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压气机间隙流与处理机匣作用的三维数值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Numeca CFD对某一压气机静子叶栅的间隙流动进行流场计算,并将其与具有圆弧斜槽处理结构的间隙及流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揭示了叶栅顶部间隙区及处理槽内的流动特征.结果表明,通过采用机匣处理,改变了压气机气流流路,形成叶尖漏流的通道,减少漏流下洗对叶片通道造成的阻塞.叶尖附近主流在叶盆尾缘气流高压作用下进入斜槽,而后气流在叶背前缘以高速由斜槽射入主流,该高速射流有效地扫除叶尖易失速的附面层,从而延迟气流分离,扩大压气机的失速裕度并减少二次流损失.这种籍助于动量交换而形成高速射流对主流的作用可能是机匣开槽结构改善失速裕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发展了二维压气机叶栅亚音、跨音流中粘性——无粘相互作用程序。无粘计算在弦向大扰动、弦法向小扰动的假设条件下用跨音松弛法求解;粘性附面层用Nash方法计算。考虑了叶栅尾迹的影响。最后,连同通道区和尾迹区一起,求得了包括冲波影响的叶栅的总损失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跨音情况下,粘性对冲波强度、位置以及全流场的速度分布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首次采用网格分区的方法,对带有轴向斜槽式轮毂处理的压气机叶栅通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轴向斜槽式轮毂处理的扩稳机理以及它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的原因所在,进一步探讨轴向斜槽的几何参数的变化对其扩稳效果的影响.在计算中采用了非交错网格的SIMPLE算法,求解时均N-S方程,紊流模型采用基于RNG(重整化群)方法的K-ε紊流模型.   相似文献   

9.
涡轮流量计转子内完全三元流场的变域变分有限元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变分原理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有限元方法,提出了涡轮流量计转子内部完全三元流场的速度分布。根据所求流场,应用边界层理论,给出了叶片和轮毂表面的阻力矩,计算了转子所受的各个力矩,最后得出了理论特性曲线,它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所建立的方法改善了传统的用平面叶栅势流理论来处理转子内部流场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应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聚合物对槽道湍流的减阻特性.数值计算方法采用谱方法,时间积分采用二阶精度的时间分裂格式.应用FENE-P模型对聚合物槽道湍流进行定压降的直接数值模拟计算,揭示了聚合物湍流减阻的启动(onset)现象;应用O-B模型进行定流量的直接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其流动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减阻形式中聚合物对湍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壁面区,而高减阻形式中聚合物对湍流的影响则遍及全流场.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液体燃料雾化掺混特性,确定影响雾化的关键因素以实现高效燃烧,在超燃冷态雾化实验平台,以纹影法为主,同时辅助以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和基于向前散射原理的颗粒直径测量技术,分别对横向射流航空煤油RP-3和水在超声速气流中的流场波系结构、射流穿透深度和诱导弓形激波强度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射流雾化掺混特性进行了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定义的无量纲参数能够定性分析两种液体横向射流在超音速流场中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与实验结果一致的结论;在动压比1.0~3.3范围内,射流穿透深度和诱导弓形激波强度随着动压比和射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表面张力和黏度对超声速射流掺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最大流量原理法在设计小几何特性小孔径细水雾离心喷嘴方面的不足,采用Fluent软件中的多相流混合模型,模拟了包含蒸气和水两相的喷嘴内部流动,得到了流量、喷雾锥角等宏观参数,并和实验测量数据以及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果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对喷嘴内的气液两相体积分数、轴向与切向速度、压力分布等流场特性参数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与理论模型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应的机理.数值模拟方法考虑了液体的粘性和壁面摩擦力等因素,较好地反映了喷嘴内部的流场特性,为小几何特性小孔径细水雾离心喷嘴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摘要: 为探究空间发动机推力室气相流动分布简便表达机制,开展推力室气相介质流动相似性分析.构建空间发动机推力室气相介质流动数值模型,并计算典型结构和工况条件下气相介质流动速度和压力;根据量纲分析方法推导推力室气相介质流动相似准则,借助相似准则提出推力室气相介质流动速度和压力的无量纲表达方法;以正交试验方案组织多种结构和工况参数下的推力室气相介质流动数值计算,并以数值计算结果为输入确定了气相介质流动速度和压力的无量纲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使用GAO-YONG湍流方程组对扩压器流动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方法求解GAO-YONG不可压湍流方程组,对二维扩压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界面速度动量插值法解决了压力锯齿波问题,并且采用了正交贴体网格和二阶QUICK格式离散对流项以提高计算精度.与实验结果以及BL(Baldw-Lomax)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不需要任何经验系数及壁面函数的GAO-YONG不可压湍流模型方程组能够对有压力梯度的湍流流动做出很好的预测.计算发现,在机械能方程中引入平均流压力梯度的作用,对GAO-YONG湍流方程组正确模拟逆压力梯度流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闭式流动腔体的流动特征及其设置圆柱控制杆后腔体内声压级(SPL, Sound Pressure Level)和压力分布的变化.数值模拟求解三维N-S方程,采用AUSM+计算格式,湍流模型采用Wilcox k-ω模型.实验在0.6 m×0.6 m超音速风洞中进行,在腔体底部布置了40个常规静压测量点和15个动态测压点.研究表明,在外流为超音速流时,闭式流动的腔体底部压力变化梯度较大,腔体底部和后缘的测压点的SPL值和频率关系曲线中没有明显的SPL峰值.实施控制后,腔体底部的压力变化梯度减缓,在腔体后缘分离区内的测压点SPL值降低,而前缘分离区内的测压点SPL值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应用于卫星微推进胶体推力器的喷雾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跟踪法计算带电液滴的运动轨迹,获得抽取极板前后液滴速度和密度的空间分布.分析推力器工作环境压力对喷雾扩散角、液滴轴向速度和推力器性能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推力器工作环境压力的降低,液滴轴向速度增大,喷雾扩散角变化较小,推力器性能提高.当工作环境压力低于一定值时,其对喷雾过程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推力器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采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以SIMPLE计算程式求解翼柱型装药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三维非定常不可压流N-S方程.在建立翼柱型装药简化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边界标志法来表达燃面推移,采用从二维到三维的初场给定方法结合多重网格法求出了多个时间步的非稳态流场结构.计算结果表明燃烧室内旋涡运动呈现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分布,周向加质导致燃气通道横断面上轴向速度分布的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组建了一套利用静电探针诊断技术测量减压直流非转移弧等离子体射流速度的实验系统。对以纯氩为工质的等离子体,在气流量1.25×10^-1kg/s、弧电流80A、真空室压力165Pa的条件下,测量了射流的速度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射流在发生器出口处中心最高速度约为1200m/s,在半径20mm处减小到635m/s。沿射流轴线方向的速度梯度约为10(ms^-1)/mm。射流速度随着弧电流增加而缓慢单调增加;当真空室压力从165Pa提高到2kPa时,发生器出口轴线上的射流速度从1200m/s降至570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