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刘一 《航天员》2010,(5):17-18
从"备用"到"先导",嫦娥二号就像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洗礼。让我们细细来品读嫦娥二号这颗正在接受着伟大的探月洗礼的卫星所承载的使命、意义和它可能性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陈全育 《航天》2010,(11):32-33
在刻苦攻关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黄江川对嫦娥二号卫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作为卫星总设计师,他把卫星看作自己的"孩子",还把卫星工作的环境——月球也当作自己的"亲人"。  相似文献   

3.
嫦娥二号卫星绕日运行轨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5,(4):7-11
嫦娥二号(Chang’e-2)卫星是我国首颗绕日运行的人造行星,文章在给定卫星轨道数据的基础上,对其绕日运行的轨道进行分析。分析了卫星与地球的交会周期,以及一个交会周期内卫星相对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得出了嫦娥二号卫星返回地球的速度增量需求和可飞越的目标小行星。分析结果可为嫦娥二号卫星后续任务的论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嫦娥二号卫星大容量存储器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嫦娥二号月球卫星分别需在100km圆轨道获取分辨率优于10m的月面立体图像,以及在100km/15km椭圆轨道获取分辨率优于1.5m的立体图像需求,设计了NAND型FLASH存储芯片的固态大容量存储器,其存储容量达128Gbit。设计中采用了并行扩展加流水线操作的方式,提高了存储和擦除速率;引入了"簇"的概念,在存...  相似文献   

5.
嫦娥一号卫星的初步科学成果与嫦娥二号卫星的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在轨运行495d,一共取得了1.37Tbyte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在此基础上生产出4Tbyte科学应用数据产品。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各项科学目标,为推动我国月球与行星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嫦娥二号卫星在嫦娥一号卫星取得圆满成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进,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将于今年年底前发射升空。嫦娥二号卫星从发射到第一次近月制动所经历的时间由13d缩短为5d,环月轨道高度由200km降低为100km,CCD相机的像元分辨率由120m提高到10m,激光高度计测量月面高程由1次/s提高到5次/s。嫦娥二号卫星将重点开展对月面着陆区地形地貌的精细探测,试验验证相关关键技术,为探月二期月面软着陆奠定科学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嫦娥二号卫星轨道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嫦娥二号卫星的轨道设计是在充分继承嫦娥一号轨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应性改进。轨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选择、发射窗口、速度增量需求以及嫦娥二号卫星和嫦娥一号卫星不同点的对比,提出了整个飞行轨道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嫦娥二号卫星技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进行飞行试验,并试验探月工程二期的部分关键技术,以深化月球科学探测。文章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道设计、高灵敏度X频段深空应答机等6方面的技术特点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嫦娥二号卫星就顺利升空。虽然其主要设备继承了嫦娥一号卫星,但它在我国卫星型号快速研制方面积累了  相似文献   

9.
董光亮  樊敏  李培佳  黄勇 《宇航学报》2013,34(4):457-463
针对嫦娥二号探测器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距月面100km高度捕获月球、完成既定任务后飞往日地第二拉格朗日平动点等飞行轨道方面的新特点,分析了定轨预报策略,利用事后精密轨道,全面评估了关键变轨点定轨预报和变轨后快速定轨的精度,其中,近月制动前3h定轨预报至近月点的位置误差为1km,速度误差为 0.3m/s 。利用不同月球引力场模型进行环月轨道精密定轨,根据实测数据残差分析和精密星历比对的结果,采用SGM100h引力场模型的定轨残差均方根最大。此外,针对嫦娥二号扩展任务,分析了不同测轨条件下的定轨精度,测量数据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扩展任务中途修正前的定轨弧段内,测距、时延和时延率数据的残差分别为5m,5ns和1ps/s。  相似文献   

10.
厂文 《中国航天》2010,(10):8-10
<正>1.相对嫦娥一号的技术改进和不同点作为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在总体设计上与嫦娥一号卫星相比,技术上有哪些改进?不同点是什么?作为探月  相似文献   

11.
<正>嫦娥二号卫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备份星,同时也是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试验星。那么,嫦娥二号卫星将在我国后续探月工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嫦娥一号卫星各项任务的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嫦娥”再度远行,奔赴那谜一样的月宫。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嫦娥三号不再是在月球上空远眺,而是要在那片广寒宫里安家。嫦娥三号长得什么样?为什么要远赴月宫,怎样奔赴月球新家,在一路上将遇到哪些困难,“嫦娥”奔月为哪般?等等,我们将向你撩开它的神秘面纱,为你一一揭开这些问号。  相似文献   

13.
"嫦娥二号"卫星上装载了1台降落相机和3台监视相机,相机采用CMOS成像技术,突破了轻小型低功耗高度集成化相机设计技术、自动曝光技术、高速彩色图像静态压缩技术以及开窗和亚采样技术,对月面、卫星太阳翼展开、490N发动机工作以及定向天线展开等卫星关键动作进行了成功拍摄,是中国CMOS成像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潘晨 《航天》2014,(1):17-17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近3.8吨。  相似文献   

15.
王山而 《航天员》2010,(5):19-19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不光是令国人引以为豪和引起广泛关注的大事件,在国际上也激起了一片讨论和评价的热潮。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嫦娥二号只是一个标志,我们应该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期待投向未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设计思想与结果、发射前检测与地面推扫成像试验.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仍采用与嫦娥一号相同的线阵推扫成像模式,但嫦娥二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技术指标要求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为地元分辨率由嫦娥一号的120m提高为嫦娥二号在100km圆轨上优于7m与在100km/15km椭圆轨道近月弧段...  相似文献   

17.
基于降落图像匹配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应用着陆器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和嫦娥二号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嫦娥三号着陆点位置评估方法。以高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着陆器位置为基础,通过降落序列图像间的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匹配,计算序列图像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完成着陆器在低分辨率降落图像上的定位。并通过提取降落图像与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撞击坑,实现图像间的匹配与几何转换参数的计算,最终得到着陆器在嫦娥二号DOM影像上的位置。通过对比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拍摄到的着陆器真实位置,验证了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其定位精度在DOM影像1个像素以内。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深空中继链路信道受限情况下复杂密集信息流的高效传输问题,嫦娥四号设计实现了多信道、多模式、多码速率、长短帧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机制,通过优化组合,充分利用信道资源,满足了不同飞行阶段的数据传输需求。同时通过自主运行策略降低中继链路的使用风险,确保中继链路故障情况下关键事件、关键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通过嫦娥四号飞行试验,验证该设计合理有效,为未来深空数管的设计实现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系统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嫦娥一号卫星热控系统的设计特点,可为我国后续深空探测器热控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研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将实现对月球的环绕探测。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在我国航天史上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与近地卫星相比,嫦娥一号卫星面临更复杂的控制过程和环境,因此,嫦娥一号卫星必须突破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实现既定的任务目标。文章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技术方案和研制过程;概要性地说明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