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截至2006年的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的统计值,主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和相关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  相似文献   

2.
发射短讯     
<正>遥感卫星19号成功发射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11月22日报道,11月20日,长征4C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19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4次发射。遥感卫星19号和长征4C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卫星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试验五号卫星成功发射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11月27日报道,11月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2001,(1):3-3
据新华社消息,20世纪中国航天最后一次发射于2000年12月21日获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人以全年5战5捷的优异成绩向20世纪道别。 当天0时2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2000年10月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国自主建立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2001,(6):37-37
2001年3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与欧洲阿斯特里姆公司签订了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亚太地区 3号卫星暨鑫诺1B卫星的发射服务合同。这是1996年2月15日长三乙火箭首飞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失利以来,该组织与中国航天的首次握手。这表明,凭借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航天又一次赢得了国际宇航界的广泛信任。 根据合同要求,这颗卫星将于2002年春季发射。星上拥有30个Ku波段转发器,发射重量为3284千克,卫星设计寿命12年。该星将定点于东经85度赤道上空,为中国、俄罗…  相似文献   

5.
根据截至2006年的与中国卫星相关的中国航天发射数量的统计值,主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了“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器的发射数量和相关的中国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射数量。  相似文献   

6.
刘斐 《航天》2011,(2):12-13
2010年,中国航天的宇航发射任务以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华丽出场拉开序幕,又以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一飞冲天压轴谢幕,漂亮的一起一合,于中国航天而言,无疑是一场精彩至极的汇报演出。一年间,中国航天共完成15箭20星的宇航发射任务,创年度宇航发射的历史新高,其发射密度之大、成功率之高和影响力之远都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7.
从附表给出的“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航天发射记录可见,在2006-2010年中国航天用48枚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了53个中国航天器(其中人造地球卫星50颗、卫星式载人飞船1艘、月球探测器2个)和5颗外国卫星(其中2颗为中国研制供外国使用、2颗为外国研制供中国使用)。  相似文献   

8.
汪巍 《中国航天》1999,(3):20-22
1970年5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总理把参加卫星研制发射的科技人员、工人等介绍给毛泽东主席。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用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制造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长征二号火箭将中国返回式遥...  相似文献   

9.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专家日前向媒体透露,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八箭十星,创造了历史上发射次数最多、卫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新纪录,中国航天测控网也因此首次经受住了高密度、多型号任务考验,并确保了数颗高、中、低轨道卫星的安全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人称,该中心在独立创  相似文献   

10.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0,(3):125-126
我国将于10月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2010年5月6日,在中国航天基金颁奖大会暨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高峰论坛上透露,中国将于10月发射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向月球表面发射物体激起扬尘,以分析月球表面的土壤结构。这将是中国探月“三步走”计划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1994年增刊出版为便于读者了解中国导弹与航天的概况,本刊出版了《中国航天)1994年增刊1期。该增刊分A、B两册,收录了介绍中国导弹武器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卫星和地面发射测控设施等的文章,介绍了中国航天重大活动,选用了100多幅照片,四...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工程》2012,21(1):30-30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2011年12月22日,中国长征-4B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资源一号02C卫星,为我国2011年航天发射画上了圆满句号。资源一号02C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一颗填补国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空白的卫星。卫星质量约2100kg,设计寿命为3年,装有全色多光谱相机和全色高分辨率相机,主要任务是获取全色和多光谱图像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防灾减灾、农林水利、  相似文献   

13.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新纪元,开启了我国迈向航天大国的新征程。今年的4月24日是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弘扬航天精神,中国航天基金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联合发起"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作品征集和评选活动",请贵单位予以协助,现将事项函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天兵 《中国航天》2006,(8):3-5,8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迄今,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70余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发展形成了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在微小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公用平台研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  相似文献   

15.
在’98珠海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露面的现代小卫星不仅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而且记者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获悉,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仅用两年时间研制的代表了90年代水平的实践五号现代小卫星将在今年上半年搭载发射。国际航天界一般将发射重量在1000公斤以下的...  相似文献   

16.
黄希 《航天》2011,(3):6-9
1990年,"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让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完成了30余次国际商业发射,并于2007年实现了国产卫星的首次整星出口。伴随着第六颗卫星在轨交付合同——玻利维亚卫星项目合同的签署,中国航天的商业发射之路越走越宽。第一次把轨位咨询写进了合同内容,第一次把地面应用纳入了合同内容,第一次采用了商业贷款的模式……此次整星出口业务"天地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和贷款业务的商业化运作,大大拓展了整星出口业务的服务范围,延伸了整星出口的产业链,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更加豪迈、更加坚实。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26日,长征二号丁火箭托举着高分一号卫星及3颗国外研制的小卫星飞向苍穹,将各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一箭四星发射任务. 2012年12月,长二丁火箭成功发射了土耳其突厥(GK)2卫星,完成了我国宇航任务的年度收官之战.本次发射的圆满成功,又实现了2013年中国航天发射的开门红.除了将高分一号这颗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工程首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之外,本次任务长二丁火箭还肩负着搭载任务,发射两个荷兰的卫星分配器以及分别由阿根廷、厄瓜多尔和土耳其研制的3颗微小卫星.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2,21(3):79-79
据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网站2012年4月6日消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的Antrix公司近日与欧洲EADS公司下属阿斯特留姆公司签署了一份商业发射服务协议,ISRO将在2012年下半年使用其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法国斯波特-6(SPOT-6)遥感卫星。该卫星重约800kg,将进入694km高的近极地轨道,一同发射的还有其他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19.
《卫星应用》2008,16(1):15
(2月13日《中国航天报》报道)国防科工委在京组织召开了中巴资源卫星02B星交付仪式,此举标志着该卫星由生产试验部门正式交付给中国、巴西两国用户使用。卫星交付使用后,将接替2003年发射的02星,实现中巴资源系列卫星的连续稳定运行。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副总经理袁家军,该卫星工程总师孙家栋,以及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等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出席了交付仪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4,(2):8-12
中国航天在2003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神舟5号首次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化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一船六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探测1号卫星的顺利升空,拉开了中欧空间合作的序幕。在新形势下,中国航天应该如何发展,是众多航天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航天报》最近刊登了几位院士的一些看法和设想,特摘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