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再次兴起,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载人登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这项由NASA主导、多方参与的登月计划,目标不仅是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长期运营基地,并为后续的载人探火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对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战略部署及任务要素进行了概述,涵盖登月着陆点选择、运载火箭与飞船、着陆器与有效载荷、“门户”绕月空间站以及商业航天的参与。最后讨论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2)
美国NASA公布重返月球计划NASA正式公布其重返月球计划:将用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大火箭将航天员送到月球的背面。2006年3月中旬,NASA的专家们在空间科学大会上披露了设计方案:先将母船和登月车送入地球轨道,使之和一个较小的载人火箭对接。对接之后三者一同前往月球。其中,登月车和载人火箭将登陆月球背面,母船则在月球轨道上等候。这个项目要求一次将4名航天员送到月球背面采集岩  相似文献   

3.
安慧 《航天》2009,(5):24-29
今年年初,印度公布了其载人计划,在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印度将采取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是借助国外的力量,迅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然后开展载人登月。西方分析人士称,印度此举意在赶超中国,希望能够藉此显示其亚洲强国的地位。中印载人登月竞赛似乎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自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航天大国宣布各自的载人登月和火星计划以来,各国一方面加紧研制新一代载人航天器和运载器,另一方面也开始制定并实施新一批航天员的选拔及健康保健计划,与此同时,美俄日也在加紧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登月航天服,以实现更加轻便、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舱外活动。为了解决未来长期裁人航天的乘员健康和高效工作问题,NASA提出了“人体研究项目”,通过国际空间站医学项目、空间辐射、乘员健康对抗措施、探索医学能力、空间人的因素和适居性、行为健康与工作绩效等六个方面来研究如何减少乘员健康和绩效的风险,并以此建立乘员航天飞行健康标准的证据基础.本文将主要从航天员选训、舱外航天服以及NASA人体研究项目三个方面综述近几年来国外航天员系统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日月 《航天》2010,(3):54-55
“阿波罗”16号登月航天员约翰·扬,是美国航天史上航天员生涯最长、执行任务最多的航天员之一,也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航天员:他曾经六次进入太空,两次去过月球(一次为绕月,一次为登月)。人称约翰·扬工作、睡觉、吃饭、呼吸均与太空飞行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航天员在月面驻留与活动离不开登月航天服的保护。文章考虑载人登月任务环境对登月航天服的各种特殊要求后,从满足环境适应性的服装工艺设计角度对登月航天服进行了总体概念设计: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利用SysML搭建登月航天服模型,采取舱内/月面兼用设计模式;主要对其头盔、躯干主体部分、手套、靴子、生命保障背包,以及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分别开展设计与说明。该设计思路和方案可为我国载人登月以及载人深空探测航天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图片解读     
2009年6月,欧洲空间局(ESA)公布了被称为曙光的太空计划(Aurora),宣布欧洲从2001年就已开始准备,并计划在2024年登月。计划的目标是:力争在2030—2035年间向火星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实现欧洲航天员登上这颗红色星球的梦想。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19日,美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了美国最新的航天计划。根据计划,美国将于2018年前将4名航天员送上月球,此后逐步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航天员常驻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送6名航天员登陆火星并在火星上常驻500d。鉴于航天飞机将于2010年退役,NASA已选定由航天飞机外挂燃料箱、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主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改装的运载火箭作为今后载人航天的运载工具,而航天员将乘坐载人探索飞行器(CEV)进入太空。其中,用于执行登月乃至登陆火星任务的CEV体积更大。目前,专家已着手设计月球着陆器,着陆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一个通过火箭发动机实现软着陆的四足着陆平台,上部则是将完成登月使命的航天员送回月球轨道的飞行舱。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载人登月和无人探月成为世界航天界的新热点,也成为载人航天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公布了“空间探索新构想”,其中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  相似文献   

10.
温谷 《航天》2009,(8):30-31
2009年7月20日是阿波罗11号实施首次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6月18日,美国一箭双星发射了“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目前最先进的月球探测器,从而拉开了其“重返月球”计划的序幕。该计划与昔日辉煌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相比,无论是政治环境还是航天影响都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1.
载人航天故事(六)士元八、前苏联载人登月计划内幕60年代,美苏曾为载人登月进行激烈的争夺,最后以前苏联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角逐中美国是公开“宣战”,而前苏联却是秘而不宣。尤其是在美国登月成功之后,争雄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前苏联否认有这样一项计划,因而使前...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前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时期,两国的争霸对象延伸到了太空领域,其中包括对月球的探测。30多年来,俄罗斯的探月计划一直是个未解之迷。俄罗斯在完全具备载人登月技术水平的条件下,却没有登月,而由美国人完成了这一壮举。在当时那样的特定时期,这让我们很难理解。因为在冷战时期,探月和登月活动是两个国家用整体实力进行的一场较量与对抗,特别是登月活动,它承载的不仅是科研上的意义,而且是提升国际威望、增强民族信心的政治手段。但是,俄罗斯为什么要放弃这一计划?最近,世界范围内又一次掀起了“月球热”,许多国家纷纷推出自己的探月计划,而俄罗斯面对这股“热流”似乎没有积极的反应。人们不禁猜测:俄罗斯是已经成竹在胸,还是对曾经热衷的探月活动已经失去了往日政治般的狂热?  相似文献   

13.
杭仁 《航天员》2009,(4):35-37
“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脉络 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登月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引起全世界震动。  相似文献   

14.
当年在美、苏白热化的太空竞赛中,前苏联曾一度占尽优势:第一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航天员上天……为人少知的是,前苏联还秘密进行了一系列载人登月的前期工作,但1969年7月16日却是美国人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最早登上了月球。这不禁让人错愕:在美国人紧锣密鼓实施“阿波罗”计划的时候,当年的头号航天巨人前苏联难道在“打盹”吗?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 早在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的7年之前,美国人曾计划研制一种微型空间站,取名摩尔。这种微型空间站由一个经过改装的双子星座飞船和一个圆柱形的实验舱组成,总重11吨。它可居住两名航天员,进行多种空间实验和对地观察。这一方案曾引起美国国防部的兴趣。后来,由于美国需集中资金研制载人登月飞船,因而发射微型空间站的计划没有实现。直到1969年载人登月以后,美国才利用剩余的火箭,于1973年5月发射了一个重约68吨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相似文献   

16.
知识资料窗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就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是运行时间有限,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一般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往返于地面和航天...  相似文献   

17.
知识资料窗     
载人飞船载人飞船就是能保障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称宇宙飞船。它是运行时间有限,仅能一次使用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一般包括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载人飞船。载人飞船  相似文献   

18.
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开创了载人航天新时代。至今,人类已经发射多种宇宙飞船。它们可分为载人型、货运型和载人货运混合型飞船三种,也可分为卫星式、登月式和行星际式飞船三类。这些飞船在世界航天史上...  相似文献   

19.
《航天》2009,(8):41-42
1989年1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6位教授访苏时,在莫斯科航空学院亲眼看到了当年匆忙研制的登月舱和用于把2名航天员从月球送回地球的飞船。主人在沉默20年之后坦率告诉客人:这些是为了抢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而研制的。苏联原计划于1968年12月实现载人绕月飞行,但被美国阿波罗8号在1968年12月初抢先实现了绕月飞行。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又率先登月成功。  相似文献   

20.
《航天》2014,(11):F0002-F0002
9月26日,俄“联盟”TMA-14M载人飞船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女航天员叶连娜‘谢洛娃进入空间站,成为驻站的第一位俄罗斯女性。这也是17年来首次有俄罗斯女航天员进入太空。上一次是在1997年,航天员叶连娜·孔达科娃飞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