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于2011年5月7日7时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将在中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的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通过工艺鉴定、验收。  相似文献   

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纬度线附近现有的15个监测台站,建成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海洋二号B星、C星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据悉,为确保海洋动力环境探测业务的连续、稳定开展,并进一步提升应用效能,具备中尺度海洋现象的监测能力,国家海洋局与有关方面联合共同提出建设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并组织开展论证。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已被纳入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规划中。该网由一颗极轨卫星和两颗倾斜轨道卫星组成对海洋动力环境进行探测,三星组网后能够提高全球雷达高度计地面轨迹的网格密度和重点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的总体发展规划,并正式成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的项目之一。9月2日,集团公司与北京市政府就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签订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6.
主编的话     
吴季 《空间科学学报》2020,40(1):M0001-M0001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空间科学学报》已悄然走过39载。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全体编委、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报的学术水平、编校质量正在稳步提升。2019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平稳推进。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发射升空,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项目正式启动,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及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等研制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7.
<正>2022年,中国航天成果丰硕,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高分专项、探月工程三期等国家重大工程持续产出重大成果,新一批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启动或开展论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2022年堪称又一个“超级航天年”。火箭发射屡创纪录2022年1月17日,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试验十三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打响了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持续刷新纪录,火箭综合运载能力不断提升,为各项航天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3,(7):20-26
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所属航天员系统负责选拔训练航天员乘组;空间实验室系统负责研制天宫-2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动态长四乙成功发射海洋二号D卫星5月19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海洋二号D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标志我国海洋动力环境卫星迎来三星组网时代。海洋二号D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支持立项,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持建造的海洋业务卫星。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卫星之一,  相似文献   

10.
空间环境监测网需要通过广域网将海量空间环境数据从地面监测台站传输到数据中心.本文研究了TCP拥塞控制机制,采用BBR拥塞控制算法解决数据传输存在的问题.针对空间环境数据传输需求,设计了空间环境数据传输的工作流模型,建立了空间环境数据传输系统.实验证明该系统适于进行广域网链路上的空间环境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2017年10月24日在北京怀柔召开。来自空间物理、空间探测、空间天文、空间遥感等十个专业委员会的理事和常务理事共计100余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重点报告了第九届理事会自2016年8月正式履职以来,在增进学术交流、加强会员管理、设立奖励机制和提升《空间科学学报》影响力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讨论通过了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任期目  相似文献   

12.
<正>中高层大气物理研究与应用专题研讨会于2010年5月22日在南昌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环境研究预报室共同主办。会议主  相似文献   

13.
《空间科学学报》2003,23(3):240-240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将于2003年1O月17—22日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空间物理界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盛大的、综合性的学术讨论会。近3年来,我国空间物理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国家在第十个五年计划里,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大、重点项目和优先资助领域计划等,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日前,中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已在内陆城市重庆启动建设。据悉,中国科学家计划首先在2021年至2025年建设中小规模平流层太阳能电站并发电,2025年后开始大规模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相关工作,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  相似文献   

15.
载人航天篇     
正1概述1992年9月21日,中国正式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批准载人飞船工程启动实施,明确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推进剂补加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和货运飞船,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1999年在第54届联合国大会上,确定将每年10月4日至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庆祝空间技术为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所做出的贡献。从2000年起,中国国家航天局围绕当年"世界空间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航天科技知识,宣传中国航天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鼓励公众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航天     
<正>中荷国家元首见证两国航天交流合作迈向深入10月26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见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8所与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简称TNO)空间载荷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地球环境大气探测、深空探测领域开展项目合作,这标志着中荷空间光学仪器联合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实施一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空间太阳望远镜”项目。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艾国祥院士领导的太空望远镜建造工程,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已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关注。空间太阳望远镜是太阳天文学领域最大、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下...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1月17-20日,由联合国外空司与中国、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联合主办的2014年联合国空间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家航天局承办,主题为"推动国家航天立法、加强外空法治建设"。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李盛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兼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联合国外空司司长迪皮蓬,以及来自32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航天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空间法律  相似文献   

20.
<正>新闻:2018年12月22日7时51分,虹云工程首颗试验星"武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2018年12月29日16时00分,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我国全球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