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钣金件数字化制造是航空产品制造数字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满足现代航空产品研制对钣金件制造能力的需求,实现航空钣金件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数字化制造模式转变,以工艺数据库为核心,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基于知识的设计方法为辅助工具,构建了以制造模型定义和工艺数据库为基础的钣金件数字化制造方法与集成制造技术体系,建立了钣金件数字化制造系统,适应了航空产品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国际航空转包对航空制造企业生产能力的要求,分析了航空转包能力的评价构成要素,基于供应商绩效测量标准体系SPM建立了转包能力的模型和转包能力的三维体系结构,并通过三维能力模型的能力分区分层评价对航空企业的转包能力进行分析。该模型及方法能对企业转包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发现企业转包生产的能力优势和能力薄弱环节,为企业提高转包能力指明了纠正和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航空企业数字化制造已经有哪些成就,为我国航空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冯子明:目前国内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已初具规模,飞机设计已由三维几何模型设计向全信息三维模型设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航空发动机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复杂性和需求迫切性,研究了在多信息系统环境下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制造企业PLM构建和实现可行性,阐述了以BOM为核心的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制造数据管理信息模型、数据规范化、基于分布式系统产品信息追溯与采集层次管理模型等关键方法内容,并基于Teamcenter PLM软件对企业PLM平台的构建做进行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信息化从无到有,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统筹规划、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的态势,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航空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以MBD、数字样机为代表的产品数字化定义技术加快了产品研发进程,数字化研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着眼未来,航空工业信息化将从MBD走向MBE(基于模型的企业),整个企业和供应链都将采用全3D模型,实现基于模型的定义、基于模型的制造、基于模型的支持和基于模型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以6家知名的航空制造企业为样本,探讨了航空工业界如何从经营者的角度选择关注的核心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竞争力评价和标杆比对结果的显示性指标。如何从诸多的指标项中提炼适合航空工业特性的核心财务指标?本文以6家知名航空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和数字化样机技术得到了深入应用.新型航空发动机整个设计过程采用数字化产品定义技术,以全三维的数字模型为数据源,传递给下游的制造企业,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基于模型的工艺设计与制造已成为发展趋势,基于全三维设计模型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模式已成为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航空产业全球化的发展,民用航空转包项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航空产品制造企业的制造能力垄断模式被逐渐打破,市场竞争的重心开始向企业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偏移。提高企业生产组织管理能力成为航空转包项目承接企业占据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一把利器,科学合理地发挥航空转包项目生产组织管理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航空转包项目生产组织管理的类型和特性。1航空转包项目生产组织管理的类型一般认为,航空转包项目是指航空设计、制造企业将  相似文献   

9.
在资源边界条件约束下,航空维修企业的核心能力可概括为提供满足甚至超越用户要求的航空维修服务能力。这一核心能力由企业文化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创新能力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能力构成,通过建立并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促进航空维修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我国航空制造业企业生产计划能力平衡繁杂多样且无标准化的现状,提出了一种航空制造业典型生产计划能力平衡标准化框架。首先,分析了生产计划能力平衡的PDCA循环逻辑,其次,梳理了三层生产计划与能力平衡的关系,最后,将每层能力平衡细化,标准化了三层生产计划能力平衡的核心流程。该标准化框架可以用于指导航空制造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编制生产计划能力平衡企业标准,使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生产计划能力平衡的核心流程统一并有机整合,提高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针对航空修理企业和现状,提出以数字化工卡为核心的修理新模式,阐述了数字化工卡的概念,描述了以数字化工卡为核心的修理模型,重点针对数字化工卡驱动修理过程中各信息系统要素的修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为从信息化层面有效整合航修企业各项资源,搭建快捷、高效的航空装备修理平台,加快转变航空装备修理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业弹性预算法模型是集成本预算与作业成本法之所长 ,将两者结合从而构筑起成本管理决策的一种新体系。从航空制造企业作业弹性预算法模型的可行性分析入手 ,着重论述该应用模型在航空制造企业的具体编制过程及由此所引发的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分析框架 ,使其最终能更好地提升成本预算固有职能在航空制造企业的适用领域和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使我国航空制造技术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需要发展相当数量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和航空专用装备。但国内数控加工技术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航空制造业的需求,还需要结合航空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深入研究各种高性能航空结构件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国外航空装备研发模式值得借鉴,设备研制单位和用户企业"抱团发展"应该成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航空专用装备研发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4.
结合航空发动机总装业务特点,通过对面向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总装生产线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建设需求分析研究,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数字化总装生产线应用架构,阐述了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实现路线,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开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产品数字化生产线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随着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现代飞机为满足可靠性、机动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寿命、结构轻量化等方面日益提高的性能要求,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被航空制造领域所应用,航空制造领域中的结构件大型化、复杂化、材料多元化、制造精确化等问题急需解决,高速、高精、复合等数控加工要求已成为现代飞机结构件数控加工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尤其是随着我国大型飞机项目研制工作的逐渐深入,在动力、机体结构、材料等方面带来的技术特征与我国以前研制的中小型飞机存在很大的差别,为我国大型飞机的研制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的中央级大型综合技术刊物,为推动数控加工技术在航空等高端技术领域的发展,促进航空制造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本刊以"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应用调查"为主题展开调查,希望能为我国数控加工技术在航空制造业的高效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主要面向数控设备供应商、航空企业用户和科研机构等3个方面展开。在数控设备供应商方面,主要针对德马吉、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第二机床厂、瑞士宝美、伊斯卡、瓦尔特、海德汉、武汉华中数控、蔡司、海克斯康、温泽等知名供应商;航空企业用户主要包括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黎明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机床研究所等。这些企业、厂商和科研机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数控机床方面的信息,为本次调查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我国航空企业制造水平,促进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在航空及国防制造领域的应用,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中国和平利用军工协会协办,中国航空学会制造工程分会承办了"2009航空工业优秀供应商用户巡访活动".  相似文献   

17.
王岭 《航空发动机》2019,45(3):91-98
为了推进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通过分析其本质和特点,研究国外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的实践与发展趋势,及中国商用航空发动机行业智能制造的现状与内、外部挑战。认为推进商用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的关键是构建产品、生产和业务 3 个维度高度集成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针对商用航空发动机行业特点和技术、管理现状,提出构建基于模型的企业、实施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推进大数据应用、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以及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等是推进商用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航空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模式下及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员工的角色和作用,揭示员工与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之间存在的利益矛盾,结合航空制造企业实际,为实现航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员工发展的双赢,提出思路、措施和方法等方面的建议。本文研究范围仅限于航空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售后服务的全价值过程,以及单一航空制造企业运营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步伐,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结合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业务特点,基于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对企业智能制造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智能工厂信息化应用架构,阐述了主要建设内容、实现方法,并简述了智能工厂建设尚需攻克的关键技术及解决建议,供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智能工厂建设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为提高航空企业制造水平,促进国内提高航空企业制造水平,促进国内领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在航空及国防制造领域的应用,中国航空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