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航空工业     
我国首台涡扇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 3月31日,我国首台自行研制的新型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审查。这标志着该型发动机取得了装备飞机的“通行证”,同时也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研制的  相似文献   

2.
国内航空十大新闻2002.4.15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往韩国的CA129航班在韩国釜山坠毁,这是国内航空公司首次在境外发生的重大空难事故。5月7日中国北方航空公司的一架MD-82客机在大连海域失事。这两次空难引起了中国政府、中国民航总局和各航空公司对航空运输安全的高度重视。2002.5.20我国自行研制的“昆仑”新型涡喷航空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2002.7.10由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H410A型新型直升机获得了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型号合  相似文献   

3.
40多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成就巨大,但遗憾和教训也不少。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我国未能自行研制出发动机,跳不出仿制的圈子;长期以来不能吸取教训找到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科学规律,认识上还有分歧。为此,从事发动机行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一批已经或即将离退休的老同志,感到惴惴不安。 一、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机纵横     
《航空科学技术》2006,(2):46-47
我国研制成功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中国一航发动机事业部工作会上获悉,我国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航空发动机最近通过技术设计定型审查。“太行”航空发动机性能先进、技术成熟,可一机多用,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的重点项目。它的设计定型不仅是一航人航空报国、自强不息的非凡壮举,也是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迈出的重大一步,标志着我国从此跨入了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研制国家的行列,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方面实现了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跨越,从…  相似文献   

5.
《航空科学技术》2007,(1):43-43
一、“太行”航空发动机通过技术定型审查 2006年初,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太行”通过技术定型审查,标志着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方面实现了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的跨越;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的跨越;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对我国国防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成果     
一新型地面燃气轮机研制成功 首台QD-70地面燃气轮机近日在606所研制成功。这是继该所成功研制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QD-128地面燃气轮机后的又一丰硕成果。QD-70地面燃气轮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自主开发燃气机产业的新阶段。 QD-70地面燃气轮机由606所设计、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生产。它是在606所自行研制的某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基础上派生发展起来的小档功率的轻型燃气轮机。该型燃机在标准大气条件下输出功率为7060kW,热效率为31,在同等  相似文献   

7.
航空发动机研制全寿命管理研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航空发动机研制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理念的演变情况,深入研究了其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和管理道路,结合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实际状况,提出了中国新型航空发动机按时间、分阶段(预先研究、工程研制和使用发展3大阶段)的全寿命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发动机研制管理水平,实现控制发动机研制风险,提高部队战备完好率,降低全寿命成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具备一流的航空发动机试验、航空发动机综合检测、远程控制、机电一体化、外场特检、外场保障集成转运等设备和专用工装研制能力。研制的某新型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新型的三型合一便携式发动机综合检测台、喷口加力调节器试验台、主燃油泵试验台、航空发动机安装车、伸  相似文献   

9.
杨绍山 《飞行试验》2000,(3):30-34,39
简要地介绍了我们自行研制并成功用于航空发动机排气污染取样测试装置系统的、活动式STD总线工控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原理、功能、主要技术指标和特点以及实际试验结果,对航空发动机排气污染测试设备及计算机测控系统的研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30多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在历经仿制、改进改型、自行研制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锻炼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队伍。航空预研和型号研制经验日臻成熟,近十多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又吸取了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将这些经验与技术系统地加以总结、分析、提炼,形成手册,将对今后的设计工作,使其程序化、规范化、加速型号研制、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和造就一代设计队伍及推动航空发动机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决定组织力量编写《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  相似文献   

11.
航空工艺     
在经历了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我国航空工业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的科研、生产工业体系,积累了从飞机、发动机到机载设备制造的成套的工艺技术.它不仅成为我国航空产品研制和生产的重要保障,更成为带动我国其他民用工业发展的技术引擎.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和数字化样机技术得到了深入应用.新型航空发动机整个设计过程采用数字化产品定义技术,以全三维的数字模型为数据源,传递给下游的制造企业,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基于模型的工艺设计与制造已成为发展趋势,基于全三维设计模型的数字化工艺设计模式已成为航空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00年9月中国航空学会召开的21世纪航空动力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刘大响院士的主题报告“对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动力的思考”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我国航空发动机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加大,已成为制约军、民用飞机发展的“瓶颈”技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虽然我国至今尚没有一个发动机型号走完自行研制全过程,但通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特别是近20年的快速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研制能力和技术基础。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研制,实现航空动力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提出了几条措施建议。感谢《航空动力学报》杂志赐稿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自行研制的"太行"航空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为标志,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然而,航空发动机人在已有的成绩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巨大差距,决心继续激情进取,志在超越,谋求在"十一五"和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成熟度评价是控制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中技术风险的有效途径,在国外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美国国防部成熟度评价方法和国外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度评价的现状,提出了开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度评价的设想和初步的评价方法,并以虚拟的高压压气机技术验证项目为例进行了技术成熟度模拟评价。  相似文献   

16.
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油系统是航空发动机机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对其滑油系统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系统的设计原理、系统热分析、系统组成部件、润滑油、系统检测等几个方面正在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对发动机滑油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类描述,总结了未来发动机研制滑油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 ):您主持了多个发动机焊接技术研制任务,开发的先进技术在型号研制中大量采用,您认为推进焊接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中的应用,我国要重点做好哪方面的研究? 曲伸:焊接作为传统的制造技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应用空间,随着新材料在新型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中的不断应用,给焊接技术及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积极推进先进焊接技术在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中的应用,应主要做好3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空工业已有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我国现有7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4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13万从业人员,共生产了5万多台航空发动机。基本建成了比较配套的零部件试验台和整机试车台,还有亚洲唯一的高空试车台。在自行开发的气动设计、结构强度分析、传热和燃烧计算等工程设计软件和引进的大型国际通用工程分析软件的基础上,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成为工程师设计分析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手段。几种涡喷、涡扇、涡轴和涡桨发动机已进入研制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推重比8-级的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核心地面台第一阶段试验情况,重点阐述了其试验项目,试验过程,试验结果及各参数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制造工艺和装备是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核心,与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密切相关,决定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设计能否变为成功的产品,是构建航空强国的重要基础。先进工艺技术贯穿在航空发动机的整个研制生产过程甚至全寿命周期,装备是工艺技术的载体,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技术,才能满足制造高性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