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他     
“海洋一号B”卫星成功发射2007年4月11日11时2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轰鸣,“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载着中国自行研制的“海洋一号B”卫星升空而去。经过797s飞行后,星箭成功分离,最后,卫星准确进入距地球798km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这是继2002年5月成功发射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后,中国又一次将海洋卫星成功送上太空。与“海洋一号A”相比,“海洋一号B”各项指标和功能都有了较大提高———卫星的设计工作寿命提高到3年,星上存储量由80兆字节扩展为2吉字节。“海洋一号B”卫星担负着海洋水色环境要素、海表温度…  相似文献   

2.
先进的星载探测仪器可以对海洋的有关参数进行精确的遥感测量。这已被飞行成功的天空实验室、测地卫星-3和海洋卫星一A 充分的证实。特别是1978年美国发射的海洋卫星-A 首次对海洋表面进行了遥感测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0):4-5
中国将发8颗海洋卫星监测全部管辖海域据中国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透露,2020年前,我国将发射8颗海洋系列卫星,形成对我国全部管辖海域乃至全球海洋水色环境和动力环境遥感监测的能力。按照《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这8颗海洋卫星包括4颗海洋水色卫星、2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2颗海陆雷达卫星,在  相似文献   

4.
7月5日,苏联用旋风运载火箭发射了一颗新的海洋卫星,替代1987年7月16日发射的出故障的宇宙-1869卫星,该星侧视雷达12米长的天线未能展开。新卫星的发射比预计时间推迟了6个月,它是代号为“海洋”系列卫星的第一颗。苏联过去几年曾非正式使用过“海洋”这一名称,并承认有一系列卫星在称为“海洋-0”(0代表光学)的“资源”系统指导下工作。该系列卫星开  相似文献   

5.
国外海洋卫星应用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海洋卫星(Ocean satellite)是在气象卫星和陆地资源卫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观测卫星,按照功能可分为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发展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国家,目前,全球共有海洋卫星或具备海洋探测能力的对地观测卫  相似文献   

6.
正2018年10月29日08:43,首颗"中法海洋卫星"(CFOSAT-1)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C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中法海洋卫星"是由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首颗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的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5月15日9时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4B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海洋探测卫星—— 海洋-1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D送入太空。 卫星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所属测控站进行了实时跟踪测控,并及时计算出卫星入轨参数。目前,这两颗卫星均运行正常,风云-1D已传回清晰的气象云图,海洋-1也传回首幅图像。 海洋-1卫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在海洋卫星遥感应用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风云-1D气象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代太阳同步轨道业务应用气象卫星,主要任务是获…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绵绵青山再次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又一次腾飞。11时27分11秒,“5、4、3、2、1,发射!”在响亮的口令中,一条火龙腾空而起。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拖着长长的桔红色火焰,托举着“海洋一号B”卫星飞向了浩瀚的宇宙,经过797秒飞行后,星箭成功分离,最后卫星准确进入距地球798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近圆轨道。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和乌克兰联合制造的天顶号运载火箭从1985年开始使用,主要作为军事卫星运载火箭,用于发射第4代电子侦察卫星和第6代照相侦察卫星(参见表1)。1994年10月31日,天顶号火箭成功地把1颗资源-03探测卫星送入了极地轨道。同时搭载发射了1颗德国的微型卫星Safir-R以及俄罗斯自己的第1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电子”(GOMS)。这是天顶号火箭今后一系列新用途发射的开端。从1995年起,天顶号火箭将发射第三代海洋卫星-O;1998年发射乌克兰的Sitch-2卫星,还有“生物”(Bion)、“光…  相似文献   

10.
从2007年4月11日成功发射至今,海洋一号B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4周年,超寿命运行1年。在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该卫星在水温环境要素探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卫星各分系统运行稳定,各项工程遥测参数正常,卫星还将继续服务于我国的海洋遥感事业。  相似文献   

11.
资深 《国际太空》2002,(7):9-10,11
□□从美国1975年发射第1颗海洋卫星GEOS-3至今已有27年了,在经历了15~16年的试验和应用准备,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海洋卫星才进入业务应用。其原因较多,但主要原因是海洋卫星的应用难度大。例如,海洋水色卫星测量的是离水辐射率,属弱信号,再加上水中物质种类很多,要从中定量提取某个参数,首先要解决在强噪音(占95%)中提取弱信号(占5%)的难题;海洋地形卫星应用要求海面高度测量精度达厘米级,要在距海面1 000km且高速飞行的卫星上实现,其难度可想而知;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微波遥感器反映的是海面粗糙度,而影响粗糙度的因素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5月25日15时12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号”送人太空。同时,搭载了一颗浙江大学研制的“皮星一号”卫星。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04年11月18日18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二号”送入太空。13min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6月11日2时31分,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海洋一号D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该星与在轨稳定运行近两年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实现对全球海洋的组网观测。解读:海洋一号D卫星上配置5个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可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宣传中国航天事业50年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从2006年第4期开始连续介绍了我国空间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返回式”系列遥感卫星“、实践”系列科学卫星、“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资源卫星、“北斗”系列导航卫星、“海洋”系列海洋卫星、“探测”系列等卫星。近年,中国还发射了其他一些小型卫星。例如:2003年10月21日创新-1小卫星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自主研制的首颗质量为88.8千克的小卫星,卫星上装有处理转发器和收发天线等有效载荷,可在交通运…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 2 0 0 0年 9月 2日上午 1 1时 2 5分 ,由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成功地将“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继去年成功发射的中巴“资源一号”卫星后又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监测和空间科学试验。“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此次用来发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的“长征四号乙”型运载火箭箭长约 45米 ,起飞质量2 5…  相似文献   

17.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3,(12):12-13
继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6天;中国航天乘势前行,于2003年10月21日上午11时16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星和中科院的第一颗小卫星“创新一号”双双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里,美国航宇局发射了三颗“陆地卫星”,证明了空间遥感是勘测和管理地球资源的极为有效手段。同时,该局又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通过这两种不同的遥感卫星,对整个地球的陆地和海洋有可能进行全面的观测,尤其是在“海洋卫星”上采用了微波遥感技术,使空间遥感发生革命性的进步。此外,美航宇局还发射了气象和环境监视卫星,诸如雨云与泰罗斯-N、热测绘、地磁观测以及  相似文献   

19.
《太空探索》2007,(12):64-64,F0003
中国航天1-封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隆重集会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2-4风云今再起双星耀九天——风云二号D星将成为北京奥运会气象观测主力军/杨振荣2-6风起云涌一览无穷2-1450年前的秘密首次公开——钱学森手稿《导弹概论》正式出版/石磊4-封二中国飞航事业鹰击长空天风壮5-封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总体设计部6-封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6-42007年民用卫星发射迎来开门红我国成功发射“海洋一号B”卫星/黄希6-6海洋一号B星我国蓝色国土的“守望者”/紫晓宗河6-10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阶段/刘思燕7-4尼日…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14日0时0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中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5月22日,“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经过5次变轨,成功定点在东经42°赤道上空。该星定点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正式准确进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位置,为尼日利亚卫星的运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