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三种炭纤维和三种酚醛树脂进行了六各二维层合炭/炭复合材料研制,测试了层同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TCF/FE体系,RCF/RPH体系所制备的二维C/C具有较高的层间剪切强度和拉伸强度,层间强度在16MPA以上,结果表明,二维炭/炭中纤维-树脂体系存在一个最佳配合问题;纤维不约而同的官能团比表面度在界面连接上起重要的作用,树脂的选择还要结合其结构表进行。  相似文献   

2.
使用SEM、AFM、比表面积与孔体积测试分析仪(BET)和XPS对国产腰形截面炭纤维、圆形截面高强炭纤维和国外圆形截面T300炭纤维表面特性进行物理与化学表征与分析,并对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界面粘接性能进行了研究。表面形貌分析表明,腰形截面炭纤维比表面积大于圆形截面炭纤维,但其表面沟槽较圆形截面炭纤维浅。XPS分析表明,腰形截面炭纤维的表面活性略高于国产圆形截面炭纤维,但明显低于T300;界面剪切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测试结果表明,腰形截面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均接近于T300/环氧复合材料,高于国产圆形截面炭纤维/环氧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
芳纶复合材料用湿法环氧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综合考虑粘度,力学性能和储存期的基础上,研制了以混合芳香胺为固化剂的芳纶用湿法环氧配方, 注浇体力学与俄,美等国家湿法环配方及我国高性能干法配方性能相当,实验证明该湿法环氧配方与F-12纤维浸润性及界面粘接性能均较高,其NOL环强度转化率均达87%。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弹性模量的环氧树脂基体与国产芳纶Ⅲ纤维制备了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环氧树脂模量、芳纶纤维束张力、压缩测试方法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测试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环氧模量、纤维束张力的提高有利于压缩强度的提高,正交铺层的压缩测试方法有利于表征复合材料压缩本征性能。同时,探讨了芳纶纤维压缩失效的机理,提出了提高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压缩性能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树脂含量对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树脂含量对芳纶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主要是浸胶纤维强度,压力容器中纤维强度的发挥系数,容器特性系数pV/Wc。给出了按混合定律计算复合材料强度的修正系数,提出了对容器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其内外层含胶量的均匀度,并进行了实验,实验证明,容器内外层树脂含量分布更为均匀,容器的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嵌入光纤对芳纶/五氧复合材料板及环氧树脂浇注体的固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光纤嵌入法能准确监测出浇注体及芳纶/环氧复合材料的瞬时固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单向碳/环氧复合材料的平面和层间剪切性能有几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文章讨论了各种剪切测试方法的优缺点,适用于性和可靠性,并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测试数据的精确度。文中还介绍了试样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剪切耦合现象。  相似文献   

8.
纤维表面处理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剪切性能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活性涂层,刚性涂层,柔性涂层分别对HTA-P30碳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涂层对HTA-P30/AE4环氧NOL环复合材料剪切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涂层可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而且涂层浓度对性能的影响非常敏感,当浓度为1%-2%时,剪切强度可以提高20%,此外,在复合材料破坏微观形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活性涂层对碳纤维的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9.
M40/648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热循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热循环作用的耐受性是决定碳环氧复合材料在轨服役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M40/648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热循环(温度区间:-150~+150℃)效应试验研究,分析了试验前后的材料质量损失率、层间剪切性能、微观形貌和表面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热循环作用后材料的质量损失率在0.04%~0.07%之间;200次热循环使材料层间剪切强度提高,而300次热循环导致材料层间剪切强度下降1.16%;热循环作用对材料断口形貌影响较大,同时造成材料表面碳元素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复合材料层合板受低速冲击后的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落锤装置,对玻纤/环氧和碳纤/环氧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了低速低能量的冲击实验研究。利用传感器技术记录了落锤冲击试样过程中的速度曲线,计算了冲击动能和材料损伤时的能量吸收,通过数学处理得到了冲击载荷和冲击点位移曲线。测量了层合板受冲击后的剩余弯曲强度和剩余弯曲弹性模量,得出了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能量吸收门槛值。结果表明,碳纤/环氧的能量吸收门榄值比玻纤/环氧低,但是前者有较宽的能量吸收容限。和  相似文献   

11.
表面氧化处理对提高碳/酚醛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次氯酸氧化和KH550偶联剂对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研究了其对提高碳纤维及碳布增强钡酚醛材料力学性能和烧蚀性能的影响,并对氧化处理后碳纤维的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得出,该方法是提高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和持有效方法,它可 间剪切强度提高了17.5%,线烧蚀率减小58.6%。  相似文献   

12.
几种高性能纤维的表面性能及其对界面粘接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使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T-800炭纤雏、F-12有机纤维及新型超高强度PBO纤雏(聚对苯撑苯并双嗯唑)进行了物理与化学表征和分析,用SEM观察得出这三种纤雏表面物理形态差别清晰可见,T-800纤雏表面沟槽深且直径小,PBO纤雏表面极光滑且直径中等,F-12纤维直径最大且表面有微小沟槽。XPS定量分析表明,这三种纤维表面活性也不一样,T-800纤维表面活性较多,PBO纤维表面活性最差。纤维表面状态的差异体现在它们与树脂复合后的材料界面粘接性能上,T-800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IFSS)高,F-12纤雏次之,PBO纤雏最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不同纺丝工艺的聚丙烯腈基炭纤维表面状态、NOL环及Φ150 mm容器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纺丝工艺对湿法缠绕复合材料聚丙烯腈基炭纤维强度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喷湿纺炭纤维比湿法纺丝Φ150 mm容器环向纤维强度转化率要高出11.9%~15.4%,湿法纺丝的炭纤维复合材料NOL环层间剪切强度要比干喷湿纺炭纤维复合材料高7.4~34.1 MPa。因此,干喷湿纺的炭纤维可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缠绕壳体、压力容器等主要承受拉伸应力的领域,可充分发挥其纤维强度;而湿法纺丝工艺制成的炭纤维与树脂基体结合紧密,利于载荷的传递,可应用于承受压缩剪切等复杂载荷的领域,从而发挥这两种纤维各自不同优势。  相似文献   

14.
腈纶/芳纶共混短纤维用量对柔性绝热层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比较了腈纶短纤维增强EPDM/NBR共混橡胶(EN体系)、芳纶短纤维增强EPDM/NBR共混橡胶(EA体系)、腈纶/芳纶混杂短纤维增强EPDM/NBR共混橡胶(ENA体系)等3种体系中,短纤维用量对材料不同方向上力学性能的影响;EA和ENA两种不同体系中,短纤维用量对材料烧蚀性能和相对密度的影响。在短纤维用量为6份时,ENA体系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比EA体系大,烧蚀性能比EA体系好,相对密度也比EA体系低。  相似文献   

15.
预制体结构对C/C喷管出口锥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3种用于制备喷管用C/C出口锥材料的炭纤维增强预制体,即炭布铺层骨架(P型预制体)、炭布叠层原位针刺骨架(N型预制体)、炭纤维整体编织骨架(B型预制体),并对比研究了预制体结构对C/C出口锥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同密度水平的C/C出口锥,用P型预制体制备的C/C材料的层剪强度最低,N型预制体制备的材料的层剪强度最高,B型预制体制备的材料的层剪强度居中。3种预制体制备的C/C材料的高温弯曲性能差别不大,N型预制体结构更适合于C/C出口锥材料的制备成型。  相似文献   

16.
固体火箭发动机纤维缠绕壳体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鉴  何洪庆  虞健 《宇航学报》2007,28(3):527-530
为解决某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承载轴压与弯矩能力不足问题,依据原壳体实体及其在轴压与弯矩联合载荷作用下的静力试验,建立了该壳体的有限元数学模型,并进行了静力计算和稳定性分析。计算分析表明,原壳体破坏的原因是层间剪切强度失效,复合材料基体开裂,局部屈曲和后屈曲破坏发生在铝裙尖端部位。提出用S-2玻璃纤维代替F12纤维做为裙外铺层改进原壳体结构,有效地约束了屈曲波形,提高了结构承载能力,解决了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