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18~2020年自贡机场地面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及人工整点观测能见度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能见度的年、月、日、时及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平均能见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季节平均能见度中夏季最大,冬季最低;逐月平均能见度变化呈波浪式、曲折式爬升的趋势,能见度分布呈现"M"及"V"型2种走势;月平均能见度整体呈现先增后减走势,为"M"型走势;能见度的日变化呈先减后增再减的走势;日、月平均能见度变化最小二乘拟合后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低于2.5km及3.6 km的情况中,时次频率呈先增后减再增走势,各月天数基本为先减后增走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广州白云机场1970—2000年,三十一年的逐时能见度观测资料,对白云机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能见度≤l公里,有明显以8年的周期变化,低能见度≤0.8公里、≤0.55公里,主要振荡周期是6-10年;自70年代起出现能见度≤l公里的日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90年代出现的日数明显偏多,80年代相对偏少;低能见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低能见度平均出现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成反比;造成低能见度障碍的天气现象仅有雾和雨。  相似文献   

3.
徐颖  徐敏辉  陈建德 《民航学报》2022,(6):74-78+64
本文选取厦门高崎机场2006~2019年的逐时地面观测资料,运用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曲线拟合方法和等级划分法等统计学方法,并针对低能见度划分等级,分析主导能见度和低能见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对各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9年的年平均能见度表现特征为总体震荡上升的趋势,且明显分为3个变化阶段:增长期、明显下跌后的震荡增长期和大幅增长期;夏秋季能见度相对较好,冬季次之,春季最差;低能见度日数随年份呈波动下降趋势,各级低能见度日数在2~4月达到最值,低能见度天气大多在入夜后出现,至日出前达到低能见度峰值;本场主要影响能见度低于1 000 m的天气现象是雾其次是雨;当风速在0~3 m/s的微风状态下,相对湿度达92%以上,气温在12℃~21℃,修正海压在1 006~1 015 hPa,总云量和低云量占天空5/8以上,本场较易出现低能见度天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6~2020年铜仁凤凰机场(以下简称铜仁机场)的机场天气报告,统计分析引起铜仁机场低能见度的天气现象及低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等,得出结论:引起铜仁机场低能见度的天气主要是雾和小雨;铜仁机场的低能见度冬春多、夏秋次,1月最多、8月最少;夜晨多、日间少;在春夏秋三季多于18~21时开始、23~02时或14~17时结束;在冬季多于07~12时或19~20时开始、12~13时或23时结束;持续时间以2~4 h居多;从03、06、11、17~20时开始出现时平均持续时长较长,大于6 h;下午至傍晚才结束时,深夜至次晨可能再次出现。低能见度时温度露点差为0℃~1℃,以偏东风为主,风速以2~4 m/s居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17~2021年华中地区主要枢纽机场(长沙机场、郑州机场、武汉机场)的逐小时自动观测资料、例行和特殊天气报告,采用基于持续时长的强度分级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近5年3个主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特征、前期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分析了3个主要机场低能见度天气的极端性和两两机场同日低能见度过程情况,给出了RVR低于运行标准的逐小时概率,并为流量方案制订提供科学建议;发现了前期气象要素在不同持续时长低能见度个例中的差异,根据持续时间的低能见度强度分级可应用于机场前期气象要素精细化阈值分析。  相似文献   

6.
赵熙 《民航学报》2023,(3):65-68+32
利用济南机场2010~2020年24 h逐时观测资料,本文对济南机场沙尘天气的时间特征、伴随危险天气现象、要素变化特点和影响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济南机场沙尘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3~5月为多发期;主要出现在白天00~10时(UTC,下同),06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多在0~5 h,持续0~1 h的沙尘天气过程常伴随着大风、雷暴、飑线、降水及气象要素的明显变化。造成沙尘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是地面冷锋、蒙古气旋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7-1998年中川机场逐日24小时观测资料,统计了扬沙、浮尘低能见度的年际、年、日变化及其持续时间等航空气候特征;分析了各类风沙天气的特点及矛盾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正确认识茅台机场平流雾特征及其对机场飞行安全的影响,利用机场地面观测资料,对2017年11月—2021年6月的平流雾事件的时序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流雾事件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1月,明显日出前后发生频率较高,下午到日落时发生频率最低。机场盛行110°左右风和290°左右风,290°左右风与平流雾形成密切相关,尤其在平流雾高发期间,风速越大、湿度越高,能见度越差。温度在5~10℃时,平流雾能见度最差,气温低于0℃时,能见度有转好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低能见度是我国南方影响机场春季飞行安全的一个重要气象要素,因而,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低能见度的生成、变化及消失的预报,已成为保证飞行安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78年~82年五年2、3、4三个月的气象资料,对白云机场的低能见度日变化及生消做了具体的分析,找出了变化的规律。同时利用天气型、低空天气系统的分布特征,以及风场、湿度场的变化,找出了具体预报白云机场低能见度产生、变化及消失的依据,为预报白云机场低能见度首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作为我国南方机场春季飞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沈阳桃仙机场1990~2020年共31年的夏季逐日降水数据,统计得到本场夏季暴雨分布特征及频次特征,利用Poisson分布函数,初步建立本场夏季暴雨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本场8月出现暴雨的概率最大;有34.8%的暴雨天气影响能见度降至1 500 m以下;有一半暴雨与雷暴相伴出现;暴雨持续时间较长;降水量集中在55~84.5 mm;Poisson分布能较好地描述本场夏季暴雨频次的分布特征;本场每年出现1次暴雨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年以来登陆广东的9个强台风过程的逐时观测资料和灾情数据,分析了强台风登陆过程中大风的时空演变、分布、成因及与倒塌房屋的关联,发现:(1)9个强台风在登陆前的逐时最大风速全部出现在第一和第二象限,登陆后则有77.6%的时次最大风速出现在第四、第一象限;10级以上大风主要分布在台风路径右侧的沿海地区,持续时间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0~2019年20年上海浦东机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浦东机场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浦东机场年平均气温为16.91℃,年最低气温和年最高气温的年际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最高气温呈线性上升趋势,日平均最低气温则相反,呈线性下降趋势。近20年,最高气温高于30℃的日数年平均值为54.7天,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各旬,以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高温日数最多,即浦东机场高温主要出现在这段日期。  相似文献   

13.
在1994年6月6日,西北航空公司Tu-154M/2610飞机执行西安到广州的航班任务。从西安咸阳机场起飞时的天气条件为云底高60米,云顶高5400米,能见度为1.5公里。飞机于08:13离地起飞,起飞后30秒,飞行员即报告飞机飘摆,保持不住姿态,并在飘摆同时有呼呼的响声。飞行员用额定马力保持400公里/时速度爬升,同时采用了部分断开舵机,短时接通自动驾驶仪等方式进行处理,仍不能稳住飞机。08:16’24”飞行员报告飘摆来回坡度约20度,08:16’58”飘摆坡度约30度。08:22’27”飞机迎角约10度,之后速度373公里/时,迎角20度,飞机出现失速警告,飞机飘摆幅度越来越大。终于在08:22’42”,飞机空中解体,坠毁在咸阳机场140°、距离49公里处,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大展弦比多控制面弹性机翼风洞模型,分别从频域和时域进行阵风响应分析和阵风响应减缓控制律设计。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律,通过操纵位于0.6和0.8翼展处的内外侧控制面减小由正弦阵风引起的翼尖加速度(WTA)。低频段的阵风减缓的数值分析与风洞试验结果均表明:多控制面的阵风减缓效果优于单控制面。当来流速度为14 m/s时,针对频率为2~5 Hz的阵风,采用多控制面得到的WTA减小10%~24%;当来流速度在8~16 m/s时,针对频率为2 Hz的正弦阵风,闭环状态下的翼尖加速度减小10%~40%;结构有限元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工程允许的误差导致理论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的工作对工程实际中采用阵风减缓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控制面机翼阵风减缓主动控制与风洞试验验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某大展弦比多控制面弹性机翼风洞模型,分别从频域和时域进行阵风响应分析和阵风响应减缓控制律设计.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律,通过操纵位于0.6和0.8翼展处的内外侧控制面减小由正弦阵风引起的翼尖加速度(WTA).低频段的阵风减缓的数值分析与风洞试验结果均表明:多控制面的阵风减缓效果优于单控制面.当来流速度为14 m/s时,针对频率为2~5 Hz的阵风,采用多控制面得到的WTA减小10%~24%;当来流速度在8~16 m/s时,针对频率为2 Hz的正弦阵风,闭环状态下的翼尖加速度减小10%~40%;结构有限元模型与真实模型存在工程允许的误差导致理论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的工作对工程实际中采用阵风减缓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DNA双链断裂(DSB)是电离辐射所致基因组DNA的主要和最严重的损伤类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能比较特异地在DSB处形成焦点,是DSB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比较了重离子~7Li、~(12)C与γ射线辐照小鼠MEF细胞诱发γH2AX焦点的规律特征。结果显示,诱发形成的平均每个细胞的γH2AX焦点数目与照后时间相关,表达峰值出现在照后2 h,但不同类型辐射高表达的持续时间不同。在相同剂量下,致焦点形成率与辐射的LET值相关,LET值越高,形成率越大。γ射线诱发的γH2AX焦点尺寸随照后时间无明显变化,高LET重离子诱发的γH2AX焦点尺寸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小;与低LET的γ射线相比,高LET辐射诱发的焦点平均尺寸明显变大,LET越高焦点尺寸越大且保持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济南机场实况报文资料、AWOS自动观测资料,对2015~2020年期间济南机场RVR低于550 m情况的时间分布特征、低能见和RVR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1月、12月的20~22时(世界时,下同)以及4月的22时是机场RVR低于550 m的高发时段。当RVR出现低于550 m情况时,RVR前期变化特征可以分为RVR波动下降类、RVR逐渐下降类以及RVR波动类共计3种类型。RVR逐渐下降类的边界层水汽条件和静稳条件优于RVR波动下降类和RVR波动类。  相似文献   

18.
江晓瑞  李卓  鲁荣  高波 《推进技术》2020,41(5):1178-1184
为研究固化反应对丁羟推进剂药浆触变性的影响,对丁羟推进剂药浆在固化反应过程中触变性转变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推进剂药浆的触变性受到固化时间和剪切速率两个因素的显著影响:剪切速率增高会促使药浆呈现触变性;固化时间增长会促使药浆呈现反触变性。药浆触变性转变的剪切速率为0.2s~(-1)~0.5s~(-1),剪切速率小于此范围时完全呈现反触变性;大于此范围时药浆完全呈现触变性。当剪切速率进入转变区间后,会先从低固化时间处由反触变性转变为触变性,随着固化时间的增长触变性消失,反触变性再次出现。剪切速率越高反触变性重新出现所需固化时间越长,超出转变区间后反触变性不再出现,药浆完全呈现触变性。  相似文献   

19.
<正>本文利用机场观测报告(METAR)、常规探测资料、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资料,从大气环流,温湿层结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1月3日发生在昆明长水机场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本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得出相应结论。大雾引起的低能见度,对航空器的起飞和着陆有很大的影响,是引起航班延误的罪魁祸首之一。在国内外的多起飞行事故中,低能见度为首要原因。因此,加强雾的发生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完善雾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是航空气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俯仰振荡引起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凯礼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10,31(6):676-680,720
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受到扰动后俯仰姿态可能会瞬时大幅度改变或振荡的问题,为了分析其对进气道起动/不起动特性的影响,在Ma=4.03条件下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俯仰振荡的流场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幅度俯仰振荡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会出现不起动和再起动现象,进入不起动/再起动状态时的流场特征和性能参数均发生剧烈变化;不同折合频率俯仰动态变化时,进气道的性能参数及流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气动性能存在迟滞现象;折合频率越大,进气道发生不起动时的攻角值越大,再起动时的攻角值越小;折合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进气道可能出现全程起动或不起动现象,初始攻角将是决定进气道处于全程起动或不起动状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