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可重使用运载器K-1实现软着陆回收系统设计概况,并利用当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发展的观点,介绍K-1回收系统的主要组成概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可重使用运载器K-1实现软着陆回收系统设计概况,并利用当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发展的观点,介绍K-1回收系统的主要组成概况。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K—1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回收质量分别为10t和20t的两级运载火箭的回收方案设想。文章指出,根据现有的回收技术水平,对运载火箭的回收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近10年国外航天回收技术和救生技术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航天回收技术的研究重点由常规伞系统转向了研制大型冲压翼伞。而航天救生技术的研究重点是空间站的救生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发展高性能的空间救生艇。文中也叙述了运载火箭的回收问题和返回舱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次性运载火箭的重新使用,将成为发展低成本空间运输系统的关键一步。先前的研究以及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经验表明,运载火箭构件的回收和再用在经济上是有利的。由于认识到这个事实,NASA/MSFC与先锋航空航天公司签订了称作高级运载火箭先进回收系统(ARS)的第一阶段研究合同。本文论述了研究期间所完成的工作和由此而得到的结论。 先锋公司首先研究了这样一种方法,用它可以在预定点完整回收各种运载火箭硬件,供整修后再用。然后集中精力研究一个回收系统以用于近期很可能用得上的项目,即推进和电子设备舱(P/AM)的回收。 这次研究在如下方面是成功的: ·满意地达到了所有的研究目标; ·按照规定的时间,呈报了所有资料文本; ·对第二阶段试验所用的P/AM回收系统进行了设计,该系统具有成本低,重量轻、性能好,具有定点着陆潜力和使用灵活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知识资料窗     
知识资料窗航天器回收系统航天器上为回收而设置的各种装置的组合。回收系统是弹道式和半弹道式返回型航天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降落伞回收技术是4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的,最初用于回收探空火箭的实验仪器,50年代用于回收无人驾驶飞机、靶机等航空器和试验导弹...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略地回顾了近10年国外航天回收技术和救生技术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航天回收技术的研究重点由常规伞系统转向了研制大型冲压翼伞。而航天救生技术的研究重点是空间站的救生问题,其主要任务是发展高性能的空间救生艇。文中也叙述了运载火箭的回收问题和返回舱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液体运载火箭造价昂贵,所以多年来人们一直设想将一次性使用的液体火箭回收再用。美国航天飞机的多次回收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液体火箭也可以回收。法国航天研究中心准备从今年开始着手这项试验。  相似文献   

9.
日本从1981年着手制定了能量转换和利用技术,开发了易于回收、循环使用的合成树脂,经过几次循环,使硬化后的热硬性树脂转变为易溶解原料,或者合成,或者变性,或者转变成中间物.并且把“回收热硬性树脂”作一课题加以研究,研究的对象有环氧,聚酰胺及不饱和聚脂。  相似文献   

10.
对海上伞降回收的国外发展情况、关键技术以及我国开展海上伞降回收的研究基础和展望进行了介绍。目前,美国是采用海上伞降回收最多的国家,已经成功完成了多种型号飞船返回舱、航天飞机助推器以及整流罩的海上伞降回收。根据航天器海上伞降回收的方案,海上伞降回收的关键技术可分为降落伞气动减速、航天器着水冲击、航天器姿态调整、海上标位以及海上救援回收。基于我国现有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我国开展海上伞降回收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为我国未来海上伞降回收的开展提供较好的支撑。为建立完整的海上伞降回收体系,仍需解决航天器海上空投试验以及高海况海上综合试验、海上救援回收体系搭建、溅落海区的选择以及大质量航天器群伞减速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对于实现低成本、高可靠、自由进出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我国进入空间能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助推器回收是运载火箭进行重复使用的核心技术。以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技术为背景,从运载火箭助推器伞降回收、垂直返回和带翼飞回3种回收方式着手,充分调研了美国、俄罗斯、欧洲在运载火箭助推器回收技术领域开展的几个典型项目的方案特点和研制情况,以及我国相关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比较其技术难点和应用前景,提出我国发展助推器回收技术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提供研究发展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运载火箭的可回收重复使用不但可以降低发射成本,而且能提高发射密度,满足高密度发射需求,是人类向太空探索必须发展的技术。垂直返回海上回收方式具备高精度、高稳定落点,减小了对落区人民的安全威胁,同时也减小了火箭运载能力不足的影响。随着“猎鹰9”火箭子级成功实现了海上垂直回收并多次重复使用,引发了各国研究者对火箭子级海上垂直回收技术的重视与探索。首先,阐述了海上垂直回收运载火箭的优势与特点,其次,梳理了海上垂直回收运载火箭的发展现状,再次,根据海上回收火箭的几个阶段分析了其过程中包含的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海上垂直回收运载火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产品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针对飞行器回收系统设计的特点和结合使用产品数据管理软件Smar team的经验,论述了产品数据管理在飞行器回收系统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返回式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2006年为止,我国共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FSW)的发射,其中发射成功23次,回收成功22次。我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情况见表1。 6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发射回收情况简述如下: FSW-0:共进行了10次发射,9次发射并成功回收。通过该型号取得了卫星制造、卫星发射、跟踪测控和卫星回收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7,(2):161-162
<正>Space X公司将发射6枚回收的猎鹰-9火箭第一级据航天新闻2017年4月12日报道,Space X公司计划今年的发射任务中有6次使用回收的第一级火箭。公司总裁表示,这样有助于公司消化订单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生产压力。其第一枚回收的火箭已于3月31日再次发射升空,搭载的是卢森堡SES公司的SES-10通信卫星,卫星质量约5.3t,具有50个Ku频段转发器,该公司近来的多项推迟  相似文献   

16.
“猎鹰”9火箭一子级海上回收试验成功及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猎鹰"9火箭一子级垂直回收方式分为两种,一是返回发射场回收,二是发射方向上落区回收。由于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位于美国东海岸,因此,其发射方向上落区回收又称海上回收,返回发射场回收又称陆上回收。一、火箭一子级海上回收试验过程北京时间4月9日4时43分,"猎鹰"9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搭载"龙"  相似文献   

17.
可控翼伞单电机伺服机构微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控翼伞后缘有二组操纵绳,控制它可以改变翼伞飞行方向,实现回收体在预定点(区域)着陆和回收。通常使用二个电机分别进行操纵控制。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减少部件,探讨了单电机进行双边操纵控制的新方案。文中主要介绍微机操纵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8.
火箭回收舱段的准确定位是实现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运载火箭回收舱段飞行轨迹的特点,基于多站到达时间差(TDOA)无源定位原理,通过在回收舱段上加装主动辐射源设计了火箭回收舱段定位系统。将时差非线性定位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时差似然函数的极值优化问题,通过引入量子编码理论、混沌映射和遗传反向学习机制改进海鸥算法(SOA),将其用于搜索回收舱段最优定位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量子海鸥算法在火箭回收舱段定位解算的早期收敛速度、定位精度、全局搜索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Chan算法和标准海鸥算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能够回收其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本文综述了中国的返回式卫星的返回和回收程序,介绍了返回舱防热系统、返回姿态控制及影响返回轨道精度的主要因素,着重说明返回系统的一个重要分系统——回收系统,其中包括回收系统的组成,回收控制及回收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民营航天公司在火箭回收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成功,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国各种先进回收技术和方案也在验证中,我国也已加速开展回收方案论证和试验验证。提出了一种简单可靠、子系统成熟、成本低廉且具备快速搭载飞行试验演示验证条件的回收方案,该方案采取伞降减速、翼伞落点控制及支腿着陆防护的方式回收助推器,可以作为我国火箭回收工程实践的第一步,为后续回收技术研究和实践积累经验和数据。通过助推器分离仿真分析、再入过程气动计算及姿态仿真计算表明助推器回收方案不影响主飞行任务安全性,再入回收过程可控,具备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