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希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者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的运载火箭—长征-1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曾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今年是中国发射首颗卫星45周年,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王老,请他讲述了当年的一些难忘经历,以此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2.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空间物理学界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科学家牵头的专家小组,于 1997年初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受到了国际空间物理界的关注和响应,国家科工委和中国科学院对此计划十分重视和支持.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将双星计划列入“十五”计划,先期启动.现在,双星计划各系统的工作已全面开始. 双星计划的两颗小卫星,近地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没有覆盖的近地磁层主要活动区,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形成独立系统的空间探测计划.同时,双星计划…  相似文献   

3.
北京时间 7月 2 5日 1 5时 0 5分 ,“探测二号”卫星成功地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30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科学家于 1 997年提出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得以真正实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由中国科学院主持 ,由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小卫星组成。此次发射的“探测二号”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探测一号”卫星构成了具有创新特色的星座式独立探测体系。这一计划与欧洲空间局“星簇计划”组成的联合观测项目 ,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进行六点立体探测。“探测二号”卫星质量约为 343kg ,设计寿命 1 2个月 ,…  相似文献   

4.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2,(1):4-5
长二丁火箭一箭送双星2011年11月20日8点1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同时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卫星四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1次发射。创新一号03星是一颗小型数据采集传输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负责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气象、电力及减灾等领域各类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  相似文献   

5.
泷兴 《国际太空》2006,(9):18-19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1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第1颗卫星,运行在赤道轨道.2004年7月25日,"双星计划"的第2颗卫星--探测-2由长征-2C改进型火箭送入地球极轨道.这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科技奥运,梦想航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是由中国科协、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联合打造的一项极赋特色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活动围绕着中国第一颗专门为青少年制造的小卫星——"希望号"奥运星,开展搭载方案评选、小卫星的研制、组装和发射等一些科技活动。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出资研制,其主要任务是搭载青少年科学实验方案、建立业余无线电空间通讯及进行太空摄影。  相似文献   

7.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8.
2001年7月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和欧空局局长在法国巴黎欧空局本部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欧空局将组织和协调欧洲有关空间研究单位,向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赤道区卫星和极区卫星)提供8台先进的探测仪器;提供一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双星的部分探测数据;对中国卫星技术提供必要的咨询.为了加强0"ster 11与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密切合作,欧空局决定将 Cluster 11的寿命延长 35个月哟 3年),并决定增设一个地面接收站,将原来只接收50%的数据量增加至接收100%的数据.这一…  相似文献   

9.
正1前言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规划由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灾害监测能力,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和"资源"之后的第四大民用卫星系列。2008年9月6日,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简称环境减灾一号A、B,HJ-1A/B)2颗光学小卫星通过"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迈  相似文献   

10.
<正>"这颗北斗卫星会和两个多月前发射的北斗双星实现‘空间对话’,测试导航信号,并进行中轨道和高轨道间的星间链路试验,这种异轨道面间的试验还是首次。"北斗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9月3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第20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送入地球倾斜同步轨道,成为今年中国航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之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徐菁 《国际太空》2013,(1):2-10
2012年年底,"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区域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这对我国和周边地区将会有怎样的重要影响?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星座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星座相比存在哪些特点和优势?"北斗"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实现国产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未来"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以下简称谢总)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4月18日晚23点59分,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其优美的腾空姿势把“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两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完成了一箭送双星的发射任务,书写了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9箭11星的火红开篇之作。金牌火箭刷新自我火箭按预定计划  相似文献   

14.
中国首次专门为青少年研制、广泛吸引青少年亲身参与卫星有效载荷设计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一颗小卫星——“希望号“奥运星,预计于明年适时发射升空。由北京奥组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单星""双星"和"三星"3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目前"单星"计划——"太极1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在轨测试。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科学价值、国内外背景和关键技术分解,重点对太极计划及其3步走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2月17日,由阿里安航天公司经营的俄制"联盟"STB/"弗雷盖特"MT型运载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的航天中心发射了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第11颗~12颗工作卫星,即"伽利略"11和12,又称"伽利略-全面工作能力正样星(FOC FM)"8和9。这是"联盟"号火箭2015年第三次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伽利略"卫星。本次发射是阿  相似文献   

17.
正加拿大卫星运营商电信卫星公司计划在2018年上半年使用太空探索公司的火箭发射两颗多用途卫星,即"电信星18优势"("电信星"18V)和"电信星"19V。但该公司并未透露发射是使用"猎鹰"9还是使用迄今尚未发射过的"重型猎鹰"火箭。这两颗卫星均由劳拉空间系统公司承造,采用劳拉的1300系列平台。电信卫星公司的首颗高通量卫星"电  相似文献   

18.
极区从电离层到磁层的上行粒子流探测研究是空间天气建模中的重要问题,其起源和加速机制是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 磁层-电离层-热层耦合小卫星星座计划拟定由两颗磁层星和两颗电离层/热层星组成星座对极区进行联合观测. 其中,上行粒子源区附近的就位探测是电离层-热层耦合机制研究的重点,也是电离层/热层星轨道设计的关键. 根据相关空间探测计划和卫星观测结果,通过比较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两种方案,确定电离层/热层星采用椭圆轨道.   相似文献   

19.
1991年阿里安空间公司将进行9次发射,将发射13颗大卫星和4颗搭载小卫星,其中4次是一箭双星发射,比以前有所减少。阿里安空间公司总经理说:“一箭双星对操作人员来说是复杂的,但对用户来说是经济的。”拟于1996年投入使用的阿里安5火箭可进行一箭3星发射。另外,现正对阿里安4火箭进行改进,给它装一枚能携带10吨燃料的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第12、13颗北斗卫星成功入轨,北斗卫星首次"落户"中圆轨道(MEO轨道),我国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日趋成型。在此次双星发射之前,太空中已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轨道)北斗卫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轨道)北斗卫星,按照"5+5+4"的组网计划,会有4颗MEO轨道卫星上天。而此次发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