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设计制作一种由电子制冷系统、温度控制系统、水冷系统和装夹工作台构成的冷冻强力吸盘。方法通过电子制冷器迅速降低或升高工作台的温度,可以达到粘结、固定工件或拆卸工件的目的。结果该装置的核心技术是使用半导体制冷技术,采用全电子控制,它既可应用于各种磁性材料工件的装夹,也可应用于各种非磁性材料工件的装夹。结论该装置性能可靠,快速高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
第七章座标镗床的运行操作(二) 尺寸测量——工件对机床运动方向的方位一经找正,下一步则要求建立工件相对于机床测量系统及主轴轴线的尺寸关系。调整刻度盘或者工作台时,应该总是沿着刻度盘上箭头所示方向运动,以免产生间隙。如需再次回到调整位置,必须首先退离该处千分之几英寸(约百分之几毫米),然后再按照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些工序较少、成本低,要求快速换刀同时也能批量生产的中小型工件数控复合加工场合,需要增加数控机床的主轴并可根据需要自由配置,满足多工件或多工序加工要求,因此需有相应的数控系统给予支撑。多主轴机床主要针对中小型零件大批量生产需要,工序适当分散,增加同时加工的主轴数量,工件在机床上只有一次装夹定位,既减少了加工辅助时间,提高加工效率,又提高了工件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4.
"自适应加工"技术--零件快速装夹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适应加工"是Delcam集团在近30年的加工和检测经验基础上推出的一个新的零件快速装夹的解决方案.通过"自适应加工"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机床操作人员在几分钟内快速准确地进行工件的重复装夹定位,将工件的加工余量与数控加工刀路对齐,而以往则需要几个小时,因而能为机械加工过程节省大量生产成本、缩短重复装夹时间、减少机器空闲时间、提高成品率,大大提升现有的生产力."自适应加工"解决方案是通过OMV和PS-Fixture 2个软件共同配合完成的.OMV是一个运行在加工机床上的可脱机编程、能自动检测具有自由曲面和几何特征的实体的在机检测解决方案;PS-Fixture是"自适应加工"技术的核心软件,通过计算得出零件当前位置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的偏差量,从而相应调整机床坐标系,来实现一个离线或在线的软件精确装夹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前各类手用铰刀虽多,但不论在机床上顶着铰或用手铰,由于铰刀轴线与工件轴线难以保持一致,一般铰后的孔径都会产生锥度或喇叭口,而且孔径经常大于图纸要求的尺寸,甚至造成报废。铰削中普遍存在着工效低、  相似文献   

6.
Kaiser精密刀具公司研制的Unilock系统将卡盘与夹具结合在一起夹持工件。这种方法可解决因工件装卸引起的不协调问题。工件的基准定位只在夹盘中心线确定一次 ,在机床的CNC程序中保存数据后可把工件从一台机床移到另一台机床而不需要再次定位基准点。工件采用气压夹紧 ,并可在台钳、四爪卡盘、磁性夹盘或标准夹紧器中夹持。系统的模块适用于几乎所有尺寸和形状的工件。夹盘可组合使用 ,用于分度、定位、各种状态夹持以及装到工作台上低成本、高速夹具  相似文献   

7.
夹具的柔性是指夹具快速适应不同形状工件装夹要求的能力.包含机床夹具、装配型架在内的飞机制造工装柔性化,一直是航空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1].组合夹具是实现夹具柔性化的重要方法[2],但传统的槽系或孔系组合夹具不能适应飞机零件的切削加工.气动夹紧是实现工件快速装夹的有效手段[3-4]. 中航工业某公司在转包项目及大飞机研制中需要加工大量以型材为原料的零件.生产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螺钉压板式专用工装.存在工装数量多、管理不便、装夹费时、加工效率低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气动柔性快装组合夹具系统,能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MICROCUT动柱式数控卧式镗铣床提供高承载结构,动柱式设计,工作台直接固定于机床底座上,工件负载能力佳。工作台载重能力8000~15000kg,130mm镗轴,W轴行程700mm。  相似文献   

9.
MAG新一代NBV立式加工中心通过配备数控摆动/旋转工作台(在A轴上的C轴)实现五轴加工,NBV7005X能够通过仅1次装夹完成工件所有复杂的机加工要求,无论是有角度放置加工还是复杂的几何形状加工,甚至是五轴同步加工,通过A轴90°~120°的摆动范围便可实现上述加工需求。  相似文献   

10.
齐重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DH4300/250-25×18000-1型数控重型卧式车床,是为哈尔滨电机厂提供的三峡工程的配套设备,加工直径4.3m,加工长度18m,最大承重250t,机床可实现工件自动测量,机内对刀。在加工三峡机组水轮机转子时,一次装夹重达200t的工件,完成对工件的全部加工,该机床的研制成功,标志着重型卧式车床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齐重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在鞍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安装并交付用户DMVTM1600X55/250L-NC数控重型龙门移动立式车铣床。该产品是采用了龙门移动技术和大型立式车床工作台C轴技术的全功能车铣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最大车削直径16.2m,最大加工高度5.5m,最大承重250t,具有车、铣、钻、镗、磨等复合功能,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此类产品。  相似文献   

11.
角度头是在数控加工中心上应用的一种附件头,机床安上角度头后,刀具旋转中心线可以与主轴旋转中心线成角度加工工件。使用角度头,无需改变机床结构,就可以增大其加工范围和适应性,使一些用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加工得以实现,是唯一可以不需要二次装夹工件来完成侧面加工的一种附件。特别是一些圆孔,行腔内进行钻孔、铣槽、铣凸台时,角度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Delcam公司与计量设备商雷尼绍(Renishaw)公司合作,提供完整的在机检测解决方案. 在数控机床上加装测头,就使一台数控加工设备具备了三坐标检测能力.这不仅能够减少工件在反复装夹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同时由于大部分检测工作在机床上完成,减少了工件的搬运和装卡时间,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企业也不需要再投入资金购买更多的检测设备.  相似文献   

13.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内外圆有同轴度要求的回转体工件或槽与定位基准有对称度要求的开槽工件的加工。通常采用自动定心装置装夹加工来保证零件的定位精度。典型零件如图1所示。该零件材料为12Cr2Ni4A渗碳钢,工件要求孔φ95 mm,φ147 mm对外圆φ178 mm的同轴度不大于0.03mm。开始加工时,采用软爪自动定心装夹工件,出现同轴度数值不稳定的情况,主要是随机超差,超差量在0.01-0.03 mm范围内。为此,我们研制了一套液性塑料自动定心夹具,保证了零件的加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大方针,我们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终于掌握了长度超过机床顶针距的细长丝杠的分段加工方法。现将分段加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介绍如下:一、改变工件的装夹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复合加工机床能在一台机床上实现从毛坯至成品的全部自动化加工.数控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可提高多品种单件和中小批量加工的功效,缩短在不同数控机床间进行工序转换而引起的待工以及多次上下料等时间,大大节省人力、电力资源,并可获得数倍加工功效.从机床的加工精度分析,工件的一次性装夹可减少安装误差,大幅度提高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6.
<正>德马吉的DMU 600 P大型机床的动态性能一流,应用广泛,适用于大型工件加工,工件最大重量可达40t。DMU340的3400mm行程不足以满足汽车工业超大型模具加工要求,也不能满足航空航天或发电工业中大型件加工要求。基于超过800台已安装龙门机床的生产经验,DMG已推  相似文献   

17.
哈斯自动数控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展位号:A073最新型号的哈斯EC-400PP多工作台卧式加工中心易操作、产能高,避免了安装复杂,昂贵的FMS(柔性加工系统)的不足。EC-400制造系统安装简便,一天之内就能安装完毕,编程操作与其它哈斯机床相同。  相似文献   

18.
一、我厂生产的某型“弹射火箭主通道体”(见图1),原系用万能机床加工。孔12-Φ50~( 0.17)、Φ60.376和螺孔12-M62×1.5-2用加高主轴箱和刀架的C620车床加工,加工一件需装夹24次,每班需两名工人操作,工件长204毫米,旋转半径大,牵涉空间位置广,操作者工作时精神紧张,既不安全又容易出废  相似文献   

19.
在车床上加工外圆时,根据工件的形状、大小和数量的不同,可采用的安装方法也不同。对于较长的或必须经过多次装夹才能加工好的工件,如长轴、长丝杠等的车削,为了保证每次装夹时的安装精度,可用两顶尖来安装。在两顶尖上车削工件的优点是,定位正确可靠、装夹迅速方便、安装精度高。因此,它是车削加工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 在车床上加工外圆转速较高,为了避免后顶针与工件之间的摩擦而发热过多将中心孔或顶尖“烧坏”,目前大都采用活顶针,以活顶针内部的滚动摩擦代替顶针与工件中心孔的滑动摩  相似文献   

20.
董辉跃  柯映林  吴群  许德 《航空学报》2003,24(4):382-384
 非均匀分布的残余应力是引起工件变形的主要原因。为了揭示装夹方案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技术模拟了工件加工过程中不同的装夹方案,并分析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装夹位置对残余应力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而装夹顺序对残余应力的分布和幅值无较大影响。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各种装夹方案中残余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得出结论:夹具分布较平均的装夹方案可获得比较均布的残余应力和较小的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