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超%丘哲明%刘建超 《宇航材料工艺》2003,33(4):16-19
介绍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裙的结构、用途及采用复合材料裙体的优点。详细讨论了玻璃纤维和混杂纤维等增强材料在国外发动机裙上的应用,以及国内在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复合材料裙的单独成型及整体成型工艺,同时展望了国内布带缠绕高性能复合材料裙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树脂基体的选择原则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技术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制造用树脂基体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5.
6.
7.
通过设计、制作Ф200缩比模拟试验件,对缩比模拟试验件进行加速老化,然后对加速老化试验前后的试验件进行外气密试验、轴压破坏试验、内压爆破试验,探究复合材料壳体的贮存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文中分析了“传统安全系数法”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可靠性设计的必要性和意义。根据载荷与强度数据的随机性,以概率统计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可靠性设计基本方程;并引入了“可靠性安全系数”,使可靠性设计标准化和简单化。因此,可靠性设计是一种更严格、实用的设计方法。它不仅克服了传统安全系数的不确切性或盲目性,而且具有类似于传统安全系数设计的方便性。 文中还以某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实例,对燃烧室壳体进行了可靠性设计。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简要介绍了国外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复合材料的应用状况,提出了发展我国燃烧室壳体复合材料的意义以及方向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11.
12.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贮存寿命预估的难题,开展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贮存可靠性、装药老化性能、药柱结构完整性分析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建立了GM-RBF网络模型、基于修正Ar-rhenius的交变温度预测模型、基于加速老化和结构完整性分析的装药贮存寿命预估模型,从不同角度来对装药贮存寿命进行组合预测.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预测系统,通过实验数据和仿真分析,得到实例的装药贮存寿命区间为10.5~13.2y.研究表明:这种组合预测的方法避免了单一算法的局限性,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国内外近年来进行固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该领域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中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CT检测缺少行业标准的问题,使用正密度材料块模拟界面脱粘缺陷和使用合金块模拟药柱内部缺陷来制作标样发动机,对标样发动机和实际发动机进行CT检测对比试验,并解剖取样验证。结果表明发动机CT检测和射线照相、解剖试验结果吻合,标样发动机设计满足研究需要。同时确定了工业CT系统发现缺陷的最小能力:脱粘面积20 mm×20 mm,宽度0.4 mm,气孔和夹杂直径5 mm,裂纹宽度0.4 mm。建立检测标准规范了固体火箭发动机CT检测工艺。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气动喉部推力调节的一般规律,利用氮气作为介质对气动喉部喷管进行了冷流实验研究。研究了该种喷管的扼流性能,二次流嘴的面积、个数对其扼流性能的影响以及空腔容积与喷管压强调节时间的关系。掌握了气动喉部喷管的有效喉部面积随流量比变化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二次流与主流流量比越大,气动喉部面积越小。小的面积比具有更高的扼流性能,而当流量比大于0.4时,面积比对扼流性能无明显影响。空腔体积越小压强调节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绝热层抗冲刷性能的重要性,国内外改善绝热层抗烧蚀和抗冲刷性能的途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弥补现有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结构的不足,提出一种由一个中心圆孔和多个弧形内孔组成的新型单室双推力多弧形孔装药结构。该结构包含7个可控结构参数。导出了药柱燃烧周长及通气面积随燃烧肉厚变化规律的计算公式;利用火箭发动机设计结构,分析了不同参数下多弧形孔装药结构的内弹道特性;在相同技术要求下,对比了多弧形孔装药和双药型装药结构的内弹道特性参数。设计及计算结果表明,新型多孔装药结构易实现单室双推力的要求,在文中所取算例下,采用多弧形孔装药的导弹相比采用星孔-单孔管型药柱装药的导弹加速时间缩短75%,导弹最高速度提高17%,且导弹速度和推力都更加稳定。多弧形孔装药结构为单室双推力火箭发动机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靠性设计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长期以来这些工作主要依靠多个设计人员共同完成。为了实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自动化,本文首先结合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的工程实际,提出了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然后在总结工程实践中常用的可靠性分配、预计、评估等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系统各模块的计算模型,最后采用C++Builder等软件开发工具,开发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易于操作,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