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5年11月21日00:07:00,我国用长征-3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老挝-1通信广播卫星。老挝-1卫星是我国首次向东盟国家整星出口的商业卫星,能进一步加深中老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国航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世界。多年来,中国已先后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47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发射54颗国际商业卫星;向国际客户提供17次搭载发射服务,发射23个国外小卫星/载荷。"中国航天"已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  相似文献   

3.
中国航天     
正航天外交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1月19日至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此次访问行程中,中国航天外交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支撑。1月19日,中沙两国签署了《中沙卫星导航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该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加快推进北斗系统落地阿拉伯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1月20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和阿拉伯信息通信技术组织在埃及  相似文献   

4.
1990年,"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让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完成了30余次国际商业发射,并于2007年实现了国产卫星的首次整星出口。伴随着第六颗卫星在轨交付合同——玻利维亚卫星项目合同的签署,中国航天的商业发射之路越走越宽。第一次把轨位咨询写进了合同内容,第一次把地面应用纳入了合同内容,第一次采用了商业贷款的模式……此次整星出口业务"天地一体化"的有益尝试和贷款业务的商业化运作,大大拓展了整星出口业务的服务范围,延伸了整星出口的产业链,中国航天走向世界的步伐迈得更加豪迈、更加坚实。  相似文献   

5.
正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019年,中国航天继往开来,创新登攀,航天运载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卫星系统建设快速发展,月球探测创造新的里程碑,商业航天力量磨砺成长。过去一年来,中国航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体系化发展和高效服务为主线,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夯实产业基础,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力量。2019年,中国航天稳步前进,捷报频传。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和捷龙一号商业火箭迎来首秀,"双曲线一号"实现民营运载火箭零的突破,长征五号火箭再度出征,重返航天发射舞台;重大卫星项目高歌猛进,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完成7箭10星高密度全球组网,高分十号、七号、十二号卫星相继发射成功,鸿  相似文献   

6.
正近期,有关中国航天2016年任务的信息陆续公开披露。梳理这些信息,2016年中国航天的主要看点渐渐浮出水面。看点一:"十三五"开局。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空间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将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向深空。5年间,中国航天完成近90次发射,将近140颗国内外的航天器送入太空,较上一个  相似文献   

7.
刘斐 《太空探索》2011,(2):12-13
2010年,中国航天的宇航发射任务以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华丽出场拉开序幕,又以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一飞冲天压轴谢幕,漂亮的一起一合,于中国航天而言,无疑是一场精彩至极的汇报演出。一年间,中国航天共完成15箭20星的宇航发射任务,创年度宇航发射的历史新高,其发射密度之大、成功率之高和影响力之远都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8.
许彤 《太空探索》2005,(1):F002
2004年11月18日.“试验卫星二号”成功发射.为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划上了圆满句号.至此.中国航天完成了全年发射8次的任务.共将10颗各型卫星送入太空.显示了中国航天综合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航天发射能力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9.
正国内动态我国成功发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2E8月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中星-2E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中星-2E通信广播卫星可为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提供广播、电视和宽带多媒体传输服务。此次发射是继8月4日长征六号"一箭双星"发射成功后,中国航天在不到30小时内成功实施的又一次航天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83次发射。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纪念日,也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事业由此掀开崭新一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之时。其后的十多年间,中国航天事业基本上处于打基础阶段,一方面引进和培养各方面人才,着手建立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另一方面,着眼于国防建设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重要的发射。尽管火箭是已发射过8次的老型号,卫星也是多次悬于天庭的成熟老卫星,然而它发射于中国航天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特殊的季节,一个特殊的地点。因此,它凝聚着中国航天人太多的自信和忧虑、太多的焦灼和期待。在风雨多变的大凉山夏日,笔者与航天人一起游历了这个跌宕起伏的感情之海……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12,(3):5
2012年,中国航天全年计划安排21箭30星的宇航发射任务。其中,"神舟九号"将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北斗导航系统将发射6颗卫星,全面完成区域导航系统的建设;首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成功发射,填补了我国民用立体测绘领域的空白。另外,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将实现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出口。(航信)  相似文献   

13.
齐真  詹桓  李黎 《国际太空》2016,(12):2-5
2016年,中国航天发射进入了高峰期,完成了不少重大航天任务。时至年末收官之际,中国航天的热度仍未消退,又相继发射多颗影响力较大的卫星。12月下旬,我国即将以“一箭双星”方式发射首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遥感卫星高景-1;另外,我国还将发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进一步发展我国温室气体监测能力。此前的11月22日,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又添一颗天链-1的04星,该星堪与世界一流卫星比肩;12月1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首颗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4;还有,9月发射的天宫-2空间实验室上的14项科学与应用任务已取得初步成果。借此契机,本刊特推出中国航天专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6月26日14点22分高分八号卫星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高分八号卫星和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05次飞行。遥感领域的一次颠覆高分八号卫星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的光学遥感卫星,主要应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可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提供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2月29日0点0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四号卫星,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2015年全年19次宇航发射任务取得满堂红,也标志着"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收官。高分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是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高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也是目前世界上空间分辨率最高、幅度  相似文献   

16.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17.
<正>3月10日零时28分,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大凉山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中星6C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随后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300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今年87岁。从一个不懂航天、不懂气动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气动力学者,我参与见证了中国航天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星当时是很先进的,比苏、美、法、日发射的卫星重量都大。它的发射震惊了全世界。那么,当年我们是如何把这颗重达173公斤的卫星送入轨道的呢?  相似文献   

19.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准确入轨,为璀璨的星空再添亮丽,掀开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人追星逐梦树丰碑的不朽篇章。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两弹一星"国家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圆满完成,在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路径、方向,宇航产业的研制理念和管理模式,一代代航天人的精神信仰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