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 1992年8月9日16时,我国又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J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运行了16天,其回收舱于8月25日11时20分安全返回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至此,我国发射了13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保持100%,标志着我国卫星回收控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唐伯昶的人生与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返回,到2016年实践十号返回成功,他参与了25颗返回式卫星研制,执行了无数次卫星发射和回收任务。作为新型返回式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唐伯昶认为实践十号是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是技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设计:协调一致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唐伯昶认为卫星工程是个大系统,工程总设计  相似文献   

3.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0):F000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此之前,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27天后,于当日7点38分,安全着陆于四川中部某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返回式系列卫星“同喜”现象——同一天,同一支卫星发射队,同一系列卫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  相似文献   

4.
庞丹  潘晨 《国际太空》2016,(4):10-11
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结构布局上,它充分继承了以往返回式卫星的结构特点,外形是一个圆柱圆锥组合体,内部则是由4个舱段构成的仪器舱及返回舱.根据任务要求,实践-10卫星在轨道设计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以往返回式卫星的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微重力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1996年11月4日上午,中国返回式卫星FSW-2-3经过15天的轨道运行后,按预定计划在四川中部遂宁地区安全着陆。这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第17次飞行,也是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第3次飞行。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新型返回式卫星是在gq年代初研制成功的,迄今已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该星采用了新研制成功的遥感设备,使一次飞行获取的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返回式卫星技术本身也有很大提高。在完成对地观测主任务的同时,还以搭载形式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正前言自6O年代后期,我们在国防科工委、中国航天总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领…  相似文献   

6.
钟兴 《国际太空》2006,(10):27-28
2006年9月9日,中国长征-2C火箭成功地将世界首颗育种卫星实践-8送入太空.该卫星也是我国发射的第23颗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卫星运行在倾角63°、近地点187km、远地点463km的轨道上.卫星在轨运行15天共355h后,于24日在四川遂宁回收,留轨舱则进行留轨试验.  相似文献   

7.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0):21-21
2005年8月29日上午07:38,我国自行研制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返回地面。就在当天16:45,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D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并于9月16日11:28成功返回。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8.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成功发射并返回地面 7月3日16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16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了”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卫星起飞重为2.75吨,是我国迄今最重的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星上除用于科学探测的遥感器外,还携带有昆虫、藻类、植物种子、微生物、菌种和蛋白质、细胞反应器、小型生物舱、重力仪和1000个纪念封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是一种低轨道、三轴稳定、返回舱可安全回收的卫星,可用作遥感卫星、微重力试验平台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文章简要地概述了卫星的各分系统,卫星的发射和返回以及卫星的主要应用方面。到1990年,我国已发射成功和回收了12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9月25日,已在太空遨游27天的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平安返回地球家园,成功回收,为此次任务的完成划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1.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12.
高歌 《太空探索》2006,(6):18-19
1960年8月10日,美国用雷神-阿金纳火箭发射了发现者13号侦察卫星。一天后,一架直升机在海军蛙人的帮助下,从太平洋的海水中捞起那个因回收飞机未能在空中回收而掉进海里的胶卷舱。不久,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手将一面由这个胶卷舱带进太空的美国国旗覆盖在这个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才成功回收的卫星返回舱上。15年后,中国也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当时,路透社评论说:“中国火箭已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把300千克的有效载荷射入远地轨道,把一吨多的有效载荷射入近地轨道。”另一家外国通讯社评论说:“从科学技术方面来看,中国完成的这次发射证明它已掌握了发射和回收地球卫星所需要的现代技术,迄今只有大国才可能取得这种成就。”发射中国这颗返回式卫星的运载火箭名叫长征二号。  相似文献   

13.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14.
2016年4月18日,实践-10回收舱成功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回收。实践-10是我国第一颗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成功完成预定任务对促进空间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近日,记者采访了该卫星总设计师赵会光。  相似文献   

15.
1987年9月17日,我国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成功地回收了一颗新型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我国自1975年以来,连续成功发射和回收的第十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全体研制与参试人员致电祝贺。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卫星回收技术和发射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1958年8月21日成立,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较高的设计、制造、研制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7.
正返回式卫星的那些事儿通常,卫星发射入轨之后,就在太空执行任务,不需要返回地面,通信、导航、气象卫星都是如此。但是,有的卫星却由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性需要返回地面,如携带对地面成像胶片的卫星、携带实验材料进行太空实验的科学实验卫星,这类卫星需要安全返回且回收的卫星称为返回式卫星。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并回收成功返回式卫星的国家。美国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研制实验型返回式卫星的"发现者"计划。1959年2月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研究室自1958年8月21日成立至今,集研发、设计、生产、试验、测试于一体,长期致力于为各类飞行器提供回收着陆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产品和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卫星、飞船、深空探测器、火箭、武器、无人机等的再入返回、气动减速、着陆缓冲、回收标位等。圆满完成了以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成功率居于世界前列,代表了国内航天器回收着陆专业最高的设计、制造、研制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相似文献   

19.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20.
卫星回收系统 回收系统的任务是保证追回舱以一定的安全速度着陆。它包括星上发出信标信号.供地面尽快发现目标.打开降落伞减速.这是完成整个飞行任务最后的,关键的一步.如回收系统发生故障,就会前功尽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