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融资结构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融资结构理论方面来说,债权人能起到降低股东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的作用;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方面来说,债权人特别是当其对公司的融资额足够大时,它就有足够的介入公司治理的优势和动力.债权人之所以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是因为债权融资也会产生代理成本,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必须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代理成本,从而形成一套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致力于解决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问题,而我国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容易引发新的代理问题--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因此,文章从理论上构建基于股权结构相对/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分析框架,并建立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制度的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2006年至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终极控股股东超额控制对多元化经营行为及其经济后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终极控股股东出于谋取自身利益的目的,会倾向于利用多元化经营进行利益转移,因此超额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更高.此外,由于,超额控制程度的提高会加剧公司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与超额控制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相比,在超额控制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中实施多元化经营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多元化折价.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受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影响.通过对基于内部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文章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论是在权力制衡安排的角度还是管理激励契约的角度,公司间的代理异质性问题均未被作为决定性因素加以考虑.由于公司治理机制内生于企业的特定代理问题,因此,代理异质性问题的忽略可能是造成现有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在构建直接测度和间接测度相结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上市公司代理异质性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企业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致使一些经理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在现代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企业投资人是企业的所有者,即委托者,其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企业经理拥有更多的信息,是代理人,其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在经营决策中会按照个人效用最大来决策,因此会违背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建立激励模型能够使经理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一致,并提出要通过经理市场等手段加强对经理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存在政企不分、所有权歧视、委托代理成本高昂、混合所有制改革缓慢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实行行政化管理,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存在企业所有制歧视,民营企业地位矮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能够实现所有权财务公平、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资本增值、放大公有制功能等内在价值,因此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选择。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对策是实行分类别的进入机制,国有企业去行政化,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完善资本市场和公司内外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数据,分析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价越高,两权分离度与股价呈负相关关系;董事长不兼任CEO的公司股价较高。总体来看,高质量的公司治理对股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2)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股价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对股价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上市公司需要通过增加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降低超额控制权、提高股权制衡度来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并注重发挥机构投资者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目标函数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一代理矛盾,促进公司高管和股东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公司高管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介绍了新<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现状,通过对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和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分析,提出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信托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为什么信托能够作为企业的组织形式;二是信托作为企业组织形式经历了由盛而衰,然后再度崛起的过程,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法经济学的视角观察会发现,信托与公司在资产分割及其所导致的债权人模式上是没有区别的,这奠定了信托作为企业形式的基础;而以企业理论观察,就会发现信托与公司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的不同,即信托将控制权安排给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而公司则是将控制权安排给了非人力资本,这一不同导致了两者在治理结构与应用范围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从企业内部结构及成员之间的关系 看,企业是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论诠释企业本质的基本结论。在企业中,股东(出资人)将企业的某些权力授权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把某些权力授权委托给经理人(企业家),经理人把某些权力授权委托给下属。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确定是以成文、不成文的合约(合同、契约)形式完成的,如企业章程就是明确委托代理结构中相关环节责、权、利关系的基本合约。在委托代理链中,股东与经理人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其中股东是财物资本的所有者,享有企…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公共危机的宏观层面入手,审视了公共危机补偿过程、现实困境、多元因素的关系及影响;阐释了当前建构公共危机补偿机制的目标和原则,运用归纳总结方法对公共危机损失作了理论性辨析。公共危机管理损失补偿体现了社会治理与善治的新视角,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补偿机制,公平有效地完成资源的重新配置,即补偿公共危机中的物质损失;逐步淡化社会成员社会阶层意识,降低社会心理差距,强化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人群对于利益损失的合理诉求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人力资源经理作为企业高层日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今天,认识其岗位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通过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招聘广告的分析,发现除了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经历、知识等方面的要求外,出现频率最多的10个岗位胜任特征为:文笔能力、公关能力、影响他人、团队领导、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协调他人、亲和力、精力旺盛。  相似文献   

13.
以钢铁行业的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钢铁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流通比例和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两职状态和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不大。基于此,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不应盲目减少国有股比例,应努力推动钢铁行业的股权结构优化,积极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股权结构新模式;应通过适当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股东,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制衡机制,并推动资本社会化和风险社会化;积极引入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以缓解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矛盾;改进董事会运行机制,建立董事任职资格审查制度,着力培养职业董事阶层。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场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内在动力主要在于弥补内部治理不足,而不是利用审计师声誉向市场传递信号;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驱动下,大型审计师对于内部治理较好、审计风险较小的公司采取了“低风险一低投入”策略,对优质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改善程度较低,但是对于公司治理较差客户的财务报告质量改善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由于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称的客观存在 ,常使企业会计控制偏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控制目标 ,形成内部人控制。究其原因在于会计控制方法与理论不应该仅限于研究经营者如何进行内部会计控制 ,应拓展到所有者的外部会计控制 ,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控制体制。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企业战略管理是家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国外学者的论点,从家族企业资源、家族企业战略决策、家族企业战略类型和家族企业战略工具这四个方面做出评述。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家族企业治理特性和治理维度,初步建立了家族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模型,并提出对我国家族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商誉是一种不可确指的无形项目,超额收益法是评估商誉的重要方法之一,企业收益是用超额收益法评估商誉所需要的基本参数之一。通过比较几种企业收益的预测方法,采用灰色预测法,将其应用在超额收益法中,以提高商誉价值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苏北各地相继实施了招商引资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的实施是在现行财政和行政体制背景下进行的,该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居民三者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相互交换资源,通过利益共谋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政府权力运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交换关系;与此同时,该过程中居民从政府、企业方获益甚少或从未获益,因而居民与政府、企业形成利益对抗体,并最终形成了"二对一"的三方关系。这一不和谐的三方关系不利于当前乡村建设与发展,必须主要从政府层面来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改善三方不和谐的关系现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初见成效,但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由于国有企业存在“多重代理”关系,导致国有企业“监督监督者”的机制难以建立。在分析一般企业制度中“监督者”和“监督者的监督者”机制的基础上,论证了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难题。国有企业不能照搬西方的企业制度,建立形式上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应在完善其他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对现有国有企业分类管理,将其在量上减少到必要的限度;治理机制上借鉴德、日经验,构造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管理”机制,让劳动者介入企业的监督管理,成为“监督者的监督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