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根据冬季中低纬低电离层中、低频(LF)电波振幅扰动与高纬平流层中大气行昨波活动密切相关的观测事实,分析研究了可能引起低电离层对LF电波吸收变化诸因素的作用后,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大气行星波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大气离化率q,因而引起低电离层中电子密度N扰动,进而改变由N大小决定的电离层电波吸收值,结果导致LF电波振幅发生相应变化。文中给出了描述这一物理计算公式和某些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尺度行星波跨赤道传播的E—P通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imbus-7卫星温度探测资料,计算了平流层和中间层的风场、位势高度扰动场,进行了行星波E-P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层大气中的准定常行星波,其定常分量不能跨过赤道上空的零风线,由于其幅度的起伏和相位的变化,激发的瞬变行星波分量不受赤道零风线的限制,可以从冬半球向夏半球传播,也可以从夏半球向冬半球传播.这种跨赤道传播为夏半球行星波的能量来源提供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利用Aureol-3卫星在电离层F层高度上(650km左右)对电离层电场扰动与电子密度扰动的观测进行分析处理,在高纬电离层F层高度上可以检测到舒曼共振现象。根据等离子体参数,可以认为,发生在这个高度上的舒曼共振现象与L模式的波传播有关,舒曼共振的基频是与电子密度的大尺度不规则性有关,谐波分量与正向密度梯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0年Nimbus-7卫星网络点资料(温度场)对中层大气行星波的空间结构进行诊断和分析后发现,行星波扰动主要集中于冬半球,夏半球及赤道地区上空的扰动则相对较弱,但也不可忽视.冬半球行星波扰动中的瞬变波部分可以跨过赤道向夏半球传播,且传播主要集中于20kin和70km两个高度层附近.波数1冬季以准定常行里波为主,夏季瞬变行星波与准定常行星波波幅相当.行星波扰动的波幅从冬到夏的衰减主要表现在波数1和波数2上,波数3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胡雄 Igar.  K 《空间科学学报》1999,19(3):226-231
对中纬度中频雷达1997年6月82km高度的小时平均风场数据进行了动态谱分析和双谱分析,得到了中层顶区域谱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以及行星波,潮汐波和重力波之间相位相干的现象,讨论了中层顶行星波,潮汐波和重力波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NIMBUS-7SAMS资料分析了东经100度子午线上的两个站点(67.5°N和42.5°N)在10mb和0.0827mb高度上从1978年底至1982年间的大气温度,获得几年的平流层冬季增温结果.在1978/1979年和1981年初的冬季,高纬站点几天内出现的平流层增温最大幅度可达65K.对平流层增温的谱分析结果指出,在高纬冬季平流层有很强的16天、32夭、21天周期的行星波。中纬冬季平流层增温幅度较小,约为20K.中纬的中间层高度上整年存在有5天、8天和16天的行星波。分析研究、南、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温度随经度的分布,得出高纬冬季平流层、中间层大气温度随经度有明显的变化。波数1和波数2的波有大的幅度(主要是波数1),从高纬到低纬,波幅逐渐减小在冬季的平流层和中间层大气中,波数1和波数2的行星波在短期内可强烈增强,引起平流层冬季增温。   相似文献   

7.
极区中层惯性重力波的VHF雷达观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采用SOUSYVHF雷达1987年6月在挪威Andopva(69°N,10°E)的观测数据,研究中层惯性重力波的传播特征.几个周期为数小时的准单色波例子,在垂直方向上有确定的相位移动,表明它们是惯性内重力波.通过分析波相关的流体速度东向和北向分量的变化,获得水平传播矢量的大小和方向,它们与中层高度上典型的观测值一致.同时还观察到三个等相面上行的惯性重力波,其速度偏振椭圆是逆时针旋转的.波相关的扰动速度为15-40m/s,说明在中层存在强烈的向下的能量传输.估算出它的运动学参量,周期为数小时,垂直相速度在0.l—0.6m/s之间,垂直波长约为6.0km.  相似文献   

8.
利用N8mbus-7卫星上角度扫描红外辐射计(SAMS)的资料,分析出大气温度剖面具有行星波垂直结构的驻波结构;讨论了波长、振幅随高度的分布,驻波结构随经度、纬度的变化,以及可能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用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研究QBO对行星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全球原始方程半谱模式,模拟了赤道上空风场准两年振荡(QBO)及其相应的副热带急流大小对冬季半球行星波向上传播及平流层突然增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数1的行星波在QBO东风相比西风相更易向上传播,平流层增温更快更强。波数2则相反。QBO对低纬对流层里的行星波上传的影响限制在低纬低平流层,对中高纬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岢岚站(38.7°N,111.6°W)法布里-珀罗干涉仪2013年7月至2014年11月的水平风场数据,对87,97,250km风场长期变化和行星波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年振荡(AO)和半年振荡(SAO)振幅相位,将午夜风场与HWM07数据对比发现:87km和97km处FPI纬向风变化趋势与HWM07相近,而经向风相位落后于HWM07,从振幅上看,HWM07振幅偏大;250km处风场月变化大,FPI与HWM07差异大,HWM07模式的准确性需进一步考虑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的影响.利用Lomb-Scargle功率谱以及最小二乘谐波拟合提取了三个高度的行星波振幅,其特征表明87km和97km处纬向风16日波秋季及冬春季活动强,而6.5日波最强振幅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在中间层顶附近两种行星波活动均较弱;250km处经向行星波活动略强于纬向,经向风不同周期带的行星波最强振幅主要出现在5-9月,与电离层f0F2振荡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Highly modulated waves near electron plasma frequency with both parallel and perpendicular polarization have been observed near diffusion region at dayside and in the tail region. In this paper, two dimensional Particle-In-Cell (PIC) simulation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these modulated electron plasma waves. It is shown that weak beam instability could generate the modulated Langmuir wave and the ambient magnetic fiel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modulation. When the weak beam has loss cone distribution, highly modulated upper hybrid waves are generated and propagate with large angle to the ambient magnetic field. The properties of these modulated wave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2.
Nonlinear and supernonlinear ion-acoustic periodic waves are investigated in a three-component unmagnetized plasma which consists of mobile fluid cold ions, Maxwellian cold electrons and q-nonextensive hot electrons employing phase plane analysis. Using the traveling wave transformation, the plasma system is reduced to a planar autonomous dynamical system. Utilizing phase plane analysis of planar dynamical systems, all possible phase portraits including nonlinear homoclinic orbit, nonlinear periodic orbit, supernonlinear homoclinic orbit and supernonlinear periodic orbit are presented depending on physical parameters q,α,σ and V.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s, nonlinear and supernonlinear ion-acoustic periodic waves are shown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nonextensive parameter q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bifurcations of nonlinear and supernonlinear ion-acoustic periodic waves. Our study may be applicable to understand the nonlinear and supernonlinear periodic features in auroral plasma.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在各向同性的均匀无耗电离层背景下激励参量不稳定性的三波耦合过程.首先从波的非线性耦合理论出发,分析入射电磁波和多个等离子体本征波模间的耦合情况;然后得到了无耗情况下参量激励过程满足的色散关系,在激励等离子体波的临界情况下表现为两种频率和波矢匹配条件,进而从理论上证明最容易激励参量不稳定性的条件是耦合生成电子Langmuir波和离子声波.  相似文献   

14.
在弱非线性理论基础上,将三维大气中行星波和惯性重力波从原始非弹性近似方程中分离出来,讨论了典型的2天行星波与惯性重力内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从共振曲面和参量不稳定增长率来看,行星波倾向于与空间尺度较大的惯性重力波发生相互作用.利用潮汐波的等价重力波假设,讨论了2天行星波与半日潮及9.6h惯性重力波的相互作用,三波相互作用时能量守恒.非线性相互作用使2天波和潮汐波的波幅受到长期调制.   相似文献   

15.
详细研究非线性磁声波和动力Alfven波稀疏型孤子解的性质,发现激发的电磁场在方向和形态上有明显区别,并和低极尖区Freja卫星观测资料作比较,说明低频流密度下凹型更可能是非线性动力Alfven波所引起。  相似文献   

16.
易帆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1994,14(2):125-133
根据弱相互作用理论,本文建立了损耗大气中极性重力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方程。这组方程在三个方面推广了前人的工作:考虑了波的空间传播;包含了粘滞产生的衰减;波谱可以是连续的。粘滞衰减率的大小与波的空间尺度以及传播方向有关。Coriolis力的引入使相互作用系数成为复量。根据这组方程,考察了惯性重力波的参量激发。结果表明:在共振条件满足时,主波存在一个阈值,阈值大小与次级波的损耗率成正比。当主波振幅大于这个阈值时,次级波将指数增长。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次级波的频率将发生变化,变化的大小与主波能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近期研制完成的交直流耐压测试仪的总体结构,重点叙述了交流大功率电源以及较高等级(10 kV~100 kV)交流耐压测试仪的失真度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声表面波型传感器已有十多年的开发历史。本文简明地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