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中国航天的星空能大放异彩,许多科学家都功不可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带领团队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上天,还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更是返回式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的突破者……出生在春城昆明的王希季是白族人,自幼聪明好学。1938年,才上高一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  相似文献   

2.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1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曾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今年是中国发射首颗卫星45周年,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王老,请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难忘经历,以此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3.
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 90 %以上 ,它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最主要工具。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 ,卫星工程是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期。经过 40多年的艰苦奋斗 ,中国以较少的投入 ,在较短的时间里 ,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1 中国卫星工程发展历程中国卫星工程是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的 ,然后集中力量发展人造地球卫星 ,其重点是研制各类应用卫星。中国卫星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 3…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探空火箭于2011年5月7日7时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部发射场成功发射,这将在中国自主监测空间环境、保障空间活动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     
<正>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巡回展启动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中国首次氢弹试验成功50周年,6月23日,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巡回展在京举行启动仪式。据了解,当代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巡回展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展览,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在北京举行首展。该展览旨在再现"两弹一星"事业的威严与精神,通过珍贵的  相似文献   

7.
正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准确入轨,为璀璨的星空再添亮丽,掀开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人追星逐梦树丰碑的不朽篇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圆满完成,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路径、方向,宇航产业的研制理念和管理模式,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信仰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60年 2月和 1 961年 9月 ,中国最早的民用空间技术研究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 ,先后发射成功我国第 1枚液体探空火箭 T-7M及其扩展型 T-7,下一步的任务是在提高探空火箭的性能和飞行高度的同时 ,研制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于 1 958年 ,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 ,它的任务就是研制人造卫星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后来 ,鉴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 ,技术水平较低 ,研制发射卫星的基本条件不具备 ,1 959年起 ,设计院的任务就由研制卫星转为研制探空火箭。1 963年 1月 ,国务院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航天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将航天技术形象地比做"现代印度寺庙的庙顶"。印度为确立其在亚洲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一直将航天技术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国产探空火箭开始,印度先后自主研制了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载火箭(SLV、ASLV)和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探空火箭减速板质量大、展开角度不可调节等缺陷,提出一种新型探空火箭裙锥减速器减速方案。它具有质量小、可改变展开角、展开阻力面积大等优点。针对超声速探空火箭减速器再入时的气动特性,对其外围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减速器不同锥角对气动特性及过载的影响,并给出了减速器外围流场、压力场以及减速器的应力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减速器所受的气动阻力与其锥角有明显关系,具有非线性特点,且减速器的最大应力小于许用应力。该方案可为探空火箭的回收及新型减速器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1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总技术负责人,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系统的总设计师和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以说,孙家栋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为此,记者对孙家栋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导出探空火箭速度方向角(俯仰角)和方位角(偏航角)满足的一组微分方程,并在一些近似假定下分析了风对探空火箭飞行弹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前言作为运载工具的探空火箭可以完成多种任务:如气象探测,地球物理探测,生物试验,核试验取样以及进行火箭本身的高空试验等等。根据它的工作特点并为了降低成本,探空火箭通常是无控制的。它的发射装置按结构不同大体可分为导轨式和炮式两类。所谓导轨式发射装置,即火箭在点火后通过滑块在导向器上滑行,发动机燃气自由排入空气中,火箭按燃气的反冲作用运动。这种发射装置一般都有较长的导轨。而炮式发射装置则设有加力器。火箭发动机燃气排入加力器的容器内,气体的压力再推动与火箭相连的活塞,在容器内也可放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的探空火箭综合监测分系统通过工艺鉴定、验收。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20年之际、回顾一下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航天活动最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心开展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对探空火箭和其他型号的火箭进行了研制。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对近地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的火箭,统称为探空火箭,例如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微重力火箭、生物试验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火箭等等。探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以促进  相似文献   

16.
前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32(11):I0001-I00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依托的学科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1958年,为满足“两弹一星”工程惯性制导技术的急需,在钱学森先生提议下,我国惯性技术奠基人———林士谔先生在我校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专业,是“一五”期间前苏联援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863计划"首倡专家之一、杨嘉墀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杨嘉墀先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1995年香山国际自控联航天智能自主控制大会(IFAC IACA)上,杨嘉墀先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发展空间智能自主控制技术"的倡议,并提出"智能控制是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航天器控制就是要实现智能自主控制,利用智能手段达到自主控制的目的。"同时,杨嘉  相似文献   

18.
宗河 《国际太空》2002,(1):7-12
20 0 1年 10月 2 4日 ,中国台湾的“探空火箭”首次发射遭到失败。火箭在屏东九鹏基地发射数秒钟后 ,原定第二级火箭与第一级火箭分离后继续上升 ,但第二级火箭未能点火 ,火箭只上升至 15 km高就掉落大海。这枚火箭是由军方的天弓号导弹改造而成的 ,重约 1~ 2 t,运载着科学实验设备。台湾“探空火箭”发射计划由军方的中山科学研究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和“中央大学”共同合作 ,它能把研究设备送至 80~ 15 0 km高空进行科学实验 ,目的是研究太空中电离层中的风速等。它是台湾研制发射军用卫星的运载火箭的一次重要试验。目前 ,台…  相似文献   

19.
1960年9月13日我国实用探空火箭——探空七号气象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火箭探空活动的序幕。自那时以来,我国火箭探空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共发射了17种型号的探空火箭;此外,一种新型号探空火箭——织女三号高空研究火箭也将于近年内发射。本文从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试验、火箭大气取样、火箭试验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概略回顾。  相似文献   

20.
李威 《太空探索》2001,(11):17-17
探空火箭比探空气球飞得高,比低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飞得低,是30~200千米高空最有效的探测工具。它探测到的资料可以为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等的研制提供十分必要的环境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