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铝制圆筒自由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磁流变阻尼器振动实验系统,研究了磁流变阻尼器对结构振动特性的影响以及磁流变阻尼器的减振特性。比较了在有无磁流变阻尼器和阻尼器控制电压不同的情况下结构的频响函数,分别以正弦信号和随机信号对梁进行激励,测试了梁在阻尼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仅在较窄的频段内,磁流变阻尼器能够改变梁的振动特性,降低频响函数的幅值;在结构振动的低频区,磁流变阻尼器减振效果明显,在高频区对结构的振动响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神经网络的空间桁架结构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桁架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目前已成为振动控制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研究空间桁架的主动控制方法,首先必须建立其准确的模型。神经网络固有的学习能力使其在模型辨识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空间桁架结构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本文采用了修正的Elman递归网络进行了模型辨识,结果表明,带有自反馈增益修正的Elman网络能很好地反映桁架结构的真实情况,适用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模型辨识。  相似文献   

3.
主、被动振动控制一体化理论及技术(Ⅱ)--组合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是系列讲座的第二篇,涉及组合振动控制的基本问题,重点介绍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包括:各种阻尼材料及其性能,筒型粘弹性阻尼器特性及设计方法,自由和约束阻尼层结构以及粘一弹性复合结构的分析,直线式压电作动器PZT-AM和TOKIN的特性、试验及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空间桁架为例,讨论了组合振动控制实现问题,涉及动力学特性分析和试验,用评价函数描述被动振动控制参数对主动振动控制的影响,作动器和阻尼器的优化配置等。从工程应用角度,本文指出应当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用来指导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4.
针对八旋翼飞行器非线性、强耦合、欠驱动、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特点,综合八旋翼动力学特性进行数学公式推导,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耦八旋翼各通道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提出RBF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策略,该策略能够根据控制效果在线自适应整定PID参数,具有自主学习和自适应能力。通过matlab搭建八旋翼仿真模型并对其仿真,对比分析RBF神经网络自适应PID和传统PID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前者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后者,系统快速性、鲁棒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被动式电磁阻尼器控制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振动.首先,设计了一个被动式电磁阻尼器,可以通过电流变化控制阻尼力.然后,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分析了不同阻尼下的不平衡响应仿真.最后通过系统高速旋转实验,研究了不同阻尼器控制参数下该系统的不平衡响应.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增加被动式电磁阻尼器能够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并降低转子的不平衡振动,使转子成功越过一阶弯曲临界转速15 600 r/min,稳定运行在21 000 r/min.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粘弹阻尼器双线性迟滞模型基础上,为了便于参数识别,将滑移迟滞恢复力等效成黏性阻尼力与分段线性弹性力的联合作用,引入指数衰减函数表征弹性力及阻尼力随激振幅值的变化规律,并导出了带静位移的粘弹阻尼器复模量计算模型。提出一种结合复模量及迟滞回线进行参数识别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准确性及参数识别法的有效性。分析了静位移对迟滞回线及复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静位移的变化使得迟滞回线沿弹性力曲线移动,并由于非线性刚度的影响,迟滞回线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在模型采用奇次弹性力和线性黏性阻尼力的条件下,储能模量随着静位移的变化成偶次函数的趋势变化,而耗能模量则不受静位移的影响;静位移对储能模量和耗能模量的影响源于粘弹阻尼器刚度和阻尼关于位移的非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7.
带材轧制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针对板形和板厚控制相互耦合等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新算法。文中系统由两个小波神经网络组成,分别实现综合系统的模型辨识和控制。由于小波变换的紧支性及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能力,模型辨识能准确地辨识板形板厚系统的动态特性,控制器能产生较为复杂的控制规律。仿真结果证明,该板形和板厚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跟随和抗扰性能,其控制效果优于传统的解耦PID控制。  相似文献   

8.
完全非线性近似逆及其在轨迹跟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系统输出跟踪问题在理论和实际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地研究和广泛地应用。但是所有的研究对象一般都要求仿射型非线性系统,以便容易解出相应的控制输入。对于一般的完全非线性系统,由于没有控制输入的显性表达式,很难得到相应的结果。本文讨论了完全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跟踪问题,在理论上研究了完全非线性系统逆的存在性。利用神经网络可逼近任意 L2 函数的特性,提出了求解完全非线性系统逆近似控制律的方法,并由此研究了完全非线性飞机模型的轨迹跟踪问题。通过对飞机轨迹跟踪问题的仿真,表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线性补偿的涡扇发动机MRAC控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工程应用为目的,采用输入输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航空发动机转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针对发动机的非线性特性,设计了函数连接型神经网络补偿器。开展了控制器实物在回路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补偿的MRAC在包线内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对于发动机及其工作环境的非线性具有良好的补偿能力和适应性,验证了自适应控制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风洞试验中常使用细长的悬臂支杆来支撑气动模型,但该支撑系统由于阻尼较低容易产生振动,从而限制了测试包线并影响数据质量。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基于压电作动器的主动式支杆阻尼器能有效抑制支杆振动。本文回顾了压电振动控制在风洞试验中的研究进展,包括主动阻尼器设计、控制方法设计和风洞应用3方面。首先分析主动阻尼器的不同设计方案及其减振原理;然后回顾用于主动阻尼器的控制方法,从经典控制方法(如PID控制)到各种智能控制方法;进一步总结主动阻尼器及其控制器在不同风洞中的实际应用,并评价其减振效果。最后,讨论风洞试验中的压电振动控制在未来发展中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The elastic support/dry friction damper is a type of damper which is used for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in a rotor system.To establish the analytical model of this type of damper,a two-dimensional friction model-ball/plate model was proposed.By using this ball/plate model,a dynamics model of rotor with elastic support/dry friction dampers was established and experimentally verified.Moreover,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elastic support/dry friction damper was studied numerically with respect to some variable parameters.The numer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damping performance of the elastic support/dry friction damp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rotor-support system,the damper location,the pressing force between the moving and stationary disk,the friction coefficient,the tangential contact stiffness of the contact interface,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stationary disk.In general,the damper should be located on an elastic support which has a large vibration amplitude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damping performance,and the more vibration energy in this elastic support concentrates,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damper will be.The larger the tangential contact stiffness of the contact interface,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stationary disk are,the better performance of the damper will be.There will be an optimal value of the friction force at which the damper performs best.  相似文献   

12.
带有传动机构的翼段颤振半主动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了将磁流变阻尼器安装于机翼操纵面传动机构上的布局,并由此建立了非定常气动力下机翼-操纵面-传动机构的气动弹性动力学方程,利用on—off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颤振抑制,并且研究了控制延迟时间、控制电压以及阻尼器滞回宽度等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延迟时间和控制电压对颤振临界速度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阻尼器的滞回宽度的影响不大,在本文的阻尼器安装布局和控制策略下,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至少提高了17%。  相似文献   

13.
采用磁流变阻尼器的直升机"地面共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特性,采用能量法得到了磁流变阻尼器的等效线性阻尼。建立了机体平面二自由度和刚性桨叶的“地面共振”分析模型,得出了直升机“地面共振”的稳定性区域。通过分析计算可以得出,磁流变阻尼器能在不同情况下提供“地面共振”所要求的阻尼,达到抑制“地面共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防止直升机出现“地面共振”是直升机研制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动力学问题。磁流变阻尼器作为可控阻尼器具有结构紧凑、功耗小及输出力大等优点。本文建立了带有桨间磁流变阻尼器的直升机“地面共振”空间模型运动方程,采用开—关(on—off)控制方法来抑制“地面共振”,并进行了仿真计算和控制结果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桨间磁流变阻尼器抑制“地面共振”比粘弹性阻尼器有更好的可控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仅用机体振动信号诊断旋翼减摆器阻尼失效、轴向铰卡涩和水平铰卡涩3种桨毂阻尼故障的可行性。在旋翼试验台上分别设置上述3种阻尼故障,测取机体振动响应,利用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其频谱特征。分析表明,3种阻尼故障引起的机体振动谱图互不相同。采用概率神经网络实现了3种阻尼故障的正确分类。研究表明,仅用机体振动响应实现旋翼阻尼故障诊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直升机神经网络反馈线化飞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H-2G为控制对象,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反馈性化控制方法,进行直升机机动飞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神经网络具有逢适应能力,能够在线补偿反馈线性化所产生的逆变换误差,这种方法无须获得动态逆模型,而只需某一个状态下的动力学模型,就能在全包线提供有效的控制,既避免了传统方法的增益调参,又解决了难以获得动态逆模型及计算量大的问题,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智能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逆运动学方法设计了无人机四维制导系统。基本姿态控制器采用基于在线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动态逆控制器。动态逆控制器用来对消无人机的非线性,在线神经网络补偿对消不精确引起的状态误差。制导系统的任务就是由给定的三维航迹,解算出航迹角,并生成三个姿态角指令,同时设计发动机控制回路以控制航迹速度,最终实现精确的四维航迹跟随。  相似文献   

18.
以某型带缘板阻尼块涡轮叶片为对象,采用二维整体-局部统一滑动模型,编制涡轮叶片振动响应分析程序。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计算不同参数时带缘板阻尼块叶片的振动响应,分析了正压力、外激励对减振效果的影响。算例分析表明:同一外激励下,存在一最佳正压力可以使系统减振效果比较好;正压力不变时,外激励幅值大小的变化对叶片减振效果有较大影响;另外阻尼块对叶片起到调频作用。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ze and design a control system for vibration reduction in a rotor system using a shear mode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MRF) damper. A dynamic model of the MRF damper-rotor system was built and simulated in Matlab/Simulink to analyze the rotor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dfeet of the MRF damper.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 optimizing control strategy using pat- tern search method was proposed and designed. The control system was constructed on a test rotor bench and ex- periment validation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were conduc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rotor vibration caused by unbalance can be well controlled whether in resonance region (70~) or in non- resonance region (30 ~). An irregular vibration amplitude jump can be suppressed with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urthermo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apidity of transient response and efficiency of optimizing technique depend on the pattern search step. The presented strategies and control system can be extended to multi-span (more than two or three spans) rotor system. It provides a powerful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 in target and control for shafting vibration.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对带有模型尾支杆支撑系统在吹风过程中振动特性的实时控制,以压电陶瓷叠堆为减振元件设计了尾支杆一体化结构;提出了神经网络PID(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实时控制方法,建立了该尾支杆一体化结构的运动方程,推导出神经网络进行系统识别的状态方程,以此为基础进行控制器的设计并基于Labview软件编写控制程序;最后在风洞中,对该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表明利用该控制系统可进行实时控制;对不同风速下激励的振动,控制后的均方根幅值(Root mean square,RMS)减小55%以上,且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靠性和容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