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15年11月20日,好莱坞太空科幻巨制电影《火星救援》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首映礼,电影主创及众多中国电影人亮相红毯,吸引众多影迷粉丝。《火星救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携主演马特·达蒙、塞巴斯蒂安·斯坦、陈数,制片人西蒙·金伯格、迈克尔·谢费及编剧德鲁·高达等明星主创等纷纷助阵首映红毯。电影出品方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特意邀请中国航天人参加中国首映礼,并进行了专场展映,  相似文献   

2.
宗合 《太空探索》2012,(1):20-25
2011年11月4日,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内,"火星500"模拟飞船的舱门缓缓开启,6名身穿蓝色舱内服的实验者鱼贯而出,在"王跃!王跃!"的欢呼中,一名小个子的中国人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向人们挥手微笑。至此,王跃和来自其他国家的5名同伴结束了520天与世隔绝的模拟"火星之旅","踏上地球"。520天的旅程,6名志愿者积累了大量研究数据,对密闭  相似文献   

3.
若水 《太空探索》2022,(2):56-60
提到太空种植,关心太空的你一定对电影《火星救援》中主演马特·达蒙在火星种植土豆的场景记忆犹新.喜欢科幻的你也一定对《三体3:死神永生》中云天明在一片位于三体人太空飞船的麦田中,与程心在地球分别后的第一次视频会面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4.
地球人如何在火星上生存?正如贝爷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荒野求生》被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作为野外生存指南一样,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年度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人类登陆火星前的火星生存手册。《火星救援》于11月25日正式登陆中国,在大陆院线掀起观影热潮。本刊特编发系列文章,剖析这部年度大片背后的硬科技,看地球人如何火星生存一千天。  相似文献   

5.
正《火星救援》一书的作者安迪·威尔说,《火星救援》书里最大的硬伤是故事的一开始,沙暴让沃特尼留在了火星上。现实中,火星的大气压是地球的两百分之一,如果真有时速150千米的沙暴出现,由于空气极其稀薄,它造成的影响只相当于地球上一阵微风吹过。火星上的一场沙暴是根本没有破坏力的。安迪·威尔说:"在写书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事实。原本我想过换一个开头的:火星探索队正在升空仪器  相似文献   

6.
耳东 《太空探索》2011,(2):36-37
截止到2011年1月5日,"火星500"模拟试验已进行了216天,本刊通过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以电子邮件形式采访了这6名志愿者,下面是他们的精彩回信。1."火星500"共有多少项试验?中国参加了哪一些?▲"火星500"实验项目数量有100项以上,其中包括生理学考察,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考察,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生物学考察,微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学考察,技术操作实验等。中国的王跃参加了所有的试验。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2010年6月25日的消息称,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飞行实验——火星-500自正式启动以来,已进行了3个星期,6名志愿者逐渐适应了舱内生活,其中的中国志愿者王跃状态良好。火星-500于2010年6月3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国家航天基地正式启动,来自中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国的6名志愿者将在莫斯科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IBMP)的火星飞船模拟实验舱里生活520天,体验"火星之旅"。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见不到阳光,没有新鲜空气,也不能与外界直接联系。这项任务将探索长期太空飞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6名志愿者是否能在心理和生理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在一个受限的空间里生活足够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7月25日,《科学》杂志公布火星研究新发现——火星南极冰盖下发现20公里宽的液态水体。寻找水,是为了寻找生命。进入宇航时代以来,几乎每过那么一段时间,宇航科学界就会炒作一次"火星上有没有生命""火星上发现了生命迹象"这样的话题。文艺界也在孜孜不倦地用火星人、火星生命的题材来拍摄一部又一部的电影。科学界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没完没了、不知疲倦地讨论火星生命的问题,到底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正电影《火星救援》探讨了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议题。然而,除了食物、空气和水之外,航天员要担心的还有别的许多事情。马克·沃特尼正在经历一个非常糟糕的火星日。就在他团队的住地和车辆被时速近180千米的沙尘暴蹂躏了数小时之后,美国航宇局下令终止他们的任务并返回地球。在这个过程中,通信系统遭到破灭,刮起的天线扎入他的航天服,他由此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不可思议且不寒而栗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幻大片《火星救援》是去年年底最热卖的大片,因为片中涉及一些外空法律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中国空间法学会秘书长、国际空间法学会理事张振军对其中的一些错误知识点予以澄清,以免以讹传讹、误导观众。  相似文献   

11.
庞征 《国际太空》2011,(12):1-7
在经历了520天的“密闭飞行”后,2011年11月4日,6名志愿者终于完成了“火星-500”(MARS500)实验,走出莫斯科俄罗斯生物医学研究院(RIBP)的模拟火星飞船实验舱,这是迄今为止进行过的时间最长的隔离实验。这项耗资1500万美元的项目由欧洲航天局(ESA)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KA)共同资助,于2010年6月3日启动,来自中国、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国的6名志愿者在模拟火星飞船实验舱里生活520天,体验“火星之旅”所受的心理影响。志愿者队伍由法国工程师罗曼·查尔斯、意大利工程师迭戈·乌尔比纳、俄罗斯生理学家亚历山大·斯莫林斯基、俄罗斯外科医生苏克罗伯·卡莫洛夫、俄罗斯工程师阿列克谢·希特维和中国航天员教练王跃组成。完成任务后,他们每人获得300万卢布(约合10万美元)奖励。王跃看上去依然神采奕奕。从他时而眨动的眼睛中不难看出这位“80后”活泼开朗的性格和极其优异的生理、心理素质。“时隔520天后,我们终于回来了,很高兴同大家再次见面……”王跃在用中文和英文发表简短致辞后和其他志愿者一同离开了活动现场,开始接受医学检查。接下来,他们还接受了为期3天的全面体检和一个月的舱外实验.包括分析几名志愿者的尿液和唾液样本,研究精神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王跃已于2011年12月6日回到北京。科学家将用1年左右的时间分析实验结果,从而确定人们征服火星的下一步计划。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岁末,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科幻影片《火星救援》上映,继2014年底《星际穿越》之后,再一次在辞旧迎新之际,为全球观众奉上一道以探索太空为原料的科幻大餐,并掀起了航天科普热。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实现首次火星登陆后遭遇巨型风暴,火星之旅被迫提前结束,航天员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饰)被误认为无法生还而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鲁宾逊。清醒后的沃特尼发现自己远离地球家园,食物  相似文献   

13.
正火星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最相似,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经改造后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天体。20世纪,我们实现了载人登陆月球,人类第一次有能力登陆另一个天体。21世纪的上半叶,我们将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梦想,这是人类航天史上最重要、最复杂的太空计划,将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年度太空大片《火星救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坚实的技术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载人登陆前的火星生存手册。  相似文献   

14.
正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活动启动仪式上,备受关注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名称和任务标识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著,体现了对自  相似文献   

15.
正在地外种植蔬菜,现在已成为宇宙探险活动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电影《火星救援》中,主人公就凭着种得一手好土豆侥幸脱险。对我们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非被逼到那种绝境才学习那种技术,先行进行技术研发才是好选择。目前,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的Veggie蔬菜种植系统在内,有多个项目都在进行相关的研发,该技术也被视为新一代的蔬菜种植工厂技术。该技术为什么能够成功?它能否满足植物的生理需要呢?  相似文献   

16.
<正>9月19日,中国科协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建中国科技馆"太空探索"展厅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国科技馆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雷凡培出席签约仪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袁洁,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束为分别代表双方在合作协议上签字。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陈学钏、党群工作部部长贾可、经济合作部副部长谢云、国际合作部副部长郭建平,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7.
正记得有一次我跟主任聊天说起申请项目的问题,我们说,你要申请做一个东西,申请书上一定要配有图;黑白的不行就彩色的;彩色的不行就上视频。有了视频上面领导就觉得是真的了,于是项目就批下来了。说完之后,我们哈哈大笑。这话当然只是说的某种现象,但也多少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最近有民意调查显示,民众认为电影《火星救援》里说的是真事,而对有40万美国人参与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3日,在第二个"中国航天日"到来前夕,在中国科技馆挑战与未来展厅的太空秀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探索太空、逐梦航天——中国航天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第二批全国航天特色学校证书授予仪式"。中国科协、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科技馆的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省区市的71位校长、科技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特邀请  相似文献   

19.
贺鹏梓 《太空探索》2011,(11):36-39
2012年虽然是电影中的地球毁灭之日,不过美国航宇局(NASA)还是打算继续实施自己的火星探索计划。NASA计划在2011年末发射一个大型漫游车到火星表面,用来进一步探究火星上是否曾经存在生命,是否可以供人类居住。这个漫游车名为"好奇"号。  相似文献   

20.
2021年全球十大航天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排序) 1 全球火星探测热潮持续,中国一次实现火星"绕、着、巡" 2021年2月,中国天问一号、美国"火星2020"以及阿联酋"希望"探测器成功抵达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