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空新航线     
《航天》2014,(10):10-13
韩首位航天员辞职惹争议 8月12日,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称,韩国首位航天员李素妍已因个人原因从该院辞职。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称,李素妍向该院发了辞职信,该院同意了她的要求。李素妍现年36岁。她2008年在耗资260亿韩元(2540万美元)的韩国航天员培养计划下同两名俄罗斯航天员一起乘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韩太空第一人。在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完成两年的义务服务期后,她2012年突然提出休假并前往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2013年8月,她与一位韩裔美国人结婚,之后取得美国绿卡。李素妍的辞职让韩首项航天员计划终结,引发政府浪费纳税人钱财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发射消息     
《中国航天》2008,(6):47
俄联盟FG型火箭4月8日在拜科努尔发射了执行空间站机组轮换任务的联盟TMA12载人飞船。船上乘有韩国首位宇航员李素妍及俄宇航员沃尔科夫和科诺年科。飞船两天后与空间站对接。李素妍于4月19日和原先在站上的另两位宇航员乘联盟TMA11飞船安全返回。△联合发射联盟公司的宇宙神5—421型火箭4月14日在卡角发射了ICO全球通信(控股)有限公司的ICO—G1通信卫星。  相似文献   

3.
智能气囊缓冲器在航天器回收着陆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提出将智能气囊技术应用于飞船返回舱座椅作为返回落地缓冲,设计了智能气囊缓冲器方案,并论述了智能气囊缓冲器在飞船座椅上应用的可行性。与胀环式机械缓冲器比较,智能气囊保持了较高的缓冲效率,同时可使航天员受到的冲击过载特性曲线更加平坦,从而提高航天员着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4.
阳光 《航天》2014,(5):16-16
搭乘两名俄罗斯航天员和一名美国航天员的俄联盟TMA10M载人飞船北京时间3月11日上午离开国际空间站,随后在哈萨克斯坦中部安全着陆。目前国际空间站上还驻有俄、美、日各一名航天员。他们组成了新的第39宇航组,由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领导。若田由此成为国际空间站首位日本指令长。  相似文献   

5.
《航天》2009,(8):43-43
为了重返月球,美国目前正在打造新型登月飞船“猎户座”。这种新型飞船大胆借用了阿波罗工程的可靠经验:“猎户座”的外形酷似阿波罗飞船。“猎户座”月球着陆器仍采用阿波罗飞船登月舱的设计理念,即由上升级和下降级组成,上升级是航天员完成登月使命后将他们送回月球轨道的乘员舱,下降级是一个有4条腿、通过火箭发动机实现“软着陆”的着陆平台。  相似文献   

6.
林海 《中国航天》2005,(11):40-42,45
北京时间10月12日9时整,万众瞩目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5天的飞行,北京时间17日凌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两名航天员平安返回。神舟六号的成功飞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媒体纷纷抢发消息,许多国家政界人士和专家发表评论,一些国家政府发来贺电。世界各地华人华侨无不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7.
6月11日,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内外舆论对此高度关注,一时间好评如潮;6月26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又一次引发媒体评论热潮……  相似文献   

8.
《航天员》2012,(3):46-47
莫斯科时间2012年5月17日8点39分,3名航天员乘坐“联盟”TMA-04M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自动对接,与空间站上的3名航天员正式组成第31长期考察组,值守国际空间站。这是2012年人类的首次太空之旅,3名航天员即将在空间站度过126个不平凡的昼夜。  相似文献   

9.
收集和分析了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有关安全性方面的资料,突出分析上升段,轨道运行段和回收着陆段可能出现危及航天员安全的各种故障及处理措施。在安全性指标方面并吸取了美国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0.
4.中国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实现出舱活动 2008年9月25日,中国利用长征2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见图11)。该飞船首次载有3名航天员,于9月29日安全返回着陆。  相似文献   

11.
席玲 《中国航天》2012,(7):50-50
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3名航天员奔赴"太空之旅"。如何保障他们在神舟九号飞船内的生命安全格外引人瞩目。作为保障飞船内空气环境安全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飞船舱体密封件,则是整个飞船舱体结构密封的关键部件。由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42所生产的飞船舱体密封件在此次任务中将全程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相伴。由于外太空的环境复杂,要求密封件在高真空、高低温交变、紫外辐照、带电粒子辐照和原子氧等特殊的使用环境下不产生降解、老化和龟裂,始终保持可靠的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乘着醒目的降落伞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3名航天员健康出舱,标志着"神舟"载人飞船首次交会对接应用飞行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神舟十号"飞船在轨飞行15天,其间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完成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飞行,是对"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至此,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完美收工,中国航天从此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13.
雨轩 《航天员》2013,(4):72-75
2013年6月26日上午,神舟十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成功返回地面,这距离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飞太空已有10年之久。10年间,中国恰有10名航天员进入太空,而神十也恰好是我国神舟飞船系列的第十艘飞船。  相似文献   

14.
李素妍     
《载人航天信息》2009,(3):183-186
航天员生涯:鉴于高山在俄罗斯的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2007年9月5日韩国确定高山为首飞航天员,李素妍作为他的替补。然而,高山2007年9月中旬在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接受训练时试图将禁止外传的训练教材放到个人行李中托运回国,俄方发现后收回了教材,并提出抗议。  相似文献   

15.
载人飞船是一种能保障少量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生活和工作、且能使航天员座舱以弹道式或弹道-升力式再入路径安全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在太空轨道上独立飞行的时间不长(一般几天到十几天),内部容积较小(几立方米),乘员不多(一般1~3名),只能一次性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尚处于概念研究阶段)。按运动范围,载人飞船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和登月飞船,今后还可能出现登火星的载人飞船。在迄今已出现过的载人飞船中,除一种型号曾用于载人登月外,其它型号的飞船都是往返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的卫星式载人飞船。载人飞船是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16.
刘斐  孙喆 《中国航天》2012,(7):26-28
从半年多前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完美着陆的那一刻开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就一直在浩瀚的太空中静候着神舟飞船的再一次到访。而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圆满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也将我国航天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即将到来的发射任务面前,人们不禁要问:神舟九号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何技术创新及突破?存在着哪些风险?它对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有何意义?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神舟九号飞船总指挥何宇和总设计师张柏楠,请专家一一解说其中的内里乾坤。  相似文献   

17.
国外新一代载人飞船减速着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7,(1):100-109
新一代的载人飞船向着多功能化、多任务目标适应性的方向发展,可重复使用性和精确着陆的要求逐步提高。文章介绍了美国多用途乘员飞行器(MPCV)、乘员航天运输-100飞船(CST-100)、龙(Dragon)飞船,以及俄罗斯新型载人航天运输系统(PPTS)等典型的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减速着陆技术;主要研究了降落伞系统、减速着陆工作程序及着陆缓冲系统;分析了在气动减速和着陆缓冲方面采用的群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精确着陆控制技术;提出我国在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时应大力开展群伞系统、大载重着陆缓冲系统的研制,并进行减速与着陆缓冲系统地面试验和空投试验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载人飞船的开伞控制方案是回收着陆系统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飞船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成败。文章根据载人飞船特点的分析,制订了飞船开伞控制方案,即采用静压高度控制法来控制开伞,然后根据静压高度控制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开伞控制方案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仿真试验和飞行试验结果表明:"神舟号"载人飞船开伞控制方案的设计是合理的、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火工装置作为分系统的关键产品,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充分的试验验证。文章主要介绍了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要火工装置的特点及其可靠性试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火工装置的设计是合理的,工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北京时间10月15日9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胡锦涛到现场观看飞船发射,亲切会见了首飞梯队3名航天员,并在发射成功后发表了重要讲话。16日清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观看了飞船回收情况,并与首飞航天员通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获悉飞船成功着陆后,给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打电话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