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50年代,作为波兰航空工业重新改组的一部分,在卢布林市郊区的斯维德尼克建立了一个航空工厂。卢布林在波兰航空历史上作为世界大战前轻型飞机生产中心而闻名。原来的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完全毁坏了,塔德乌什·索尔蒂克曾试图在卢布林重  相似文献   

2.
2007年11月28日,美国赛斯纳飞机公司与中国一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签约合作生产赛斯纳162轻型运动飞机,迈出了与中国航空工业开展合作的新步伐。就双方合作概况与合作前景等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赛斯纳公司结构工程部部长史建元。  相似文献   

3.
台湾航空工业始建于60年代末,1969年成立了隶属于军方的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和中山科学研究院,此后走过了从购买生产许可证组装美国飞机(F-5E/F战斗机)到自行研制飞机(研制AT-3高级喷气教练机和IDF超音速轻型战斗机)的道路.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台湾工业向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的转变,台湾当局把航空工业列入重点科技投资产业.在“1991年~1996  相似文献   

4.
韩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1972年,其空军试装出美国帕兹马尼公司的PZ-2型轻型飞机.1976年以后才开始正式批量组装外国的直升机和飞机.现在具有一定实力的航空工业公司也是1976年以后相继建立的.进入80年代以后,韩国航空工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1982年至1988年产值年均增长27%.1988年产值达到约2亿美元.为了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韩国颁布了“航空航天产业开发促进法”.到1992年,航空工业产值已增加至7.60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从1990年以来,波兰航空工业割断对俄罗斯的依赖,开始完全进入世界市场。经历了5年剧烈的、痛苦的经济改革,航空工业开始出现了转机。从1990年开始,波兰航空工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在急剧地削减。5家主要的机体和发动机制造企业的职工在1991~1994年间减少了30%。各企业正在从扩大销售和争取效益的挣扎中振作起来。波兰最大的航空企业希维特尼克(Swidnik)公司1994年的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今年的销售可望再增加50%。第三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评价和报道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现状,国际航空杂志社全体记者和编辑分兵三路,一路西北,一路东北,一路江南,前往我国主要的航空企业和航空基地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参观。所到之处,我们目睹了我国航空工业在市场经济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不论是科研,还是制造,不论是企业改革,还是企业文化,今日的航空工业与夕日的境况已经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为此,我们的记者编写了多篇采访文章,将以连载的形式在近期《国际航空》上刊出。本文是这些文章的浓缩版。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是一个有40年历史的老企业.今天…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美国轻型运动飞机市场的成长数据为基础,研究美国轻型运动飞机市场的发展规律,为我国轻型运动飞机市场的发展给出了若干建议,希望能够为国内轻型运动飞机企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用航空》2004,(6):65-66
由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直升机和通用飞机科研生产基地,浓缩了航空高新技术精华,代表了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最新水平。公司现已形成Y12系列轻型多用途飞机、Z9系列民用直升机、Z9系列军用直升机、HC120快速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四大航空产品系列。HC120直升机HC120直升机是由中国、法国、新加坡三国联合研制、哈飞总装生产的单发5座、1.7吨级的先进直升机。HC120直升机大面积采用复合材料,有效提高了可用商载,可以用于客货运输、训练飞行、外吊挂货物、治安巡逻、边境辑私查毒、医疗救护、…  相似文献   

9.
正7月9日,航空工业沈飞国际举行了第100架份A220飞机中机身段下架仪式。沈飞国际董事长邓玉东介绍,A220项目是航空工业集团和空客公司高度关注的战略合作项目,航空工业沈飞国际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是空客A220项目前机身和后机身的关键供应商。成立12年来,沈飞国际一直负责A220飞机七个工作包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售后服务,包括在产的A220飞机前机身、中机身、后桶段、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出版一期客观评价和报道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专辑,国际航空杂志社的记者和编辑兵分三路,一路“闯”西北,一路“下”东北,一路“走”江南,前往我国航空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集中的航空工业基地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和参观。 中国航空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已经和正在向着独立自主和与世界航空工业结合并与之接轨的方向发展。面对国内经济的连续增长和中国军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不断增长需求,中国航空工业正在以腾飞的脚步迈入国家“十五”计划的宏伟发展阶段。 本刊将从本期开始,以“走近西北中国飞机城”为开篇,陆续刊出根据各路记者出行的采访记录整理的各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领导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前景设想的一些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