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1981年4月12日首次成功地进行低轨道飞行后,又相继于1981年11月12日和1982年3月22日完成了两次轨道试飞并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人类宇航史上的又一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2.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2,33(4):18-18
据中新网报道,2012年7月1日,从国际空间站脱离、搭载3名宇航员的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顺利着陆。此次搭乘"联盟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的是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美国宇航  相似文献   

3.
《航天》2009,(8):41-42
1989年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6位教授访苏时,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亲眼看到了当年匆忙研制的登月舱和用于把2名航天员从月球送回地球的飞船。主人在沉默20年之后坦率告诉客人:这些是为了抢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而研制的。苏联原计划于1968年12月实现载人绕月飞行,但被美国阿波罗8号在1968年12月初抢先实现了绕月飞行。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又率先登月成功。  相似文献   

4.
闻新  王浩 《中国航天》2011,(7):13-15
奋进号是美国5架航天飞机中最先进的航天飞机。它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是2011年5月16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太空执行16天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奋进号航天飞机今后将被放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1980年2月发射同步卫星失败以后,于1980年12月7日第四次发射地球同步卫星。这一次发射,由于远地点发动机发生故障又没有成功。这次发射使用的远地点发动机是美国聚硫橡胶公司生产的 STAR-48发动机。STAR-48发动机有两种型号:第一种使用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2013年3月20日,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发射基地,美国成功发射天基红外系统(Space-based Infrared System,SBIRS)计划中的第二颗地球静止轨道红外预警卫星(SBIRS GEO-2)。  相似文献   

7.
1999年12月3日是一个令千千万万地球人盼望的日子,因为在2亿公里之外的红色火星上,人类派出的又一位使者——火星极区着陆器(MPL)将飘然登陆,同行的还有两个深空2小型探测器。它们将把那里的声音、图像和其它信息发回地球,让普通人欣赏,也让科学家们研究。这一天,在美国航宇局喷推实验室的火星极区着陆器网站及其分站上,记录下了至少5480万次点击,超过了1997年7月8日火星探路者网站创下的接近4700万次点击的纪录。12月3日更是一个让地球人失望的日子,因为在预定的时间到来之后,火星那边并没有传来着陆成功的信号。随后几天,美国航宇局虽几经努力,但仍然没能探听到探测器的蛛丝马迹。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9月23日火星气候轨道器(MCO)在进入火星轨道过程中丢失之后,火星极区着陆器和两个深空2探测器也告失踪。至此,在火星勘测者1998计划的名义下发射的两颗姊妹探测器已是全军覆没。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犹如两位舞者。以太空为舞台,以地球为背景,漫漫追逐,深深凝望,渐渐靠近,终于在1时36分,交会对接成功,如约牵手,一幕曼妙的太空华尔兹开始在距地球343千米的轨道上演。11月41日8时整,这两位舞者在经过短暂“分手”后.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交会对接技术是国际公认的航天技术难点,我国首次突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就交会对接的技术难点和风险。  相似文献   

9.
《航天员》2006,(3)
1963年6月16日前苏联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飞船升空遨游。1965年6月3日美国航天员麦克迪维特和怀特驾驶“双子星座”4号飞船,绕地球飞行62圈。期间,怀特在舱外行走了21分钟,这是美国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时间2017年3月31日6时27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SpaceX)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场利用"猎鹰"-9 V1.2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SES-10卫星,并在火箭发射9分钟后,再次实现一子级海上平台回收。本次任务采用了该公司2016年4月首个在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的火箭一子级,实现人类首次地球轨道运载火箭部分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12,21(3):95-95
据美国太空参考网站2012年5月2日消息,地球眼-2(GeoEye-2)近日成功完成卫星平台的通电测试,它是洛马公司与地球眼公司研制的下一代新商业地球成像卫星。该测试验证了初步的电力集成,检验了卫星的界面,并为集成硬件和软件试验铺平了道路。研制人员已在卫星结构上成功安置了电源子系统部件、安全带、跟踪、遥测和控制硬件,以支持按时定期检查集成设计。  相似文献   

12.
天兵 《航天》2011,(3):44-47
据美国全球安全网2010年12月13日报道,美国已成功完成首颗"天基红外系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最终集成系统测试,该卫星将于2011年春天用宇宙神-5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它将显著提升美国的导弹预警能力和对其他重要国家安全任务的同步支持能力,包括导弹防御、技术情报和战场太空感知。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7月22日至23日,由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可靠性与环境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京联合举办"华南大陆边缘地球科学——中微子科学交叉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60多位地学专家与粒子物理学家一起探讨这个新兴交叉课题。地球内部的放射性铀钍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是驱动地球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世界上能用自制火箭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只有美国、苏联、西欧和日本四家。其首次发射和首次成功的情况如下: 美国第一次发射卫星基本入轨,通信试验失败 1963年2月14日,美国用德尔它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辛康Ⅰ号。卫星进入了同步转移轨道,但远地点发动机点火后  相似文献   

15.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阿兰·谢泼德7月21日晚在他的家乡蒙特雷去世,终年74岁。谢泼德还是美国总共12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之一。他是在医院里在睡眠中离开人世的,但美国航宇局在次日的声明中没有说明他的死因。谢泼德1961年5月5日乘坐由红石运载火箭发射的...  相似文献   

16.
迟惑 《航天》2013,(11):49-51
2009年,瑞士推出了科幻大片《太空运输》,这对美国之外的国家是不多见的。而且,这是瑞士历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因此颇值得我们玩味。太阳系的尽头 电影的背景依然是环保、“只有一个地球”之类的老套路。影片设定,在2267年,由于过度污染和瘟疫,人类只得放弃地球,全体移居到庞大的太空城市中。而一家名为柯伊伯的超级垄断公司启动了改造土卫五的工程,试图在这个距离地球数亿千米的遥远星球上再造世外桃源。柯伊伯这个名字的来源很有意思,这是一位荷兰天文学家的名字,他提出在太阳系边缘存在一个由冰物质运行的带状区域。因此人们就用他的名字,给这个位于太阳系尽头的领域命名。  相似文献   

17.
阳光正好 《航天》2009,(12):40-41
2009年9月30日,加拿大亿万富翁盖·拉利伯特和另外2名航天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并于10月11日脱离国际空间站,成功返回地球。拉利伯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位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18.
晓昊 《中国航天》2007,(1):30-33,37
太阳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但这个脾气有些暴躁的火球也经常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威胁。为了摸清它的脾气,了解太阳磁场中蕴藏的能量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最剧烈的太阳活动——耀斑进行研究,以期最终实现“空间天气”预报,2006年10月25日,美国用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对孪生太阳观测卫星“日地关系观测台”(STEREO)。来自5个国家的科学家参与了这一项目。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是世界航天运载史上揭开新篇章的一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把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长征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长征六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km轨道,创亚洲之最。中国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也一道完成首次飞行试验,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从发动机到商业应用实现质的飞跃。最早实现一箭多星的国家是美国。1960年,美国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两颗卫星,1961年实现一箭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