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24(2):F0002-F0002,F0003
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本科学生。下设软件工程系、实验中心以及学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部门。现有教职工共32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和教法的几点看法,即建议各校自行编写体现学校特点,专业特色,与专业密切结合的电工技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则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在电工实训中采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从教学对象、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评价考核四个方面介绍分层教学在电工实训的实施情况,总结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提出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0年10月由原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组建而成。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我校建校初期,由于当时国防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58年我校成立无线电系,先后设置了遥控遥测、雷达、导航、无线通讯、电子工程等专业。1983年,无线电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本科专业随后调整为信息工程,并新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无线电系成立同一时期,1958年我校开办了“解算装置”专业,开展计算机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我国最早成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之一。1983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包括计算机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电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电工实训》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电工实训》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应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是2006年3月在原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成立于2001年9月,在原数学教研室——先后曾名基础课部、师范部、基础课一部、应用工程系下属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而而成)的基础上改组而成的。下设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大学数学教研部、数学实验室等部门,完成专业学生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全校研究生及本、专科生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23(4):F0002-F0002,F0003
土木建筑学院下设办公室、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土木建筑实验中心、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工程咨询中心等单位。目前学院共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9人,在职博±后2人,在职博士生6人:硕士21人;硕博比为62.5%。具有教授职称7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11人,硕士生导师5人;正副教授占全院教师比例为38%。  相似文献   

8.
<正>1985年,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合机械工程系504教研室和基础部化学教研室等,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九系)。建系之初,条件极其艰苦。老一辈材料人克服艰苦环境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笃志教学,潜心育人,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更名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六院)。面对发展需求,学院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集中进行"人才引进、设备添置、场地建设、力量整合"工作,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材料科学  相似文献   

9.
航空电源实验室是在 1 998年立项建设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 2 0 0 1年 6月 1 8日与南航“2 1 1”工程同时通过国家验收。实验室共建有 5个试验单元 ,即航空电源系统试验单元 ,飞机现代配电试验单元 ,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试验单元 ,计算机数字仿真试验单元和电源结构与工艺研究试验单元。实验室现阶段的研究方向有 :新型航空电源和起动发电技术 ,现代飞机配电技术 ,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技术和飞机供电系统的综合设计与全电多电飞机技术。在“九五”计划期间 ,实验室重点从事大容量飞机变速恒频电源关键技术研究、先进飞机模块化二…  相似文献   

10.
前言     
金秋季节,南航师生员工欢欣鼓舞地迎来了学院成立40周年纪念日,作为献给校庆40周年的一份礼物,《南京航空学院学报》编选出版了《电子工程专辑》。 《电子工程专辑》载有雷达与电磁工程、通信与编码、电路与系  相似文献   

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电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航空电源研究与发展的部级重点实验室。 1 998年原航空工业总公司批准航空电源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议书 ,1 999年批准建设可行性报告 ,目前已进入边建设边运行阶段。该重点实验室是从事航空电源应用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和新型航空电源产品开发的基地 ,主要研究方向是 :(1 )新型航空电源和起动发电技术 ;(2 )现代飞机配电技术 ;(3)电力电子变换器技术 ;(4)飞机供电系统综合设计和全电与多电飞机技术。实验室正在建设的试验单元有 :(1 )航空电源物理试验单元 ;(2 )飞机自动配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法国航空航天院莫当实验中心天平部在天平技术工作各个环节上的一些特点,如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天平的强度、刚度和温度场计算;运用“载荷菱形图”控制天平的设计载荷;对天平电桥进行温度零飘和灵敏度系数温度补偿及天平准备、维护和使用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电子测量与仪表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对接检测技术岗位群技术技能及基本素质要求,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教"与"学"的调研和分析,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完善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注重混合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以求全面提高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效果,促进"双证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院物理实验室王诗进高级工程师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已于1990年4月由航空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根据1986年《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编者的多年教学实践并在参考兄弟院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力学热学实验、光学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2月22日-23日,2020年"中成伟业杯"全国航空职业院校航空电子电气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在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我院飞电1806班惠伟东、李富奎团队和通信1801班刘强、孙溥一团队分别荣获一等奖、三等奖,电子学院教师林文、乐乐荣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相似文献   

16.
第50届冲击、振动技术讨论会即将召开。此时,大家回顾过去2(?)年冲击、振动技术的进展,无不为之惊叹。人们会在这个重大盛会之际提出两个问题:促迸冲击、振动技术进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是哪些?回答这两个问题很简单一电子学。实验工作者之所以能分析复杂的振动讯号以及诊断机器与结构的故障,就是由于人们发展了一些实用的电测仪器。要是没有波形分析器和实时分析仪,要作振动记录信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37(5):F0005-F00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于1985年(前身为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0年成立学院)。经过20个春秋的艰苦创业,材料学院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今天已发展成为一个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基地,形成了新金属材料、信息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焊接技术、医学物理、表面技术、新能源材料、环境保护工程和生物制药等学科方向。学院目前设有三个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和医学物理系;五个研究所:纳米材料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等离子表面工程研究所、新型化学电源研究所和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所;两个中心:医学物理中心和复合材料工程自动化中心。并有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中心、江苏省热处理及表面改性工程研究中心和南京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化促进协会等组织挂靠在该学院。学院拥有一个博士点: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五个硕士点: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和核技术及应用硕士点。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套十吨电动振动台试验系统最近由七机部七○二所研制成功,已移交给用户。十吨电动振动台试验系统是大型结构振动试验的核心设备。该系统从一九七○年开始研制,在上海电工机械厂和北京广播器材厂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与配合下,于一九七九年五月全部调试完毕。六月十九至二十一日召开了有使用单位与其他有关单位代表参加的所级鉴定会。测试的全部技术性能指标表明,该系统的性能良好,能够满足大型结构和设备  相似文献   

19.
《强度与环境》2007,34(3):63-63
1概况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10月。它是中国宇航学会领导下的学术分支机构,现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共同担任主任委员单位,主持专委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日常工作。专委会由30个委员单位组成,是从事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实力的学术研究组织。多年来,专委会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交流和航天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对促进航天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的发展、加强本专业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5月28日至30日,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圆满落幕。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95支代表队参加本项竞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我院电子学院学生刘汝诗、滕召泽在周欢喜、李广兵、彭小平等老师的指导下以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