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应急通信卫星终端与主站建立通信链路过程中,卫星通信终端不能实时获取主站分配的接入参数导致通信链路建立失败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北斗RDSS(卫星无线探测服务)的通信功能实现应急通信卫星终端自动实时接入主站的方法。经过实际系统验证和测试,本文利用多种通信手段的融合协作技术较好的解决SCPC(单路单载波)点对点应急卫星通信终端在无常规通信网络环境下接入主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陆征 《卫星应用》2001,9(2):53-57
卫星通信进入第四个十年了,它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卫星通信的主要优势--广泛能力--将继续 作为卫星通信应用的基础而存在,其次是远程接入性能。卫星产业将演进出什么样的战略和前途?卫星产业已经人人空间控制、军事应用、国际和国内电信垄断商演化成为以统一标准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通信产品与服务业,一个成功的卫星通信项目所必箅的因素是投资者、工程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卫星通信能力的演进与局限性有最充分的了解,了解卫星通信相对于地面通信的经济性与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3.
第5 代移动通信系统(5G)可支持大容量、多业务、高速率的无线通信服务,但通信网络主要局限于人口比较密集的陆地地区,基本无法覆盖海洋、空天以及陆地上的偏远地区。而卫星通信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诸多优势,但由于传输损耗大、穿透能力差以及费用高等缺点,使其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5G 网络和卫星通信系统的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满足移动互联网的全地域覆盖以及各类用户对泛在网络接入的客观需求。本文首先介绍卫星通信与5G 融合的发展现状,接着探讨卫星5G 融合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最后指出卫星5G 融合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卫星通信与地面第5代移动通信(5G)融合能够充分结合地面移动网络高速大容量与卫星通信广域全覆盖的优势,为用户提供真正的全球无缝接入与高速传输。针对卫星通信场景的特性与地面5G技术深度融合的难点,提出了承载网融合-核心网融合-接入网融合的卫星通信与地面5G融合发展路线,分析了各阶段的融合网络架构,探讨了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高速低时延承载网回传、移动性管理、统一空口接入等技术挑战,并相应提出了高通量卫星系统、核心网网元功能扩展、低峰均比多载波波形技术等突破途径。  相似文献   

5.
未来全球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不断增长的宽带多媒体业务和移动性的需求,TCP/IP与卫星技术相互结合,逐渐成为构成下一代全球移动互联网系统的基础结构之一。文章从IP网及无线网的发展,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球宽带无线通信网互联互通模型。这对未来卫星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MIMO技术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应对高速高质量的数据传输需求,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采用先进通信技术手段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多天线技术是地面无线蜂窝网络中提升系统性能的重要技术。将多天线技术用于卫星通信中,在单卫星双极化系统和双卫星协作系统中,研究了多天线技术的应用潜力,并通过仿真展示了多天线卫星通信系统的性能优势。结果表明,单卫星系统中通过双极化MIMO传输,可改善交叉极化的影响,多星协作系统中通过分集传输或预编码干扰消除,可提升系统传输性能。  相似文献   

7.
张乐 《航天标准化》2015,(2):1-6,11
梳理和介绍卫星通信应用产业链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将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产业发展情况和标准制定情况与国外进行对比分析,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卫星通信应用发展现状,提出适用于我国的卫星通信标准体系框架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Q学习(Q-Learning)随机接入方法(NORA-QL)是实现物联网中海量设备泛在接入的一项有效技术.为了解决NORA-QL方法仍存在的传输能效和过载容量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卫星通信网络的改进方法(I-NORA-QL).针对传输功耗高的问题,I-NORA-QL利用卫星广播的全局...  相似文献   

9.
美国历来十分重视卫星通信应用装备的研发,认为通过对地面卫星通信终端的改进,能够使卫星通信系统在战场上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年,美国把战术级卫星通信应用装备、保密卫星通信应用装备作为研发重点,同时加强部队"动中通"通信能力建设,以全面提升部队机动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0.
信息战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是网络接入技术 ,讨论了几种网络接入方法的机理和手段 ,重点论述了C3I系统无线接入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带宽按需分配的DVB-RCS宽带卫星MAC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媒体业务的突发性是导致无线资源利用率与业务服务质量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基于带宽按需分配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协议是解决该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在DVB-RCS宽带卫星通信中,带宽按需分配机制的稳定性和业务时延性能均受到星地长时延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一种以控制和业务线性预测相结合的带宽请求算法为核心的DVB-RCS宽带卫星MAC协议,并建立了仿真系统,通过多个场景的仿真表明了协议能够有效的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较低的业务时延。  相似文献   

12.
信息战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是网络接入技术,讨论了几种网络接入方法的机理和手段,重点论述了C3I系统无线接入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科学与应用有效载荷系统发射前阶段,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系统电测试,通常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开展有效载荷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的研究,有利于国际合作,加快有效载荷系统的研制进程,提高测试效率,缩短测试时间,降低测试成本。本文采用INTERNET开放体系架构对空间科学与应用有效载荷系统远程电测试方案、系统软件、测试安全以及无线局域网和无线接入测试环境等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卫星物联网中随机接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卫星物联网具有广域覆盖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地面物联网的不足。随着海量用户的接入,对接入技术的吞吐量和丢包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以时隙ALOHA及监听信道ALOHA为代表的接入技术在地面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时隙ALOHA在海量接入方面效率低下,不能直接用于卫星物联网,而卫星通信的大传播时延不允许使用监听信道ALOHA。因此,引入干扰消除冲突解决机制的竞争解决分集时隙ALOHA(contention resolution diversity slotted ALOHA,CRDSA)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回顾了CRDSA研究进展,从时隙同步和帧同步两个角度将接入技术分为同步CRDSA和异步CRDSA,在深入研究每种技术路线之后,总结了这些接入技术的特点,并以此进行分类概述。其次,详细阐述了每种改进方式的代表性技术原理,并结合技术特点就其在卫星物联网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未来我国卫星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这一趋势讨论了适用于我国卫星物联网的随机接入技术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满足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世界各军事大国在加速发展卫星系统的同时,还在大力加强卫星应用技术与应用装备的研发,美国历来十分重视卫星通信应用装备的研发,认为通过对地面卫星通信终端的改进,能够使卫星通信系统在战场上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章对美军几种典型的卫星通信应用装备作以分析,采用系统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美军通信装备进行梳理,代表性地介绍了美国近几年作为研发重点的战术级卫星通信应用装备、保密卫星通信应用装备和提升部队机动作战能力的通信卫星装备。  相似文献   

16.
何媛 《空间电子技术》2006,3(Z1):123-128
文章叙述了M IL-STD-188-220B协议的网络接入控制过程,对220B协议中的5种网络接入控制技术算法(R-NAD,P-NAD,H-NAD,RE-NAD,DAP-NAD)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将它们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日本卫星通信用星载天线地球站天线及移动终端天线的发展变化,目前日本NTT卫星通信业务应用的天线,最后指出卫星通信天线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王明忠 《卫星应用》1999,7(4):49-55
该文简要地回顾了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对卫星通信的未来发展作了阐述。重点讨论了由于个人通信的发展将卫星通信推进到了移动卫星通信的时代;另一方面,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卫星通信又进入了宽带通信的领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因此,窄带的移动卫星通信和宽带的空间信息高速公路将是卫星通信未来发展的两大热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上百波束大容量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中,高优先级用户需要卫星载荷支持一跳通信的能力。而高优先级用户在卫星所有波束内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布,要求星上处理资源能够在所有波束间可自由调度。文章提出的二级分散式数字载荷实现结构彻底避免了高优先级用户无法接入卫星系统而星上处理资源存在空闲的情况的发生,使得星上处理资源的利用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军事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军事卫星通信已成为军事通信和战场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通信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已受到各国的重视。文章首先分析了干扰卫星通信系统的几种途径,然后分析了无人机在干扰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