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3.
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噪声子空间的强干扰条件下微弱信号DOA估计算法。该算法在已知强干扰源个数条件下,通过构造扩展的噪声子空间,在此基础上利用MUSIC方法有效地抑制干扰,并且准确估计出微弱信号的DOA参数。此算法的优势在于无需已知强干扰信号方向,且运算量与MUSIC方法相当。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是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5.
6.
根据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 GNSS)卫星信号粗捕获(C/A)码的相关峰特点,提出基于双子空间跟踪及盲波束形成的GNSS抗干扰算法。首先通过噪声子空间跟踪将接收信号投影到噪声子空间进行干扰抑制,提高接收信号信干比(SIR)。然后利用指定卫星C/A码与干扰抑制信号进行相关运算,增强指定卫星信号的信噪比(SNR),结合一维信号子空间跟踪,获取指定卫星导向矢量,实现对干扰抑制信号形成波束指向的目的。本算法不需要知道传输的导航符号以及卫星方位,是一种盲自适应算法。由于采用低运算复杂度的子空间跟踪方法,降低了抗干扰接收机的运算负担,保证了算法的实时性要求。最后通过实验仿真验证了提出算法能够有效地对抗强干扰以及增强GNSS信号。 相似文献
7.
为了抑制干扰实现卫星的安全通信,首先分析了各种干扰方法对卫星跳频系统干扰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一种新颖的干扰方法——部分驻留时间干扰对卫星跳频系统的干扰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部分驻留时间干扰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方法,建立了系统模型,并提出了转换矩阵的概念。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部分驻留时间干扰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且提高了波束指向精度及波束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子空间投影的无源雷达弱目标检测方法是将回波通道接收信号投影到与多径干扰子空间和强目标子空间均正交的子空间内,需要构造的投影矩阵维数过大,导致计算量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多次小维数投影代替大维数投影,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无源雷达弱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将接收信号投影到多径干扰的正交补子空间内,然后连续地将信号投影到强目标的正交补子空间内,最终达到干扰抑制和弱目标检测的目的。本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多径、强目标干扰,在保持检测性能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计算量,提高了方法的实时性。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将自适应小波包子带树分解算法与LMS自适应算法相结合,利用自适应小波包变换所具有的优良时频局域性和多分辨分析特征,迅速跟踪和准确定位窄带干扰所污染的子带;然后利用自适应LMS算法对受扰子带进行干扰对消,将窄带干扰滤除,在去除干扰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对有用信号的损失。同时,小波包变换提高了LMS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二者的结合使DSSS系统的干扰抑制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卫星导航系统的实际应用,对卫星播发的导航信号和观测数据的质量监测算法进行了研究,可以满足卫星定轨和用户定位精度的要求。文中首先分析了卫星信号出现异常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用于卫星信号质量监测的宽窄相关伪距比较和码-载偏离度计算方法,然后又对用户伪距和载波相位这两个主要测量值的数据突变问题的实时监测方法展开了分析和探讨,最后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算法是可行、实用并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比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性能差异,深入分析影响共视性能的主要误差源特征,推进共视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对共视时间比对基本原理的分析为基础,从系统设计和关键误差源影响两个方面对比分析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的差异。理论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于导航卫星共视,轨道误差是影响空间站共视精度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此外,空间站共视还需考虑地球引力时延等精细误差的影响。最后,设计并实施了仿真实验和实测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对比两者的性能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站和导航卫星共视各有利弊,虽然空间站共视的服务区域和连续性逊于导航卫星共视,但可以实现的共视精度至少比导航卫星高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基本参数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空间信号可用性影响实验,得出四系统的A knee 值分别为3800km、1100km、3800km和1000km,对应的平均可见卫星数为25、16、22和14/22(亚太地区、MEO星座/混合星座)。分析了三种典型轨道用户的卫星可见性,北斗和GLONASS对MEO和HEO用户的空间信号可用性能较GPS和Galileo稍差,而在LEO用户的应用中,北斗空间信号可用性能却表现最优,平均可见卫星数约为20颗,可用性时间分布比较均匀。最后对GNSS空间有效持续时间段进行统计,随着用户高度的增加,有效持续时间段数增多、总有效持续时间减少;四系统提供全弧段有效服务空间分别为地面至6100km、1600km、6100km和1700km。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长期演进(LTE)系统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标准,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提升系统频谱利用率,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频率复用系数的提高,LTE系统也面临十分严重的小区间干扰(ICI)。干扰抑制合并(IRC)是降低ICI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导频符号数目的限制,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的估计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IRC算法对干扰噪声抑制性能的下降。针对这个问题,将自适应对角加载(DL)技术引入IRC算法中,利用最小恒模误差准则来自适应计算对角加载系数,并对估计出的干扰噪声协方差矩阵进行修正,改善IRC算法在干扰场景下的性能。链路级的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IRC算法对ICI的抑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聚焦新一代国产极轨气象卫星微波载荷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掩星临边观测的探测机理,及其各自仪器的性能指标和在轨运行的特点,利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1日的全球数据,开展基于GNSS掩星资料的风云气象卫星微波观测亮温对比和反演廓线产品质量检验研究。在匹配数据时间分辨率为30 min和经纬度分辨率为0.5°的情况下,亮温偏差小于5 K,大气温湿度探测精度分别为1.92 K和22.8%,同时分析了2019年青藏高原地区大气温湿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风云气象卫星微波辐射计具有全球全天候探测大气温湿度的功能,在近地面具有丰富的反演数据,而对于GNSS掩星探测资料,3 km以上探测精度优于微波湿度计,近地面数据较少,两者联合,既可以互相补充和验证,又能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长时间序列气象和气候数据,为后续的气候研究提供基础数据集。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基于GNSS观测数据的对流层天顶总延迟(ZTD)模型缺乏有效质量控制手段的现状,提出了一套综合考虑数据量、网格分辨率以及模型稳定性的ZTD建模质量控制方法,并采用内华达大地测量实验室(NGL)解算的高空间分辨率GNSS对流层数据,选取了近十年德国及周边区域[47°N-55°N,5°E-15°E]183个测站的实测ZTD,对该方法进行了校验。实验结果表明:在该质量控制方法下建立的新模型精度稳定,平均均方根误差(RMS)为3.4 cm,相对于UNB3m、EGNOS、GPT2w+Saas平均改善了42.4%、35.8%、33.3%。本文提出的质量控制方法有效提升了基于GNSS观测数据的ZTD模型的性能,对于ZTD建模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