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船3.0时代     
“东方”号、“水星”号、“上升”号、“双子星座”号和“联盟”号,这一艘艘不同型号的飞船,曾是人类飞天路上耀眼的“明星”。它们奔赴太空勇作开路先锋,它们名留史册,成为天地往返运输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向人们展示着载人飞船的“三级跨越”。如今,人类已经发射了几百艘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联盟”  相似文献   

2.
一、应急救生的重要性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载人航天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前苏联先后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以及礼炮号和和平号空间站。在此期间,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阿波罗号等载人飞船以及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太空飞行的安全和救生问题也就显得愈加重要。 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国外在载人航天器的设计中均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和确保飞行安全的措施,但还是难免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2006,(2)
格里索姆——1926年4月3日,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密切尔市,后为空军中校,1951年3月获得飞行证书,1952年成为喷气飞机教练员。1955年8月进入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技术学院学习航空工程。1957年5月成为战斗机试飞员。他的飞行时间达4 600小时,其中喷气飞机飞行时间为3 500小时。1959年,他成为“水星”号飞行任务选拔出的7名航天员之一。1961年7月21日,他经驾驶“自由种”7号飞船遨游太空,历时15分37秒,到达轨道高度189.9千米,这是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水星”号飞船亚轨道测试飞行。1965年3月23日,担任“双子星座”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指令长。此后,他还曾经担任“双子星座”6号飞船任务的备份指令长和“阿波罗”飞行AS-204任务指令长。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罗”1号飞船火灾中牺牲,后被授予国会航天荣誉奖章。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2006,(3)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遨游。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麦克迪维特和怀特驾驶“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期间,怀特在舱外行走了21分钟,这是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5.
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完成上升2号飞船的首次出舱活动,并在太空停留了12分钟。同年6月,美国航天员怀特在双子星座4号飞船舱外停留了22分钟。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不但证明了舱外航天服的保护下,人可以在太空中生存,同时也说明了可以在载人航天器舱外完成许多有益的工作,例如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修复、空间站的在轨组装与维修。因而,到2003年4月为止,世界各国共实现了257次出舱活动,  相似文献   

6.
博引 《航天》2011,(10):37-39
为了给"阿波罗"登月计划作技术准备,美国研制和发射了"双子星座"系列两舱式飞船,用于突破和掌握太空行走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1966年3月,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由"阿金纳"火箭末级改装的目标航天器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交会对接。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指令舱与登月舱实现了首次月球轨道人控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7.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述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阿金纳火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在宇航员参与下的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不载人航天器最早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例子是在1967年10月30日,由前苏联发射的宇宙186号和188号两个航天器实现的。至今,全世界已成功地进行了180多次交会对接,都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国家进行的,其中前苏联航天器完成了130多次。  相似文献   

8.
《中国航天》2011,(3):46-47
荚闰太空运营有限公司2月17日宣布了建造一种供商业和政府使用的两座载人轨道飞船的计划.拟在2012年2月20日进行试射.同年底或次年初开始定期飞行。称为“超越”的这种飞船将利用NASA上世纪60年代开发并大获成功的“双子星座”载人飞船技术.以便能在短时间内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自1961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以来,迄今已经30多年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载人航天技术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前苏联先后研制成功了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等系列载人飞船和礼炮号、和平号系列空间站,近来又在努力试验航天飞机。美国先后研制成功了水星号、双子星座号、阿波罗号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试验性空间站和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他们实现了载人航天、太空行走、月球探险和365天22小时39分钟长期太空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 早在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的7年之前,美国人曾计划研制一种微型空间站,取名摩尔。这种微型空间站由一个经过改装的双子星座飞船和一个圆柱形的实验舱组成,总重11吨。它可居住两名航天员,进行多种空间实验和对地观察。这一方案曾引起美国国防部的兴趣。后来,由于美国需集中资金研制载人登月飞船,因而发射微型空间站的计划没有实现。直到1969年载人登月以后,美国才利用剩余的火箭,于1973年5月发射了一个重约68吨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相似文献   

11.
科学界第一次知道航天运动病的存在是在1961年9月。前苏联航天员季托夫搭乘“东方”2号飞船绕地球飞行到第五圈时,他出现了头晕、恶心、腹部不适的症状,当头部运动时,这些症状就会加重。保持连续睡眠状态随船飞行了5圈之后,季托夫的症状开始有所减轻,返回后症状消失。为了深入研究航天运动病,“东方”3号飞船的发射被推迟了一年。而同一时期,美国的“水星”号和“双子星座”飞船的18名航天员并  相似文献   

12.
晓雨 《中国航天》2006,(1):19-22,25
由于航天飞机存在安全性差和成本太高等缺点,美国正在发展新一代的飞船式载人航天器“机组探测飞行器”(CEV)。与此同时,俄罗斯也在发展自己新的载人航天运输工具,准备用于取代已服役多年的联盟号系列飞船。这种新型飞船称为“快船”,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飞船,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2006,(2)
1960年4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号。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1965年4月6日美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晨鸟”号发射成功。作为世界上第一颗实用型商业通信卫星,它为北美和欧洲之间提供通信服务,这标志着卫星通信从试验阶段转入实用阶段,同步卫星通信时代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天》2009,(10):24-27
受命评审NASA载人航天计划的一个评审委员会9月8日向白宫和NASA局长递交了其评审结果的概括报告。这份12页的文件给出了五大基本选项.其中两个选项以NASA现行的航天飞机替代计划为基础.即继续开展“星座”计划。NASA目前正在“星座”计划下研制“奥利安”载人飞船和“战神”1运载火箭.  相似文献   

15.
引言 1965年3月18日在“上升-2”号载人飞船飞行中,A.A.列昂诺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人类出舱活动。前苏联航天员第二次走向广阔的太空是在1969年1月16日,是两名“联盟-5”号载人飞船的乘员向“联盟-4”号飞船过渡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结束, “十五”计划启动之年。本刊记者最近采访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据了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九五”期间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 “九五”期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了12颗星船的研制任务,其中东方红三号、中星22号、中国资源二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神舟号飞船等型号完成了发射任务。载人航天取得巨大进展 神舟号试验飞船飞行和返回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加入世界载人航天领域的第一步。1999年 11月 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  相似文献   

17.
《航天员》2006,(2)
随着“神舟”飞船的再度载人飞天,关于“神舟”飞船是否模仿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言论也再次兴起。说“神舟”飞船模仿“联盟”号飞船无非有三大“论据”:俄罗斯载人航天以卫星式飞船起步,中国也以发展卫星式载人飞船打开通天之路;“神舟”与“联盟”同样有着三舱模式;“神舟”飞船与“联盟”号飞船外型相似。仅凭这三条就能判定“神舟”飞船是“联盟”飞船的“翻版”吗?  相似文献   

18.
王永志 《航天器工程》2004,13(1):176-176
戚发轫院士主编的《载人航天器技术》第2版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出版了,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科技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本书的主编戚发轫院士是“神舟”号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所有作者都是直接参与飞船研制的技术骨干,包括飞船12个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  相似文献   

19.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4):90-90
2008年7月2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与美国太空探险公司签署一项建造“太空游”载人飞船的协议,旨在为更多人提供遨游太空的机会。首艘“太空游”载人飞船预计在2011年下半年发射。“太空游”载人飞船以俄“联盟”载人飞船为蓝本,由一名专业宇航员驾驶,每次可同时将2名游客送入太空。美国太空探险公司宣布,通过召募会员,筹钱造载人飞船,会员有优先参加旅游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双子星座”运载火箭的载人飞行,大力神Ⅱ运载火箭在硬件方面作了重大设计改进,安装了冗余部件和分系统以及增加故障诊断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