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片光遮挡式弹丸探测技术基础上发展了光电阵列探测亚毫米级弹丸技术,论述了光电阵列探测亚毫米弹丸的技术原理,详细介绍了光电阵列探测系统的探测光路和探测电路设计方案,研制了光电阵列探测系统的动态试验验证装置。在超高速碰撞靶上开展了动态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电阵列探测技术,大幅提高了弹丸信号的信噪比,能够可靠探测直径为0.6mm 的高速弹丸,通过分析表明该技术能可靠应用于直径为0.1mm高速弹丸的探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气动分离技术使弹丸弹托分离的情况,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研究。采用气动分离技术使弹丸弹托分离,基于气体动力学与摩擦力学理论,分别建立了弹托绕流模型与弹丸弹托气动分离模型。使用Fluent进行绕流仿真,得到了不同速度下弹托分离前后状态下的阻力系数,再用Simulink对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的弹丸和弹托进行分离仿真,得到了弹丸弹托分离过程的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气动分离技术可以使弹托和弹丸较好地分离。上述研究为弹丸和弹托的研发、使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口径超高速平衡炮膛口流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子杰  陈健伟  王浩  王健 《推进技术》2017,38(5):992-997
为了研究大口径超高速平衡炮的膛口流场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分块网格划分的整体运动处理方法,结合结构动网格技术,并采用N-S方程结合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建立了膛口流场二维轴对称数值仿真模型。以300mm平衡炮为例,研究了1.72km/s,794m/s两种速度下的膛口流场特性。计算结果对比表明:1.72km/s初速的弹丸膛口流场与794m/s初速弹丸膛口流场结构相似,但其射流结构更加明显,流场结构整体略呈"狭长"状,火药燃气速度达到2.5km/s,但不能追赶并包围弹丸,弹丸速度达到Ma=4.03,1.0ms时基本摆脱了流场对其运动的影响。而常规初速弹丸流场结构呈"圆球"状,火药燃气对弹丸的影响较大,作用时间大于超高速发射情况,速度达到Ma=1.27,1.5ms时基本摆脱了流场对其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火炮、轻武器等的理论研究、产品研制和检验验收,需要测量弹丸在膛内及炮口处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但因为技术上的困难,内弹道测量问题长期不能很好地解决。炮口处运动参数的测量也因火药气体的排泄问题使多种测试技术都归于失败。微波位移干涉仪和激光干涉仪技术的开发给内弹道测量带来了生机。Isbell和Fuller介绍了美、英的有关研究机构利用激光位移干涉仪和可以测量任意反射表面运动的速度干涉仪(VISAR)测量弹丸在膛内运动参数的情况。在弹丸头部贴附苏格兰膜(Scotchlitefilm)  相似文献   

5.
含侧喷流弹丸三维绕流干扰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全Navier-Stokes方程出发,应用三维隐式有限体积TVD格式,在超声速和零攻角条件下,分别对无侧喷流和含侧喷流的低阻远程弹丸三维粘性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为避免分区计算而用代数方法生成了弹丸绕流场O型网络,计算结果得到了清晰的流场波系结构,并从流场波系结构、弹体和弹底表面压力分布等角度将两者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表明侧喷流不仅提供增程推力,而且改变了弹丸阻力特性,其结果可用于研究弹丸的火箭增程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速冲压推进弹丸气动特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设计马赫数为4的冲压推进弹丸,采用数值仿真手段,分析了设计马赫数下进气道的工作特性.对被动段飞行的弹丸内、外部气动阻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飞行马赫数条件下的弹丸气动阻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设计马赫数下,冲压推进弹丸的进气道具备再起动能力,进气道亚临界状态最大总压恢复在0.25左右;在弹丸飞行的被动段,随着飞行马赫数从4降低到3,弹丸内部气动阻力系数几乎保持不变,在0.06左右;外部气动阻力系数由马赫数4下的0.16增加到马赫数3下的0.21,弹丸总的气动阻力系数由马赫数4下的0.23增加为马赫数3下的0.27.外部阻力中,摩擦阻力占约20%;内部阻力中,摩擦阻力占40%左右.  相似文献   

7.
单级感应线圈炮出口速度仿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单级感应线圈炮的发射过程中,放电电压、电容容量以及电枢初始位置不同,弹丸的出口速度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给出了单级感应线圈炮的数学模型,并以弹丸出口速度为目标函数,分别仿真分析了放电电压、电容容量以及电枢初始位置对弹丸出口速度的影响,得出了放电电压、电容容量以及电枢初始位置与弹丸出口速度的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8.
针对带单锥和双锥混压式进气道的两种冲压增程弹丸,对比分析了单、双锥混压式进气道的特点。采用仿真手段,对弹丸外部气动阻力和进气道工作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飞行马赫数条件下的弹丸外部气动阻力的变化、进气道临界状态下的总压恢复、捕获流量特性,并分析讨论了进气道的起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飞行马赫数2.65到1.75之间,两种冲压增程弹丸的外部气动阻力几乎相同;在飞行马赫数1.75下,两种冲压增程弹丸进气道均能够起动;在低于设计马赫数时,进气道临界状态下,单锥进气道的捕获流量和总压恢复特性均优于双锥进气道,冲压增程弹丸采用单锥进气道将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深入细致地研究空心弹在各不同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口径30mm的空心弹为研究对象,通过Fluent软件数值仿真空心弹内外流场,以获得相关数据和气动力参数。对比了空心弹丸和实心弹丸的流场,结果表明:空心弹丸阻力系数比实心弹丸的要小很多。运用不同的控制方程对空心弹丸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单方程模型对于阻力系数的计算更精确,对流场的模拟也更接近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铝锂合金喷丸强化数值模拟及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喷丸强化工艺过程的特点,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了模拟喷丸残余应力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了喷丸速度、弹丸直径及弹丸数量等因素对铝锂合金喷丸残余应力场的影响规律,进而对比了单弹丸模型、均布式阵列弹丸模型和随机弹丸模型下残余应力场的分布规律.采用X射线残余应力仪和电解抛光法得到喷丸强化后沿铝锂合金试件厚度方向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残余应力层深度约为0.24mm,最大残余应力出现在距表面深度为0.08mm处,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速飞行弹丸诱导的三维爆轰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代淑兰  许厚谦 《推进技术》2007,28(2):132-134
采用三维非定常化学反应控制方程组对驻定在带攻角高速飞行弹丸上的斜爆轰波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流项和化学反应项采用时间分裂法,分别用TVD格式和基元反应模型进行处理。计算结果表明三维数值模拟可以更准确的描述弹丸飞行攻角对爆轰波的形成及结构的影响,是进一步研究超驱爆轰推进技术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飞机蒙皮在12.7mm标准机枪弹丸射击下的损伤,对3mm厚LY12-CZ材料的单蒙皮及其加筋板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弹击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一个由高速气炮,弹体与弹托分离机构、连续位移激光测速装置和弹丸回收装置被建立并有效的用于本文的弹丸正撞击试验。通过对四边固支的3mm厚蒙皮用12.7mm直径弹丸进行从速度从约60到300m/s的正撞击试验,结果表明,靶板从微小损伤到完全击穿;弹击造成的变形区有效直径随着弹丸速度的增大而呈幂指数趋势下降;弹击引起的变形深度随弹丸撞击速度增加而呈直线下降:靶板上的应变随弹丸速度增加而呈渐进降低。弹丸的剩余速度随弹丸撞击速度增加而呈直线上升.最后利用DYNA3D程序对单蒙皮及其加筋板进行了弹击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弹击试验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武器试验中自动记录弹丸立靶弹着点坐标的自动检靶系统的数学处理方法,定位原理是通过测量超声速弹丸的脱体激波实现的,文中考虑了诸如风速,气温、激波强度和弹丸入射角等影响因素,最后给出了一些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加真实地模拟Ti6Al4V钛合金的喷丸强化过程,建立了一个基于概率控制多弹丸冲击靶面位置的三维喷丸有限元模型,以考虑喷丸强化过程中弹丸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了喷丸角度为60°和90°的两种工况,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的弹丸尺寸和初始速度,达到完全喷丸覆盖率和饱和喷丸强度,60°喷丸角度工况在单位受喷面积上需要的弹丸个数为15/D2(D是弹丸直径),90°喷丸角度工况需要的弹丸个数为35/D2;在达到完全喷丸覆盖率的过程中,随着弹丸个数的增加,喷丸强化的残余压应力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而受喷表面粗糙度基本呈线性增大;在完全喷丸覆盖率下,相对于60°喷丸角度工况,90°喷丸角度工况的表面残余压应力较小,但最大残余压应力较大,表面粗糙度也较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相似理论研究了引信62mm模拟弹丸检测技术,建立了全弹道相似准则并设计了存储测试系统,对条件参数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弹射击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模拟检测技术为高价值弹药的引信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检测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一冲压增程弹丸为例,在马赫数2.0到2.5的冷态飞行条件下,采用飞行试验结合流动仿真的手段,分析了作用在弹丸内、外表面的气动阻力分布。数值仿真所得阻力数据与飞行试验所得结果误差在6%以内。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阻力在弹丸所受总的气动阻力中占有支配地位,约为总的气动阻力的95%;作用在弹丸上的气动阻力中,压力阻力远远大于摩擦阻力,约占总阻力中的85%;弹丸所受外部气动阻力中,压力阻力约占90%。冷态飞行试验所得气动阻力数据可以直接作为冲压发动机推力设计的依据;冲压增程弹丸减阻设计的重点在于减小进气道外罩和前弹体在来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相似文献   

17.
冲压增程弹丸冷态气动阻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冲压增程弹丸为例,在马赫数2.0到2.5的冷态飞行条件下,采用飞行试验结合流动仿真的手段,分析了作用在弹丸内、外表面的气动阻力分布.数值仿真所得阻力数据与飞行试验所得结果误差在6%以内.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外部阻力在弹丸所受总的气动阻力中占有支配地位,约为总的气动阻力的95%;作用在弹丸上的气动阻力中,压力阻力远远大于摩擦阻力,约占总阻力中的85%;弹丸所受外部气动阻力中,压力阻力约占90%.冷态飞行试验所得气动阻力数据可以直接作为冲压发动机推力设计的依据;冲压增程弹丸减阻设计的重点在于减小进气道外罩和前弹体在来流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弹丸流量与抛丸成形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横向抛丸变形是弹丸流量的指数函数 ,当覆盖率小于 90 %时 ,该函数可以简化为幂函数  相似文献   

19.
王骁  阮文俊  王浩 《推进技术》2021,42(6):1387-1394
为了解某地面垂直发射弹丸在不同直接力控制系统(RCS)输出条件下的俯仰调姿运动情况,分别采用试验与仿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设计了用于弹丸调姿试验的脉冲侧向推力器、地面发射装置以及同步测试系统,利用高速摄像机测量了弹丸在不同推力器装药量和点火间隔时间情况下的调姿运动情况,并指出这两个参量是决定弹丸最终姿态角的主要因素,需要根据目标姿态角进行合理地搭配。然后,建立了考虑脉冲侧向推力器内弹道过程的弹丸调姿运动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预测误差在5%以内。随后,利用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推力器装药量时脉冲推力的变化情况,指出装药量对脉冲推力的变化规律有重要影响,需要与弹丸运动耦合计算以获得更高的精度。最后,对不同推力器装药量时弹丸调整到各目标姿态角所需的点火间隔时间进行了计算,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旋片喷丸是气动式唢丸和叶轮式喷丸工艺技术的发展,它是将小而硬的碳化钨弹丸,通过弹性聚胺酯粘在尼龙网上,制成旋片,再通过风动工具使其高速旋转,使旋片上的弹丸猛烈地撞击零件表面的一种喷丸工艺。旋片喷丸装置,由于可以把弹丸粘在尼龙习上,这样在喷丸加工时就避免了弹丸的散失和污染环境,而且不受场地和工件大小的影响,可以在现场进行喷丸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